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书笔记—《精进》
序: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1、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的,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不同纵深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的世界,看待现在的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更多的可能性。
2、在这本书中,打开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
第一章 时间之尺
1、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2、民国时期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3、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划分出五种人:
(1)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拨,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享乐主义视角: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就好。
(4)宿命论视角: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为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
4、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提出了更好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在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留意自己拥入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生重要的是现在,
(7)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人的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5、做五年计划,五年的时间跨度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6、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难度,
7、如何评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从两个角度:
(1)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收益可以是身体、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灵、情感的,称之为“收益值”
(2)这项收益随时间减弱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越长期影响越持久。
按照这两个条件,可以分为:
高收益值、半衰期长事件, 高收益值、半衰期短事件,
低收益值、半衰期长事件, 低收益值、半衰期短事件,
8、少做半衰期短事件
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功利性,让人陷入两个无能中,即选择无能,难判断两个事件哪个更重要,二是执行无能,明知道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所以要少做半衰期短事件,包含两层:
(1)收益值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半衰期短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益处,可以去做。
9、意大利文化家卡尔维诺写过《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10、区分“信息噪音”的方法,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从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时间模式,把信息噪音过滤掉。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你越有富余时间来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目光投向被时间尺度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成长层面上,这种“复古”也是最有效率的。
11、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12、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13、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14、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活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15、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1、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目开始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放弃了,而不是对比所有的待选项。
2、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3、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性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4、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其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可以试试三步:
(1)找出潜意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进行尝试。
5、四种最普遍的隐含性假设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于是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在一个被外界固化的跑道上不停地跑着。
(2)低关联性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
(3)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即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
(4)零和博弈:认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法。
6、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秒,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串行模式,(如:完成A再做B),另一种是并行模式(如做A的同时做B)。
目标悬置,就是把你的目标暂停下来,放一下,但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停下来的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不同的事情。
(2)“能力嫁接”: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 潜意识里把整体分解成局部,建立区隔,最典型的是我们的知识体系。这种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影响深远,有时候能解决问题,有时候会局限我们的思维。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和爱好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间的潜在关系,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3)“特性改造”:关于工作和爱好,可以能早已形成僵化的看法,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
7、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1)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决策心理学中“规则遵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依循自己身份应遵守的规则进行决定,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社会情境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于是它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限定、限制我们的思考。因为要更多的去想: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2)重新选择,并不是推倒全部重来。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造起来的,在这个建造过程中,我们会开始给自我提出某种假定,然后基于这种假定做出选择,接着为这个选择注入心血,随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也可以能发现事物并非像我们预的那样发展,于是我们会校正原先的假设,重新做出选择。这种校正、重新选择过程被称为“建设性改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建设性改变,我们搭建起我们独特的人生。
所以“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有稳定的成分,也可以不断拓展,在未来发展有多新的特性,“现在的我”是无数个“可能的我”中的一个样本。我们可以去接受这样的事实:有时候我们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得新做出选择,因这才是人生常态。
重新做出选择交不是全部推倒重来,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推倒,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发出新枝。
内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的,绵延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环境、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这本书采铜写的真好,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依旧觉得有看头,这是今年买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1、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的,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不同纵深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的世界,看待现在的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更多的可能性。
2、在这本书中,打开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
第一章 时间之尺
1、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2、民国时期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3、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划分出五种人:
(1)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拨,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享乐主义视角: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就好。
(4)宿命论视角: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为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并且,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
4、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提出了更好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在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留意自己拥入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生重要的是现在,
(7)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人的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5、做五年计划,五年的时间跨度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6、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难度,
7、如何评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从两个角度:
(1)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收益可以是身体、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灵、情感的,称之为“收益值”
(2)这项收益随时间减弱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越长期影响越持久。
按照这两个条件,可以分为:
高收益值、半衰期长事件, 高收益值、半衰期短事件,
低收益值、半衰期长事件, 低收益值、半衰期短事件,
8、少做半衰期短事件
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功利性,让人陷入两个无能中,即选择无能,难判断两个事件哪个更重要,二是执行无能,明知道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所以要少做半衰期短事件,包含两层:
(1)收益值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半衰期短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益处,可以去做。
9、意大利文化家卡尔维诺写过《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10、区分“信息噪音”的方法,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从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时间模式,把信息噪音过滤掉。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你越有富余时间来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目光投向被时间尺度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成长层面上,这种“复古”也是最有效率的。
11、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12、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13、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14、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活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15、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1、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目开始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放弃了,而不是对比所有的待选项。
2、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3、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性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4、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其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可以试试三步:
(1)找出潜意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进行尝试。
5、四种最普遍的隐含性假设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于是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在一个被外界固化的跑道上不停地跑着。
(2)低关联性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
(3)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即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
(4)零和博弈:认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法。
6、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秒,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串行模式,(如:完成A再做B),另一种是并行模式(如做A的同时做B)。
目标悬置,就是把你的目标暂停下来,放一下,但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停下来的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不同的事情。
(2)“能力嫁接”: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 潜意识里把整体分解成局部,建立区隔,最典型的是我们的知识体系。这种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影响深远,有时候能解决问题,有时候会局限我们的思维。我们之所以认为工作和爱好间有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两者间的潜在关系,因而没法把它们统合在一起。
(3)“特性改造”:关于工作和爱好,可以能早已形成僵化的看法,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
7、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1)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决策心理学中“规则遵循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依循自己身份应遵守的规则进行决定,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社会情境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于是它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限定、限制我们的思考。因为要更多的去想: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
(2)重新选择,并不是推倒全部重来。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造起来的,在这个建造过程中,我们会开始给自我提出某种假定,然后基于这种假定做出选择,接着为这个选择注入心血,随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也可以能发现事物并非像我们预的那样发展,于是我们会校正原先的假设,重新做出选择。这种校正、重新选择过程被称为“建设性改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建设性改变,我们搭建起我们独特的人生。
所以“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有稳定的成分,也可以不断拓展,在未来发展有多新的特性,“现在的我”是无数个“可能的我”中的一个样本。我们可以去接受这样的事实:有时候我们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得新做出选择,因这才是人生常态。
重新做出选择交不是全部推倒重来,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推倒,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发出新枝。
内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的,绵延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环境、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这本书采铜写的真好,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依旧觉得有看头,这是今年买到的最好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