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岛之恋》
包含了《海的使者》、《汤岛之恋》、《汤女之魂》和《紫阳花》四则故事的泉镜花小说集《汤岛之恋》,四个故事如同多面体的四面,折射出了泉镜花创作中的不同维度,但是倒也有一定的整体感,总的读来与织田作之助和坂口安吾的区别较大,不讲求批判现实,而是充满了浪漫色彩与唯美维度,与《歌行灯》给我的第一印象基本一致。
第一个故事《海的使者》,讲述的是第一视角的主人公顺着冈沙鱼的声音走到海边,捞了捞奇妙的虎斑水母的故事。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脱离了创作背景,不过更大的可能性还是本就如此,故事并不将就什么深层次的道理。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爱伦·坡当日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注重于一些渲染气氛的环境描写,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即使这种感觉多少与恐怖相关联。
第二个故事《汤岛之恋》,对于我来说实际上很难同情,当然在这儿我指的是那种感同身受的怜悯,而且主要是难以对男性角色予以同情。就神月和龙子的婚姻来说,的确是一个悲剧,但是神月难道不知道龙子供他读书的原因,或是不知道龙子本人的教育背景和身份?既然知道,又心安理得地拿走了用龙子的钱来继续学业,难道不应该在之后的婚姻中多少怀有一种报恩的心境?竟然还心心念念希望龙子与艺妓蝶吉一样完全依附自己,将自己奉若神明、将自己的爱视为恩赐,实在是太过傲慢了。而就蝶吉与神月的关系来谈,神月身上能有多少对于蝶吉的爱情呢,无非是一种从艺妓身上找到的自我成就感以及一种对当年卖身供自己读书的表姐妹的回忆之情作祟而以。只是可惜了蝶吉本来是风月场所风流人,偏将这样的情感当真了。说到底,龙子和蝶吉的悲剧还是神月一手造成的,包括他表姐妹的卖身悲剧也有他在作祟,一个贫穷而自视有才华、自视风流的所谓“渣男”,倒成了故事中的风流学士人物,还有了一个风流的殉情结局,算不算是男性作家,尤其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男性作家无法逃避的认识局限呢?源次郎则根本不值得让人花费笔墨,无非是一个想从女人身上讨点便宜的猥亵者而已。
第三个故事《汤女之魂》,则多少有点像是《蝴蝶夫人》的国内、人鬼版本。虽然没有了一种文化面纱,但是男性文人的自我加魅成分有增无减。在筱田眼里,于雪无非是旅馆的女侍,是一个玩具而已;在于雪眼中,筱田则成为了唯一的爱情,使“生者可以死”。小说中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少是现实里文人自己太过看重自己、太过沉溺于自己在风流女子中的一定是特别的这一幻想尔尔,在中国的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视点(“两重心字罗衣”只有晏殊觉得是自己受到了优待,十有八九小萍是已经忘了),看来并非是日本的国民性问题而是性别问题吧。在于雪死于相思之后,筱田象征性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女人以表示缅怀,不过是《雷雨》里周朴园对自己还在缅怀鲁侍萍而起的自我感动罢了。
第四个故事《紫阳花》,篇幅极短,人物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却是我最喜欢的故事。随着文字,似乎自己也来到了那个炎炎夏日,见到了一个卖冰的少年和一个寂寞美丽的贵妇人。他们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或者会不会发生更多的互动,现在想来明明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的,可是当时读来思绪却随着文字最终定格在了如同夫人的脸庞般寂寞忧郁的紫阳花上,一个镜头拉近停住的概念,处理得很和我心意。
第一个故事《海的使者》,讲述的是第一视角的主人公顺着冈沙鱼的声音走到海边,捞了捞奇妙的虎斑水母的故事。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脱离了创作背景,不过更大的可能性还是本就如此,故事并不将就什么深层次的道理。看起来似乎有点像爱伦·坡当日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注重于一些渲染气氛的环境描写,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即使这种感觉多少与恐怖相关联。
第二个故事《汤岛之恋》,对于我来说实际上很难同情,当然在这儿我指的是那种感同身受的怜悯,而且主要是难以对男性角色予以同情。就神月和龙子的婚姻来说,的确是一个悲剧,但是神月难道不知道龙子供他读书的原因,或是不知道龙子本人的教育背景和身份?既然知道,又心安理得地拿走了用龙子的钱来继续学业,难道不应该在之后的婚姻中多少怀有一种报恩的心境?竟然还心心念念希望龙子与艺妓蝶吉一样完全依附自己,将自己奉若神明、将自己的爱视为恩赐,实在是太过傲慢了。而就蝶吉与神月的关系来谈,神月身上能有多少对于蝶吉的爱情呢,无非是一种从艺妓身上找到的自我成就感以及一种对当年卖身供自己读书的表姐妹的回忆之情作祟而以。只是可惜了蝶吉本来是风月场所风流人,偏将这样的情感当真了。说到底,龙子和蝶吉的悲剧还是神月一手造成的,包括他表姐妹的卖身悲剧也有他在作祟,一个贫穷而自视有才华、自视风流的所谓“渣男”,倒成了故事中的风流学士人物,还有了一个风流的殉情结局,算不算是男性作家,尤其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的男性作家无法逃避的认识局限呢?源次郎则根本不值得让人花费笔墨,无非是一个想从女人身上讨点便宜的猥亵者而已。
第三个故事《汤女之魂》,则多少有点像是《蝴蝶夫人》的国内、人鬼版本。虽然没有了一种文化面纱,但是男性文人的自我加魅成分有增无减。在筱田眼里,于雪无非是旅馆的女侍,是一个玩具而已;在于雪眼中,筱田则成为了唯一的爱情,使“生者可以死”。小说中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少是现实里文人自己太过看重自己、太过沉溺于自己在风流女子中的一定是特别的这一幻想尔尔,在中国的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视点(“两重心字罗衣”只有晏殊觉得是自己受到了优待,十有八九小萍是已经忘了),看来并非是日本的国民性问题而是性别问题吧。在于雪死于相思之后,筱田象征性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女人以表示缅怀,不过是《雷雨》里周朴园对自己还在缅怀鲁侍萍而起的自我感动罢了。
第四个故事《紫阳花》,篇幅极短,人物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但却是我最喜欢的故事。随着文字,似乎自己也来到了那个炎炎夏日,见到了一个卖冰的少年和一个寂寞美丽的贵妇人。他们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或者会不会发生更多的互动,现在想来明明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的,可是当时读来思绪却随着文字最终定格在了如同夫人的脸庞般寂寞忧郁的紫阳花上,一个镜头拉近停住的概念,处理得很和我心意。
© 本文版权归 Conch_Kic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