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 (二 初识日本)
二 初识日本
8月1日,尚未从舟车劳顿中恢复过来便匆匆踏上名古屋之旅。
记不清几点起床,只记得当晚睡得并不踏实,貌似做了很多梦。早上和两位朋友约好共同前往名古屋城。虽然几个小时之前我刚刚拉着行李箱走过这条连接地铁站和民宿的小路,但此时此刻的我没有一丝印象,完全依靠朋友指路。刚刚从欧洲回来,尚不习惯炎热的夏季,阳光明媚地刺眼,遮阳伞和墨镜也阻挡不住;空气仿佛停滞,没有一丝风,衣服被汗水紧紧黏在身上。我们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寻找空调和阴凉。不必像几个小时之前一样担心末班电车的时间,这次的我显得从容了许多。矢场町站貌似没有人工售票窗口,三个人站在自动售票机前购买当日的一日通券。在英文界面犹豫许久不知应该点哪,最后还是用日语界面搞定了问题,也不知道到底该吐槽谁的英语糟。
作为名古屋象征的名古屋城,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赝品。原本的名古屋城在二战时期毁于美军的轰炸,战后日本依照原有的设计重建并加装立式电梯。由于时间并不宽裕,匆匆逛完外围之后便进入天守阁内部。日本的“城”逛的多了之后会觉得大同小异,但第一次进入“天守阁”还是有种穿越到时代剧的感觉,不禁觉得兴奋不已。天守阁内部算不上宽敞,但的确比欧洲的碉堡来的气派。从保家卫国的重要岗位上退休的天守阁如今被改造成博物馆肩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向外国友人宣传日本历史文化的艰(安)巨(利)任务继续发光发热,每一层根据不同主题陈列着不同的展品,男孩子们兴奋地在不同战国模拟场景间乱窜,充满着对武士和忍者的向往,而我则站在最高层的看台端着相机发呆。从高处俯瞰名古屋市的感受只能用“地味”形容,既看不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见不到古色古香的市镇——高矮不一的现代建筑和略显破旧的民居犬牙交错,街道向四面八方延伸仿佛没有止境,但整个城市却毫无“整体感”可言。和中国的一线城市相比这里显得没那么热血,不像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更像是老人和孩子尽享天伦之乐的“小镇”。
同行的朋友中有人热衷收集各地的特色冰箱贴,于是我们在名古屋城的旅游纪念品店里稍作停留。尚未习惯使用日语的我赶鸭子上架用日语问店员是否有邮票,一时想不起邮票的日文应该怎么讲索性用“stamp”的日式发音代替,对方竟然也能立即明白,于是跟我解释国际明信片的邮资应该是70日元,并询问我们需要多少张。得知我们一人要15张一人要12张之后两个店员难掩惊讶的表情,仿佛遇到投机倒卖的奸商一般。在他们一张一张数邮票的时候我趁机变身“问题宝宝”,用万能问句“what is this?”(这里当然是日语版的)问店员邮票用日语应该怎么读。店员很热心地在纸上写下“切手”两字,我立即读出声来和对方确认,然后默默记住这一单词以便日后买邮票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不曾想和日本的初识,竟然从跟店员学日语单词开始。
从名古屋城出来之后,我们接着坐地铁前往位于JR名古屋站附近的会场。此时终于有机会仔细观察名古屋地铁的种种细节,之前总是觉得风格似曾相识却想不起到底在哪里见过,现在恍然大悟原来和台北捷运如出一辙,不论是路标的字体、配色,亦或是出口的命名,都透着同样的气息。据同行讲台湾的捷运系统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日本的模式,看来并不是名古屋像极台北,而是台北极似日本(当然大阪地铁是个异类这一事实则是后话)。JR名古屋站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出口也是相当复杂。会议主办方只在指南里写着会场离车站很近,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出口编号。此时我已经进入人工导航的角色,用蹩脚的日语询问车站工作人员应该从哪个出口出去,然而我的听力并不比我的口语乐观多少,隐隐约约听懂了几个方向词之后便大着胆子率领大队人马(一行三人)大踏步前进(现在想想另外两人在当时真是给予了我无条件的信任)。我们不出意外地在地上大厅迷失了方向,于是又拿着会议主办方发给我们的邮件问站在车站大厅的年轻警卫。警卫看上去20出头,年轻的很,头脑也灵活的很,看到英文地址后立即拿出自己的手机帮我们用google地图确认位置,发现是爱知县产业劳动中心后一边用手比划方向一边用日语解释如何到达。我只能听懂出门向左过马路后走到一个xx building后面,好在一出车站另一位朋友立即认出了标志性建筑,顺利带我们找到会场。
说是赶往会场,其实不过是完成注册程序顺便蹭顿便当,然后到楼下集合去参加会议主办方组织的名古屋city tour而已。在会场和另一位朋友汇合后大家匆匆前往供餐的会议室用餐,虽然是在室内,端着便当盒吃饭的心情则像是在野外郊游。日式便当的精致让人叹为观止,四个人不禁开始吐槽学校的黑暗料理,果然要想征服人民,首先要征服人民的味蕾和胃。
8月1日,尚未从舟车劳顿中恢复过来便匆匆踏上名古屋之旅。
记不清几点起床,只记得当晚睡得并不踏实,貌似做了很多梦。早上和两位朋友约好共同前往名古屋城。虽然几个小时之前我刚刚拉着行李箱走过这条连接地铁站和民宿的小路,但此时此刻的我没有一丝印象,完全依靠朋友指路。刚刚从欧洲回来,尚不习惯炎热的夏季,阳光明媚地刺眼,遮阳伞和墨镜也阻挡不住;空气仿佛停滞,没有一丝风,衣服被汗水紧紧黏在身上。我们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地寻找空调和阴凉。不必像几个小时之前一样担心末班电车的时间,这次的我显得从容了许多。矢场町站貌似没有人工售票窗口,三个人站在自动售票机前购买当日的一日通券。在英文界面犹豫许久不知应该点哪,最后还是用日语界面搞定了问题,也不知道到底该吐槽谁的英语糟。
作为名古屋象征的名古屋城,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赝品。原本的名古屋城在二战时期毁于美军的轰炸,战后日本依照原有的设计重建并加装立式电梯。由于时间并不宽裕,匆匆逛完外围之后便进入天守阁内部。日本的“城”逛的多了之后会觉得大同小异,但第一次进入“天守阁”还是有种穿越到时代剧的感觉,不禁觉得兴奋不已。天守阁内部算不上宽敞,但的确比欧洲的碉堡来的气派。从保家卫国的重要岗位上退休的天守阁如今被改造成博物馆肩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向外国友人宣传日本历史文化的艰(安)巨(利)任务继续发光发热,每一层根据不同主题陈列着不同的展品,男孩子们兴奋地在不同战国模拟场景间乱窜,充满着对武士和忍者的向往,而我则站在最高层的看台端着相机发呆。从高处俯瞰名古屋市的感受只能用“地味”形容,既看不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也见不到古色古香的市镇——高矮不一的现代建筑和略显破旧的民居犬牙交错,街道向四面八方延伸仿佛没有止境,但整个城市却毫无“整体感”可言。和中国的一线城市相比这里显得没那么热血,不像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更像是老人和孩子尽享天伦之乐的“小镇”。
同行的朋友中有人热衷收集各地的特色冰箱贴,于是我们在名古屋城的旅游纪念品店里稍作停留。尚未习惯使用日语的我赶鸭子上架用日语问店员是否有邮票,一时想不起邮票的日文应该怎么讲索性用“stamp”的日式发音代替,对方竟然也能立即明白,于是跟我解释国际明信片的邮资应该是70日元,并询问我们需要多少张。得知我们一人要15张一人要12张之后两个店员难掩惊讶的表情,仿佛遇到投机倒卖的奸商一般。在他们一张一张数邮票的时候我趁机变身“问题宝宝”,用万能问句“what is this?”(这里当然是日语版的)问店员邮票用日语应该怎么读。店员很热心地在纸上写下“切手”两字,我立即读出声来和对方确认,然后默默记住这一单词以便日后买邮票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不曾想和日本的初识,竟然从跟店员学日语单词开始。
从名古屋城出来之后,我们接着坐地铁前往位于JR名古屋站附近的会场。此时终于有机会仔细观察名古屋地铁的种种细节,之前总是觉得风格似曾相识却想不起到底在哪里见过,现在恍然大悟原来和台北捷运如出一辙,不论是路标的字体、配色,亦或是出口的命名,都透着同样的气息。据同行讲台湾的捷运系统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日本的模式,看来并不是名古屋像极台北,而是台北极似日本(当然大阪地铁是个异类这一事实则是后话)。JR名古屋站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之一,出口也是相当复杂。会议主办方只在指南里写着会场离车站很近,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出口编号。此时我已经进入人工导航的角色,用蹩脚的日语询问车站工作人员应该从哪个出口出去,然而我的听力并不比我的口语乐观多少,隐隐约约听懂了几个方向词之后便大着胆子率领大队人马(一行三人)大踏步前进(现在想想另外两人在当时真是给予了我无条件的信任)。我们不出意外地在地上大厅迷失了方向,于是又拿着会议主办方发给我们的邮件问站在车站大厅的年轻警卫。警卫看上去20出头,年轻的很,头脑也灵活的很,看到英文地址后立即拿出自己的手机帮我们用google地图确认位置,发现是爱知县产业劳动中心后一边用手比划方向一边用日语解释如何到达。我只能听懂出门向左过马路后走到一个xx building后面,好在一出车站另一位朋友立即认出了标志性建筑,顺利带我们找到会场。
说是赶往会场,其实不过是完成注册程序顺便蹭顿便当,然后到楼下集合去参加会议主办方组织的名古屋city tour而已。在会场和另一位朋友汇合后大家匆匆前往供餐的会议室用餐,虽然是在室内,端着便当盒吃饭的心情则像是在野外郊游。日式便当的精致让人叹为观止,四个人不禁开始吐槽学校的黑暗料理,果然要想征服人民,首先要征服人民的味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