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又归于寂静的2016年
一张机票把我的2016年分为两部分,今年认识了家乡的春天,也认识了匹兹堡。库切的小说The Childhood of Jesus(中译本《耶稣的童年》)里,人物们在一个跟以前全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大多数人都可以彻底不仰赖过往的生活经验,因此可以在此生存下去。"A new life is a new life, not an old life all over again in new surroundings."来到匹兹堡,我也似乎到了一个过往经验几近失效的地方,但这并未成为我开始新生活的契机,而是有《房间》里那对母子走出小屋后的不适感。一开始的不适应过去后,生活重新归于平静。比如现在,在一个密布阴云的冬日下午,两个人对坐着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偶尔说几句话,竟察觉不出身在异国他乡。

今年的小结(毫无依据地)分成了匹兹堡、日常、消费和书影音四个部分。 ——匹 兹 堡—————————— 1.新认识的植物 到匹兹堡后,最初的不适应是由这里的植物引起的。知道植物的名字和习性是我的兴趣之一,在国内时,我是朋友圈子里的民科博物学家,朋友也好婆婆妈妈们也好,偶尔拍到不认识的花草树木都会来问问。结果到达后第二天跟董老师出门散步,道旁的、人家院子里的、小花园的几乎都不认识,这让我很是懊恼。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结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湖可以叫做“蛋白石湖”或者更艺术味一点,叫“洗盘水湖”。那云雾是一座山峰——而且是注定要被征服的山峰。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是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 我最初在面对匹兹堡的草木时,并没有感受到上帝式的或者纳博科夫式的为杂乱无章的世界命名的快意,因为此时我已经知道,我所在的这个世界的大部分植物,已经有前人为其命名了,而我要做的,就只能是找到他们的名字,从而认识他们,确认他们。 所以,我开始尝试从各种渠道去认识和重新认识这些植物:那些高大的树木,最多的是橡树和悬铃木,橡树结的橡子是《龙猫》里多多洛送给小梅的礼物,常常看到松鼠在吃,秋深时橡树叶子会变红,非常漂亮;道旁的悬铃木上的果子多是挂一个,因此是一球悬铃木,国内叫美国梧桐。刚来时正开花的花树有四照花和七叶树,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因开花时四瓣光芒四照得名,英文名叫Dogwood,狗狗木;开花的七叶树曾在一部日本的纪录片里看到过,纪录片里一头熊把村民放在七叶树下的蜂蜜桶全给偷吃了,它的果子在美洲叫鹿瞳(Buckeye),因为颜色棕黄发亮像小鹿的眼睛。庭院里的植物,综合起来有栎叶绣球、耧斗菜、玉簪、荷包牡丹、毛地黄、月季、木槿、凌霄,以及薰衣草、百里香、薄荷、迷迭香、香芹、罗勒、藿香等各种香草……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过分天真地确信,如果我认识了匹兹堡的植物,我或许就认识了匹兹堡。直到有一天,我去本地一个很大的花卉市场买虎尾兰的时候,发现一般小花园或者庭院里的植物,大抵都在这里可以买到。难道,决定城市里植被面貌的竟然不是气候和土壤,而是这里最大的花卉市场的货源?我不知道是不是弄反了这里的因果关系,但还是很高兴认识了很多植物。 2.Mellon Park 11月,在家附近散步时发现了梅隆公园,一个不大的公园,人也不多,和董老师常常去散步。公园里还有一个莎士比亚花园,种植一些莎翁笔下出现的植物。查询后才知道莎士比亚花园在英美国家还挺多的,有个比较有名的在纽约中央公园里。梅隆公园里的莎士比亚花园挺小的,主要种植药草、园艺花卉、野花和蔬菜。我建了一个莎士比亚花园里花木的相册,计划记录下未来一年内花园植被的变化。 在公园里认识了七子花、金缕梅、琉璃苣、羊毛百里香和啤酒花,以及一种叫Hairy Mountain(拉丁名Pycnanthemum pilosum)的薄荷,我搜索了很久这个名字对照的中文名,后来请教了微博上做植物研究的博主,他回复说:“中文名字国内没有的你都可以自己起的,你先起大家都会跟你叫,第一个属名是密集的花的意思,种加词是有毛的意思,这个属名有叫密花薄荷属,所以你可以叫毛密花薄荷。”所以今年还真找到了一种还没有中文名字的植物,Hairy Mountain Mint,头发多如山,按照这个思路,或许可以叫鬓云密花薄荷。 而七子花本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最早在1916年由美国人Alfred Rehder在湖北境内为其命名。 1980年,由美国的5个研究机构和中国的植物学家组成的植物科学考察队对中国中部地区进行了合作考察,此行美国植物学家经允许获得了七子花的种子,因此七子花在西方国家也开始种植和传播。 11月时,我看到的紫红色花并不是它的花,而是花谢掉后的叶状萼片继续留在果实上,继续膨大,颜色由绿色转为紫红色。“处于花期的七子花通常在枝条上部的叶腋上着生2~3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一般包含7朵花,其中6朵花围绕中间一朵花,因此它的中国名字叫七子花”。 3.卡内基博物馆 参观卡耐基博物馆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梁龙Dippy,写了篇小文章~ ——日 常—————————— 1.二手家具

董老师即将毕业,我们在匹兹堡居住的时间不会太久,因此,为尽可能地节省开销,加上发现美国的二手市场实在非常的便利,我们在搬进现在住的小公寓后,所购入的必要家具,基本上都是二手。大件一点的家具,我们买了一个床垫、一个书架、一个书桌、五把椅子、一个落地灯,总共花了不到150刀。小的物件主要家里的装饰品,如一些相框、挂画和海报之类的,基本上都是在社区甩卖和慈善二手店买的。这些我在这个相册里都一一列出了。这段短暂的生活,似乎是以后更为稳固的两人甚至三人生活的预演,比如,等俩人的工作都暂时定下来买了房子,基本的装修完成后,如果我们的积蓄不够一次性买好所有的家具,那么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可以慢慢添置的。 2.日常卫生 在开始了两个人的生活半年多之后,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生活经验是:物品尽可能地少,尽可能地保持在固定位置,以及尽可能地做好每天的清洁卫生。现在的小家里,物品少这条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由于东西不多,保持也相对轻松,房间小,做卫生也比较轻松。可谓是一个过分简单理想的做卫生的环境,每天的卫生大概就是:早上董老师洗碗,中午董老师洗碗,晚上董老师洗碗的时候我会把两个房间和洗手间全部用抹布擦一遍,等他洗完碗之后一起出门散步丢垃圾,晚上睡觉前把马桶里里外外擦洗一遍。 ——消 费—————————— 1.保温杯 年初买的一个膳魔师的保温杯,350ml的容量,小巧轻便,保温效果好,足够平时出门带点热水,以及买小杯的咖啡。这个保温杯的唯一缺点是,保温效果未免太好了点,一不小心就烫口。 2.虎皮兰

金边虎尾兰,英文名叫Mother-in-Law's Tongue,婆婆妈/丈母娘的舌头,这名字真是听着一股子怨气。养了好几个月了,本来是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的虎尾兰,现在在暖气屋里也长得很好,只是看着不知道它有没有在长高,叫人着急。 3.衣物

来美国半年多,买了一条牛仔裤、两条连衣裙、一件毛衣、一件开衫、一件上衣。在所有的衣物里,穿得最多的是一条牛仔裤,在我小的时候这种裤型叫直筒裤,但现在似乎叫阔腿裤。虽然其实按照流行“穿衣显高”的法则来说这简直是身材矮小的我的毒药,但还是买了,尤其是入冬后,出远门非常喜欢穿。一个重要原因是,裤管大,暴雪天气可以毫无压力地加秋裤…… 4.Lena Cup

我是在看了Jacinle的文章后,又稍微做了点功课,最后决定使用的。买了、用了好几个月之后才发现,实际上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它。当我觉得用得很舒服,开始向闺蜜和朋友们推荐的时候,大多的反应都是你太先锋了,这都敢用。但实际上我在使用之前根本没有“不敢”这样的心理障碍,而且超级好用啊。抛开便宜、环保这些不说,几乎不存在使用感这一条不就足够了吗? ——书 影 音—————————— 1.小津安二郎

今年把小津导演战后的作品几乎全部重新看过一遍,小津导演的电影自不必我多说,虽然在看小津的同时也穿插着看了好几部黑泽明和成濑巳喜男,但还是更喜欢小津,大概比较合乎当下的心态:轻松,又有余味。虽然小津导演的每一部都有其可爱之处,不过更推荐的是如下几部:《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彼岸花》和《早安》。 2.吉卜力工作室动画 把吉卜力工作室自《风之谷》(1984)到今年参与制作的新动漫《红海龟》都按时间顺序看完了。在这以前看高畑勋和宫崎骏都是散漫、自由地在看而已,尤其是宫崎骏的早期漫画原著和动画都全复习一遍之后,自认为对他有了更新的认识。 高畑勋的几部里,《岁月的童话》《平成狸合战》《我的邻居山田君》和《辉夜姬物语》都非常喜欢。《平成狸合战》《我的邻居山田君》和《辉夜姬物语》都有着扎根于大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岁月的童话》可能更现实主义。 《岁月的童话》里,27岁的妙子请假去乡间体验自己渴望已久的乡村生活,在这段时光里不断回忆起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妙子在乡间做的第一件农活是摘一种作为染料的植物——刺红花,摘花以及后面制作花柄的长长一段叙述,非常的动人,妙子对于过去摘了可以作为染料和胭脂的红花的乡村姑娘可能一辈子没用过口红的事情,隐约有一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怨怼。高畑勋为了制作这部影片,整理出一套能详细说明该如何采集红花、制作红花花饼的手册。 关于高畑勋还有很多有趣的信息,传说高畑勋本人很懒,又有严重的拖延症,在《起风了》的创作纪录片里,宫崎骏就一直叫他的昵称“阿朴”,据说源自高畑勋年轻时在动画室上班总是快迟到了,嘴里还忙着大口咀嚼(パクパク|Paku Paku)面包的模样。铃木敏夫也常常抱怨他的制作进度会滞后,宫崎骏还在《岁月的童话》的记者会上笑称他是“树懒的子孙”。

重新把宫崎骏全部看过一遍后,最喜欢的动画是《幽灵公主》,而且这部动画的配乐也非常好听,充满了悲悯的意味。人们首先敬畏神灵,并相信渎神会带来诅咒,这是影片的大前提;天皇作为行政首脑的同时还是宗教上的神,因此天皇的敕令是人们去捕杀鹿神而不会招致不幸的保证,这是影片的驱动力。人与自然、环保或者生态的标签不足以概括《风之谷》《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它们是宫崎骏的古典悲剧。 3.La La Land

挺难想象,同董老师交往两年多结婚一年多时间了,之前只是在家的时候一起看过《切腹》,居然从来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本来今晚似乎应该在家做点好吃的,但《爱乐之城》今天在匹兹堡上映,也没多想就买了票。首场的上座率挺高的,几乎都是全家出动,在晚餐前看部开胃电影。 俗套但又不过分媚俗的剧情,简单却也不算乏味的台词,音乐、场景、服装、摄影和调度都很优秀,总之是很适合抱着轻松愉悦但又不是为了纯粹去吃爆米花的心态看的好电影。电影散场时,走在我们前面的那对中年夫妇,伴随着片尾曲跳起了舞,从座位旁的狭窄通道,到排满了下一场候场观众的走廊,再到人头攒动的大厅,最后,融入了宁静中有些许灯火跳动的平安夜。 我想,评判艺术作品好坏的尺度是很多的,但在一部歌舞剧结束后有人跟着它的节拍翩翩起舞,这或许是标准之一。 4.《最完美的离婚》 非常好的日剧,尤其是在无论几个演员本人,还是剧中的人物设定我都并太喜欢的情况下,几场群戏,场景和台词都太好了,非常有舞台剧的感觉,编剧了不起。 循着编剧的名字,才知道他原来是《东京爱情故事》的编剧,然后把他另外的几部也看了,还是觉得《最完美的离婚》更好。这是特别篇里,光生写给结夏的信,非常日式的情书,也可以顺便看看编剧的笔力: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42733/ 5.Leonard Cohen新专辑You Want It Darker

科恩今年十月发表了他的新专辑You Want It Darker,专辑刚出的时候,很多网友就表示有不好的预感,因为同名主打歌You Want It Darker里有句歌词是:I'm ready, my Lord. 今年的音乐界发生了许多大事件,最受人瞩目的应当是Bob Dylan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得奖的理由是"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剑桥美国文学史》得加新内容了吧)。迪伦的得奖颇受争议,而他本人在得奖后的态度以及多方的反应也使得这次授奖更为扑朔迷离,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事件”。虽说诺贝尔委员会说的是看中他歌词里的“诗性的表达”,不过如果纯粹是文学性,科恩的歌词或许更有深度,不过,诺贝尔文学奖向来不是纯粹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本人的遗嘱(“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中所强调的也是“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和“an ideal direction”,什么是“优秀的作品”或许较好理解,但什么是“具有理想倾向”的作品,这个宽泛的概念成为争议本身;而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对“理想”一词的理解也使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延越来越广。 今年的文学奖把奖项颁给词作者迪伦,一片喧哗后,第二天开始不断有深度文章开始说他的获奖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努力证明歌词的文学性;不过直到后来迪伦本人的获奖演讲里,仍在类举了莎士比亚在写作剧本的时候,关心是是否适合演出、请哪个演员、舞台设计、赞助人的座位等问题,而从不可能问自己:我是否在进行文学创作。迪伦说他和莎翁一样,也从未曾想过自己的音乐创作是否是文学作品的事情,他更担心的是录音室是否够好,这首歌的调是否对,而瑞典学院给了他这个奖项,把歌词创作纳入了文学作品范畴。其实,我想并不见得是他歌词里多么纯粹的诗性,而是有更多其他的意味。(迪伦在知道获奖后有两个周左右时间的沉默,诺贝尔委员会的发言人甚至拉下脸说你完全可以不用致辞,来开个演唱会什么的就好。) 我记得在迪伦的官方Facebook宣布得奖消息的那条快讯下,最热门的一条评论是:Besides Bob, there is only one other songwriter currently still with us that I think is worthy of a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that is Leonard Cohen.这条评论发表于10月13日当天,不到一个月后,科恩去世了。 6.摇滚乐 以前很少听摇滚,只听过许多的披头士,Pink Floyd的《迷墙》和《月之暗面》,今年跟着摇滚boy董老师把一些摇滚乐队和音乐人的经典专辑和单曲都听了。当然也只是每天看书刷网做饭吃饭时的背景音乐,只是在觉得特别喜欢的曲目上有印象,特别喜欢的几个专辑和单曲,口味都是偏布鲁斯的。 齐柏林飞艇的Led Zeppelin(推荐Babe I'm Gonna Leave You)、Led Zeppelin II(推荐Whole Lotta Love)、Led Zeppelin III(推荐Since I've Been Loving You)、Led Zeppelin IV(推荐Stairway to Heaven)四张专辑都非常好听。 Babe, I'm Gonna Leave You的歌词还挺悲伤的: Babe, baby, baby, I'm gonna leave you.…… I don't want to leave you…… Oh, baby, you know, I've really got to leave you I know I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onna leave your babe…… I've got to quit you, yeah…… It feels good to have you back again……

其次是Pink Floyd的Wish You Were Here,专辑的同名单曲和Shine on Your Crazy Diamond都好听。滚石乐队的专辑(包括新出的布鲁斯专辑Blue&Lonesome)都几乎听过一遍。Eric Clapton、The Who、Deep Purple、The Queen和George Harrison,以及听了老鹰乐队Hotel California的整张专辑,这可确实是个进步,再也不是只知道他们一首单曲了,哈。 7.J.M.库切

今年读得最多的是库切。对于库切,在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前,对他的印象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长得帅”,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两点已经非常足够了。不过,他冷静、克制、简练的语言更让人着迷。 今年先后读完了他的《青春》《夏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The Childhood of Jesus,现在正在读Disgrace(中译本为《耻》)。其实看的第一部库切是《彼得堡的大师》,非常奇怪的,推进得很慢,而且读着就很容易分心,当然有可能跟我去年阅读习惯比较散漫有关系,所以《彼得堡的大师》现在也还没有看完,计划把《耻》读完之后再去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有所改变。 《青春》《夏日》和我还没有读过的《男孩》被视作库切的自传三部曲。《青春》里,库切把年轻的自我视为他者,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彷徨,充满了孤独感和冒牌货的心理,这种永远觉得自己不合格的冒牌货心理,于我心有戚戚焉。《夏日》从他人的角度写自传,他假令著名作家库切已死,而一位年轻的英国作家为了给这位已故作家撰写传记,像个侦探一样寻找着库切幽灵般的中年。这个通过相关人的回忆,显得突兀而软弱,焦虑又胆小的库切,骄傲的,不堪一击的,缺乏生命力的库切,“过于沉稳,过于规整。我得说,太节制了,太缺乏激情”,这样一个库切,连同《青春》里的“他”,真好像是自己的镜像一般,太熟悉了。 The Childhood of Jesus是读的库切的第一部英文原著,应当说是非常好读的,一部卡夫卡冷峻背景下的教喻故事,完全脱离对殖民地的讨论,刻意模糊了社会政治背景,探讨教育、移民身份、认识论等问题,所进行的哲学上的思考与讨论并不多么深入,但同时又明显却有些难以理解地嵌套了不知是否是故布疑阵的圣经故事。这本书的续篇The Schooldays of Jesus明年1月出版,已经在亚马逊上预定了,希望续篇能解答一些疑惑。设若这确实是一部圣经故事,那么应该是三部曲才对吧,不知道最后一部是什么,应该是库切正在写作的吧。 【书摘】 我犯的错误,他想,追溯往昔,是没有拥有很多的种子,在每一个兜里放上不同纸袋的种子:南瓜种子,西葫芦种子,豆子,胡萝卜种子,甜菜根种子,葱头种子,西红柿种子,菠菜种子。也应该把一些种子放在我的鞋子里,放在我的大衣的领子里,以防一路上的那些强盗。那时候,我的错误是把我所有的种子都统统种在一块地里。我本来应该把它们种在大草原上绵延几英里的许多地块上,每块地不比我的手掌大,并且画一张地图始终带在身边,这样我每天夜里都可以进行一次到各个地块的旅行,给它们浇水。因为,如果说我在乡下有什么发现的话,那就是总是有足够的时间做想做的每一件事。——《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8.大江健三郎 今年重新认识了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一个人生中购买的第一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人。 在这之前只读过他的《日常生活的冒险》和《燃烧的绿树》,《日常生活的冒险》本科看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主人公名字叫斋木犀吉,他有一个时刻爱在口袋里塞满乱七八糟杂物的怪脾气。《燃烧的绿树》是大江健三郎得诺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写得很自我,又啰嗦,探讨的是信仰危机问题。我并不喜欢这一部,但莫名其妙地有一句话一直记得:“阿佐,不要感情过于脆弱,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其实,以自己为中心考虑判断问题,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最少。”大概也是跟阅读时的心境有关系。 今年读了《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非常推荐。对苟且的、卑微的、羸弱的、痛苦的、残酷的,甚至令人作呕的真相,没有任何回避。一种真实到灵魂深处,复又颗粒到死者血泊中一只淹死的蚂蚁的冷静叙述,大江健三郎对宏大题材、对烂到泥里的“现实”驾轻就熟,在字里行间,我看到了鲁迅和马尔克斯的幽灵。 9.《风之谷》漫画原著 对宫崎骏的动画迷们来说,《风之谷》的动画应该已经足够好,但在董老师的安利下,我读完了7卷本的《风之谷》漫画原著,才发现原著想要表达的比动画丰富太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伟大之作。我想,大概读过这部漫画的原著,才能真的理解宫崎骏的野心,宫崎骏为什么不拍一个《风之谷》的完整版再退休呢?(当然了,听说他最近又再度复出了,新作预计2019年上映。) 【书摘】 你是千年之前被创造出来的众多神之一,而在这千年间,成了毒瘤和秽物。我并不怀疑你是基于理想和使命感而被创造出来的。但,那些人为什么没有觉察到,清净和污秽两者,就是所谓的生命呢?痛苦、悲剧或愚昧,即使是在清净的世界,也无法消除掉,因为那是人类的一部分……所以,即使生活在困苦中,人类仍旧有快乐与光辉。——《风之谷》 除了《风之谷》的漫画原著外,还看了浦泽直树的PLUTO,因为前段时间看了今年热门美剧《西部世界》,断断续续跟董老师说了一些剧情和设定,他便推荐这部漫画给我看。这部漫画讲述的是在一个机器人与人类共存的世界里,因为其更为优越的性能而遭到人类的忌惮,被人类的恐怖组织利用机器人武器把最顶级的几个机器人一一破坏掉的故事,主角之一是阿童木同学! 总结一下今年,还是很散漫:书读得少,剧看得多,不求甚解。阅读虚构类作品为主,电影也限定在喜欢的导演的作品里。摇滚乐和漫画,都是受董老师影响而有所接触,这大概是婚姻的代价。并没有因为有了较多的时间而好好利用,也没有真正开始写作练习,不知道这些是否应该纳入明年的计划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