百年孤独
刚刚有时间看完简介。生命的荒诞不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怪异么?很怪异,比如下了四年多的大雨。真实么?很真实,生活的残酷与压力有时就是这样的让人无能为力。忙忙碌碌追求一生,为了幸福价值或者意义,最后不过是炼制金鱼,最后跟一条狗一样默默的死在树下。生命无常,不过如此。有时间再去细读吧。
什么情况下会把一个人逼疯或者让一个人崩溃?一直所信仰的东西彻底崩塌的时候。比如上校所认同的自由党,因为认同,所以站在同一阵营,所以保守党是邪恶的。但是,当有一天他发现,自由党依然会杀人,依然没有那么善良,信念开始崩塌。强权代表真理,不是因为说服,而是肉体的消灭。所以他才会自杀,乔峰也是如此。又有什么善与恶呢?不过主张不同。宽容的人会容许这个世界有不同,会允许有不一样的声音存在。狭隘的人就是“言出法随”,我所说即真理,不认同就消灭你。看的多了才会发现,不过如此。如所有普通人一样平凡的过一生,其实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也许最后我终将如你一样平凡的过,饿了去吃渴了就喝,但因为经历不同感悟不同,境界,不同。越平凡越伟大,越腐朽越神奇。道理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悟到就是悟到,没悟到也无所谓,大家都是这样平凡的生活着,生存着。希望共读此书的我们,真的有一些收获,而不是短暂的感动,不是当做生活的佐料随着主食下肚然后排泄,了无踪影。
村民都患上一种失眠症,会失去记忆,所以不得不依靠标签去认知。评论说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遗忘的历史。说的有道理没有?非常有道理。不过,又不免失于肤浅与偏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患上了失忆症,都依赖标签去认知世界。“他是朋友他是敌人”“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他是医生她是妓女”。慢慢的这些标签就代替了他或者她,却忘了,我们发明这些标签不过为了更加方便的去认知一个人。本质上讲,他或者她,不过是个人啊。有多少人已经遗忘了这一点?因为人是复杂的,标签是简单的,因为懒因为愚,自我麻痹自我欺骗,没有耐心去认知一个人,那就贴个标签一了百了,简单省事。又哪有那么简单?你敷衍世界,世界也敷衍你。可怕的不是改变的困难,而是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且都还说的通。比如书名——《百年孤独》。很多评论说是指的这片大陆所经历的苦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被世界遗忘与抛弃的不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但能不能换个角度呢?人生长远不过百年,匆匆而过,谁又理解谁?孤独,就是不被理解啊。因为不被理解,所以求助于文字。你不是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搞不懂我在想什么吗?那我写下来给你看,把我的心敞开来给你参观。尽管文字是苍白的,表达不了内心的万一,但总比没有表达强吧。越是不被理解越是孤独,越是孤独越是渴望被理解,越是渴望越是认真去表达,越是认真越容易成就自己。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孩子在告诉世界“我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但我就想给他扭下来,扭下来我就高兴了。”你不是不能理解么,那我写下来告诉你。如果你觉得我是个破坏狂,那你随意。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那谢谢你的理解。我就是想说这件事而已。功夫在诗外,意义在文字之外。重要的东西需要用心去发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他想说啥,会更容易理解一本书。然并卵,说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其实不过站在自己的角度。我们所能感同身受的,不过是那些已经存在在内心的东西。书籍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很有道理啊。没有经历,没有体会,你又怎会理解?就像八零后的我们告诉现在的孩子,小时候玩过的过家家机器人躲猫猫跳皮筋等等多么的有意思多么的让我们怀念至今,他们肯定一脸懵逼。“你在讲什么?那些东西比手机比电脑游戏还有意思么?”你不懂,只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因为内心没有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