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没有晴天
去伦敦生活之前,想象过文学作品和电影里描述的长久连绵阴雨天。但因为曾短暂在剑桥的夏天停留过,印象中的骤雨和艳阳爽快有活力,一点儿都不让人感到阴郁沮丧,又抱有了一些“伦敦也是这样吧,虽然雨多晴天更多”的不实际幻想。 刚到的时候是夏季的末尾,接连着两个星期的晴日,白天清爽夜晚微凉,算得上和煦温柔。没有开学的那几天,还能挂着相机穿着最喜欢的短袖连衣裙在外面晃荡。 当然,一个人在夜晚的欧洲散步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天黑之前要回到屋子,夏末白日也还长,六点钟吃完晚饭、逛个超市再返程,躺在房间的床上还能看到夕阳。但刚来的前两周倒霉的碰到了床虫,所有的力气都拿去吵架和搬家,好天气是个无心享受的慰藉。 开学以后夏天的末尾飞快的结束,秋天更快,大概就是风起到叶子飘落的一瞬间,秋天就已经过去了。 冬天的到来才是伦敦生活的正式开始,早晨醒来窗外还是蓝黑色的夜幕场景,慢悠悠吃完早餐依然要点灯才能看的清四周,记得第一次中午下课出教学楼,天色暗的看了好几次手机确认自己是不是只上完了上午的课。要天黑前要回到屋子,那就连出门上课也得作罢了。 冬天的白天很短,气温介于零到十度,潮湿阴冷,伴随大风,不带围巾的话大概会冻断脖子。阴天偶尔伴随阵雨,日复一日,好像没有尽头,这时才觉得伦敦的确没有晴天,深色系的老建筑配灰色的天,浓厚的云雾是它本来的样子。其实倒并不是那么让人不悦,穿的厚实去上课,一下课就早早回屋子做饭休息;城市中心总是一年四季都被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占领,喝酒的聊天的唱歌的发疯的,热热闹闹;阴天也有阴天适合做的事情,写论文、吃饭、逛博物馆、发呆等等等等。 只是就算再习惯阴天,但凡有太阳露出脸,就会立刻收拾背包,踏上地铁、乘上小火车出门,迫不及待抖落身上属于阴郁的小蘑菇晒晒太阳去。 圣诞节的假期回国,除了被快递弄丢的胶卷之外,终于把带回来的卷统统送去冲扫,时间跨度有些长,已经记不清楚都拍了些什么,收到照片才发现,无论傻瓜相机记录下的的日期是什么数字,底片里全是晴天,翻过来倒过去,哪一张都不像记忆里的伦敦。




格林威治公园总被淡粉色的光芒笼罩。从市中心过去的车程并不算远,和朋友一起去的那一次我们都说,感觉不用坐飞机再去法国了,这里就像巴黎一样有颜色明亮的建筑,大片毛绒绒的草坪,和总是很恩爱的恋人们。




某一日清晨拉开窗帘看到阳光就匆忙跑去了塔桥,晨光中的大本钟是金色的,伦敦眼在远处blingbling ,游人如织,吃一只冰淇淋要小心翼翼的穿过他们。




非常喜欢的V&A ,没有想看的展都无所谓,只要走到那片区域就能慢慢平静下来。和居住的老城区不同的现代感总让我想搬家住到这一片空气中有咖啡和面包香,走两步就随时感受展厅中时间静止的氛围的地方来。




走路也好,巴士也好,没有信号的地铁也好,幸运的碰到好天气就感觉像是在旅行,便能短暂在路上从学业琐事和寒冷里抽身,慢悠悠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打瞌睡。






伦敦的天空总是很繁忙,每一次抬头都能看到若干条属于机尾云的弧线,每一次看着飞机都会想家。
要搭飞机回家的那天外面飘着小雨,裹着大围巾呵出的热气到空气中好像马上就能结成小冰晶。飞机起飞时看见底下的城市由一片片的街道变成一个个小点,再在云朵下消失。窝在座椅上想着,现在也有人在抬头看我乘坐的这一班飞机吧,也会在这片寒冷中感觉到孤单吗,又会思念起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