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创作和理论
大概很多编剧不喜欢甚至厌恶一些影评人或者叫学者们用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的概念解释一些情节与影像,把故事当作阐释意识形态理论的工具。为什么?
我一直觉得,创作与理论根本毫无关系……
作者之所以讨厌有人用政治的概念解读作品,我猜大都因为作品是生动的,是美的,是自然的。那些讲政治量社会的电影的作者之所以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人"没有了兴趣。但凡优秀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和人有关,没有人性的作品也不会有美学。谈论"人"的电影散发着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都被随之而来的"社会化读解"消磨殆尽。这本身也是社会文明形成过程对人类带来的影响。自然属性被社会同化,这也是这些还有浪漫情怀的作者一直在强调的事情……那这些解读到底是对是错?
作为正在学习电影理论的学生,我觉得这些解释当然正确,问题在于,一些创作者认为影评写出来就一定与这个电影传递的概念主题相关,一定为解释电影情节本身服务。这是不对的。
影评从写出来的那一刻起,就与电影本身无关了。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纯属扯淡,真正的理论,真正的思想无需科学求证,它们无法被证伪,也无法被证实。它们只需要被整理,提出来,引发人的思考,这就是理论的价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来就不是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心理学与哲学思想。但没人会觉得它毫无意义。
电影创作和理论完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无需交汇。评论也许算理论的一种,但更多是针对电影本身,而电影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一把枪,有人可以认为这象征着生殖器(当然我只是想举个例子,关于象征的问题其实更复杂),只是创作者对此一笑而过就好,没必要为此与理论家们争辩,这些人争不出结果,因为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当然,对理论研究过度深入的人必定会对作品本身的美感与浪漫气息的接受不足,这导致理论家们大多数时候无法被感动,无法真正体会到情感,这一定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判断,所以学习电影理论很好的人不一定能创作出好的电影剧本……但他们的贡献超越了电影狭隘的范畴……
所以我想到,微博豆瓣那么多人争来争去,说这不是电影那不是电影,不如多读点书,用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