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了解哲学与宗教么
![]() |
如果只是针对这个题目来回答的话,答案是需要。如果要说原因的话,范围太大,觉得目前没有能力说的很明白。
最近读《西方哲学史》读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权力达到顶峰,这个时期的哲学分为四个部分: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个时期哲学的首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哲学,有的认为理性与信仰是有冲突的。
基督教史上最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奥古斯丁的解决办法是从信仰与理解的先后关系入手,区别了三种不同思想:
第一种:只能相信,不能或不需要被理解的东西;比如,历史事实;
第二种:相信和理解同时起作用的对象;比如,数学公式的运用,理解了才能解题;
第三种:只有先信仰,然后才能理解的对象;比如上帝;
信仰与理性的冲突,表现之一,就是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怎么证明?这是这个时期哲学家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从这个关系着手后,后面的哲学家试图从逻辑上推出上帝存在、然后被推翻,经过一系列的哲学思考,他们绕过了理性证明;直到路德的宗教改革爆发,提出“因信得救”,彻底放弃了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佛家的十二因缘从一念缘起讲起,可是这一念又是从何而来?不管是哪个宗教,如果一直一直往上追问的话,是没有结果的。哪个教派最后都会在此问题上绕道而过。所以,究竟是人类现在的智慧还没有达到那个层面,还是说这些东西是人类编织出来自己糊弄自己的?想起了一个电影,星际穿越。
库铂在“他们”创造的三维空间里,用摩斯码,穿越时间维度,把量子力学的数据传送给了女儿。而那个机器人,则在“他们”的五维空间里,他说,这是人类无法理解的。
科学史是一部不断的被验证,推翻、假设、再验证、再推翻的历史。如果说有什么是不可信的话,那科学应该也算是其中一种吧。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把哲学问题说成是形而上问题的,哲学家究竟有没有用呢,泰勒斯早就证明过了。哲学是所有学问中最本质的学问,超越一切学问之上,它研究的是最普遍的问题,是所有问题里的最本质的问题。一通而全通,因为它最早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
经常听到有人说,人活一辈子,自己不能选的太多。比如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在佛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情况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今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是因为前世修了什么样的业。
我们说下因缘,不是十二因缘里的因缘,是四因缘。因是原因,缘是攀缘。所谓四因缘: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举例来说可以理解的比较好。
一个人出生在富贵大家。
首先出生,没有生成猪狗或者其他动物,而是生成了人,就是亲因缘的作用。富贵大家这个环境,是增上缘。小到小家,大到时代,都是增上缘。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会遇到相对应的环境、思维、习性,这些会促使这个人造恶业或者造善业。好比把一个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他会长出不同的样子,这不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外部环境激发了他内部的自性。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性格习惯会完全不同,不是被教育的方式不同,而是他们出生时所带的种子不同。
造恶业或者善业,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个缘叫所缘缘。随着不断积累的恶业或者善业,一个人的一生所遭遇的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善业带来善果,恶业带来恶果,都怨不得别人。这个缘可以理解成人一生在世间的呈现状态。我们知道,佛家的观念是立体的,时间空间过去未来全部涵盖,所谓十方诸佛即是。而这个缘,是限制在世间,贯穿人的一生,是个平面的。
等无间缘是立体的,是把上面三中缘所形成的一个结果在做一个轮回。这个了不得。如果一个人从第一次为人就没有做好人,那么,为人那一世所积累下来的恶果,就会生生世世的在他身上,他必须就不断的去发善心,做善事,才能够慢慢的消除前世累积的恶果。
拿学习来举例。
一个具有佛学思想的家长,应该是不会逼迫学习不好的那个孩子非要考出好成绩的。他知道孩子天生不是这块料子,命里就没有带这个种子,在这方面再努力也不会有用,继而会去引导孩子往适合他的方向发展。这样其实是对孩子也好,对家长本身也好,破了身为家长望子成龙的那份执念。可我很清楚,如果我这么跟家长说的话,家长一定会觉得我是个神经病。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与当时所处时代的环境、社会经济、矛盾相匹配,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不逼迫,也逼迫不来。这个是道家讲的上乘,不要去替别人所指定什么,他的目标就是你的目标。
我们普通人看似不需要哲学,实际生活中到处都是。有多少人,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所操纵呢。没有人把这个写入法律吧,可大部分中国人还是这个观念。所以,不要小看哲学的威力,思想是很可怕的,不然始皇帝为何要焚书,清朝会大兴文字狱呢。
再说个电影,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派在少年的时候,母亲给他讲的是印度的婆罗门教,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信过基督教,信过伊斯兰教。父亲是不信仰宗教的人,相信科学,亲手用虎吃羊的残酷现实来教育派,什么是理性。在大海上,所有的人都死了,除了派和那只老虎。他打死第一条鱼的时候感谢的是婆罗门的神毗湿奴化身为鱼来拯救他;在风雨中他责问上帝夺走了他的一切,究竟还想要他怎样。而获救后成年后的派,则是什么宗教都信,他对宗教的态度是,好像很多个宗教就像是一幢房子里的不同房间,不是冲突与对立的。换句话说,成年后的派在物质生活上是优渥的,那段海上漂流的经历或许使他明白,什么是活着,怎么样是更好的活着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他说他不理解,为什么老虎最后没有看他一眼就独自走入了丛林,他们可算是共患难了。
为什么?因为人有人的世界,老虎有老虎的世界,之所以人为万物之首,也正是因为人的情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如果派没有按照船上的救生舱里写的怎么跟动物相处的知识来做的话,他也不可能跟老虎一直相处这么久,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矛盾么,不矛盾。关于这点,就好像是木心说的,头脑、心肠、才情,缺一不可。在对电影釜山行的解读中,我也有此体会。
哲学与宗教有些时候分不开,有些时候也分得开。《哲学与宗教》本身也是一本书的书名,现在已经不记得书里的内容了,只记得,当时读的时候没有读懂。西方是把哲学与宗教分的很开的。哲学讲逻辑,宗教不讲。
我认为,宗教也讲逻辑,不然藏传佛教就不会有专门的学问,因明学。并且,像轮回说、因果说,不都是逻辑么。没有前因,哪里来的后果?但是,这个前提,还是先信,然后才有这后面的一系列,如果对源头都是疑惑的,那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目前哲学史还没有看完,现在的体会是,人类就是不停在瞎折腾。自己提出一个东西,再推翻,再提出,再推翻,不断的循环往复。对于最初的那个东西,道家称之为“玄牝之门”,东方也好,西方也好,实际上都是在生活中产生了诸多解释不了的问题,总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明白了,就生出了哲学与宗教。
关于宗教,究竟是不是人类幻想出来的?还是只有人能幻想出来?这是人自身的结构决定的。谁知道在猫的世界,猪的世界会不会有猫的宗教与猪的宗教?应该不会吧,因为动物没有人这么复杂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