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欧洲和美国的發散性思維。
日本。
在我對設計行業的窺視過程中,我漸漸開始了解日本,這箇我非常不欣賞的民族(原諒我是一個主觀意識非常強烈的人)。其實,我一直明白日本人宥很多對於禪的解讀,是好的,也是優質的,甚至非常精緻。我也非常喜歡muji,因為muji是那種看很多年不會厭倦的設計產品,相當具有東方禪的境界。
可能對日本人的不喜歡,來自於他們對女子的看法,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他們永遠讓女孩子帶著虛假的微笑和本質類服務主義精神。我不是一個很女權的人,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微笑非常得不自然,是很fake的一種儀式。所以,說起來很禪很東方很自然環保的一個民族,你看本質確實不自然的,所以我從心理討厭他們,從而也讓我發現了我非常的討厭台灣。很多人以為我是懶惰不願意去台灣,其實我真的不喜歡,而且事實也證明了,台灣除了食物相當好吃以外,一點都不truth,台灣的旅行對於我來說,宥一些意義,但是依然並不喜歡著箇城市的fake。台灣的娛樂生活,只能用boring這箇詞語可以形容了,沒有任何深度體驗和靈魂快感的城市是無法打動我的。
但是,關於日本,我今天宥點相通了,日本適合老年的我,等到我不aggressive了,不那麼追求夢想了,我可能會在日本某箇禪院里靜坐修養,呵呵。
(ps: 處於一些愛國心理的原因,我在這裡想告訴大家,台北真的沒有很多人想像的好。其實,台灣除了包裝設計比中國好很多,因為受到了日本的印象,另外食物的確相當美味應該也安全一些。台灣真的無法跟上海媲美,上海是一個宥靈魂和相當融合並且具有深度flirtation的城市,上海的娛樂不是膚淺的,上海宥很多優質娛樂和會遇到很多artistic的ppl.,但是台北完全不行,如果你在台北娛樂了一個月,就會覺得夠了,你不再需要繼續重複下去,因為台北的娛樂是千篇一律和靈魂無法震撼的。所以廣大迷戀台灣娛樂的朋友們,希望我寫的這段文字碰巧被你們看到。我,從心裡很不喜歡這箇城市。)
歐洲。
歐洲,是我的type。 我一直覺得歐洲人,是我可能最終會尋找的歸宿。因為,我從內心認同他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以及他們骨子里的藝術氣質。尤其,倫敦。我對於英國人是又愛又恨的,雖然他們也跟上海人一樣虛偽和精明,可是他們骨子里的陰鬱、藝術家的隨性和氣息,是我強烈喜歡的。所以歐洲,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屬於當下的城市。
美國。
美國,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工作態度。因為我是一個相當懶惰的人,我一直渴望西班牙式的工作方式,散漫而悠閒。可是,我又覺得,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美國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是最適合我們用來工作的。何況,我也不討厭紐約人的氣質,只是不那麼特別鍾情而已,就好像lv這箇牌子,你有時還蠻鄙視使用lv的人的,可是人家送你一款lv新品,你也不討厭,因為的確質量和品牌都不錯。所以,我對於美國,是實用主義。like你宥2箇情人。歐洲,是我愛的那個情人。美國,是很實用的那個情人。呵呵。
在我對設計行業的窺視過程中,我漸漸開始了解日本,這箇我非常不欣賞的民族(原諒我是一個主觀意識非常強烈的人)。其實,我一直明白日本人宥很多對於禪的解讀,是好的,也是優質的,甚至非常精緻。我也非常喜歡muji,因為muji是那種看很多年不會厭倦的設計產品,相當具有東方禪的境界。
可能對日本人的不喜歡,來自於他們對女子的看法,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他們永遠讓女孩子帶著虛假的微笑和本質類服務主義精神。我不是一個很女權的人,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微笑非常得不自然,是很fake的一種儀式。所以,說起來很禪很東方很自然環保的一個民族,你看本質確實不自然的,所以我從心理討厭他們,從而也讓我發現了我非常的討厭台灣。很多人以為我是懶惰不願意去台灣,其實我真的不喜歡,而且事實也證明了,台灣除了食物相當好吃以外,一點都不truth,台灣的旅行對於我來說,宥一些意義,但是依然並不喜歡著箇城市的fake。台灣的娛樂生活,只能用boring這箇詞語可以形容了,沒有任何深度體驗和靈魂快感的城市是無法打動我的。
但是,關於日本,我今天宥點相通了,日本適合老年的我,等到我不aggressive了,不那麼追求夢想了,我可能會在日本某箇禪院里靜坐修養,呵呵。
(ps: 處於一些愛國心理的原因,我在這裡想告訴大家,台北真的沒有很多人想像的好。其實,台灣除了包裝設計比中國好很多,因為受到了日本的印象,另外食物的確相當美味應該也安全一些。台灣真的無法跟上海媲美,上海是一個宥靈魂和相當融合並且具有深度flirtation的城市,上海的娛樂不是膚淺的,上海宥很多優質娛樂和會遇到很多artistic的ppl.,但是台北完全不行,如果你在台北娛樂了一個月,就會覺得夠了,你不再需要繼續重複下去,因為台北的娛樂是千篇一律和靈魂無法震撼的。所以廣大迷戀台灣娛樂的朋友們,希望我寫的這段文字碰巧被你們看到。我,從心裡很不喜歡這箇城市。)
歐洲。
歐洲,是我的type。 我一直覺得歐洲人,是我可能最終會尋找的歸宿。因為,我從內心認同他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以及他們骨子里的藝術氣質。尤其,倫敦。我對於英國人是又愛又恨的,雖然他們也跟上海人一樣虛偽和精明,可是他們骨子里的陰鬱、藝術家的隨性和氣息,是我強烈喜歡的。所以歐洲,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屬於當下的城市。
美國。
美國,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工作態度。因為我是一個相當懶惰的人,我一直渴望西班牙式的工作方式,散漫而悠閒。可是,我又覺得,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美國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是最適合我們用來工作的。何況,我也不討厭紐約人的氣質,只是不那麼特別鍾情而已,就好像lv這箇牌子,你有時還蠻鄙視使用lv的人的,可是人家送你一款lv新品,你也不討厭,因為的確質量和品牌都不錯。所以,我對於美國,是實用主義。like你宥2箇情人。歐洲,是我愛的那個情人。美國,是很實用的那個情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