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年度阅读报告
1.短篇小说类: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1.短篇小说类: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1.短篇小说类: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8)《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国)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相当优质,遇见好译本值得买。电影中李奥纳多明显用力过猛,但是书真的是美不胜收,爱欲和变迁的故事,社会背景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菲茨杰拉德,毕竟是海明威也嫉妒过的人。
(9)《在轮下》——赫尔曼·黑塞(德国)
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他的朋友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黑塞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我非常迷恋他那种小个体对强大现实的抗争。《在轮下》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悲观,但有力量。
(10)《人间失格》——太宰治(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中太宰治使用的情节背离和互反,内容是一个男人哀伤的一生。太宰治自杀五次,最后终于销蚀在水中,我无法想象一个一生都在计划杀死自己的人,度过了怎样的时光。“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春天的时候看的太宰治,怎么人能够那么难过呢。
(11)《春琴抄》——谷崎润一郎(日本)
不得不说日本的恶魔主义纯爱文学真是,独树一帜。极致的敬畏和冷漠,全篇却又都是欲望。男仆爱上失明的大小姐,在其遭受以外毁容之后选择刺瞎自己,从而保持对她最美好的记忆。山口百惠好像演过这个电影,不过还是推荐看一下书,很好读,谷崎润一郎的文字受到其恋母情节和波德莱尔的影响很深。
(12)《解忧杂货铺》——东野圭吾(日本)
我从此和东野圭吾说再见了。
(13)《局外人》——加缪(法国)
默尔索母亲去世,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在我们这个社会,死了母亲而不哭的人,是会被判死刑的。”
看过一个好玩的,萨特和加缪的区别:加缪比萨特好看很多。加缪的书看的不多,希望明年看完之后能够了解他与他不承认的存在主义。那一时期的法国,盛况难再。
(14)《过于喧嚣的孤独》——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捷克)
“三十五年,我打包碎纸,这是我的爱情故事”看到最后哭得很厉害,一个反智的社会,所有对美学和文学的坚持都被看做是病态的社会,多像今天。
作家生来要做作家。你选择的工作要融入生活,清洁工,侍从,教师,打包工等等,你必须付出劳动,付出精力,感觉疲惫,接触他人,有力的融入生活。然后诚实的写下来。
(15)《黄金时代》——王小波
(16)《红拂夜奔》——王小波
“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那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快乐异常。”作家是一个民族最后的良知,文革时期能够有一个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最后一缕的文人气质了吧。
(17)《望春风》——格非
不推荐购买,也不值得阅读。大段大段使用“过了一些年”“很多年以后”“很久之后的一天”等等,而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里写的是,“雨雪把我看老了。”
1.散文、随笔、文集;
(1)《暖梦》——夏目漱石(日本)
夏目漱石的散文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读书属文以及疗病养疴等生活的琐末细事,如小院闲花,风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时代别开一方胜景。某些地方和鲁迅先生有相似。夏目漱石写实主义派的风格,同时可见日本的写实派又受到同时代的自然主义影响。
(2)《月童度河》——庆山
跟随庆山的这几年,我从未以阅读她为耻,少见的持续在进步的作家,尽管出现了一些重复性的文字,但平和。喜欢前期文风的读者并不一定会喜欢现在琐碎深沉的文字,但我庆幸我和她一起在生长。讲述她的写作,阅读,思考,打坐,交谈,观影,劳动,旅行,养花,很私人化。
(3)《西风消息》——李万华
这也算是一个惊喜。青藏高原日常生命状态,没有暗流汹涌,没有生活变动,没有讽刺,没有隐喻,整个册子非常干净,像一部西北地区的植物群像和生活日志,但又极有美感,那种被阳光清洁过的质朴和纯洁。
(4)《山有木兮木有枝》——丛桦
“一些年以后,我想去过乡下的生活,听旁边的邻居骂晚归的丈夫,去河边采星,在空旷中点燃火焰,用从眼里流出的井水浇灭它。”
2.文学理论与人物;
(1)《人类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写小说的人写历史时,总是好看的,特别是当这个人是茨威格。
我忘记是哪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写出一行茨威格这样的句子,这一生真是没有遗憾的。”
(2)《塞纳河畔》——伊·奥多耶夫采娃(俄国)
讲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的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如茨维塔耶娃、吉皮乌斯、梅列日科夫斯基、苔菲、巴尔蒙特等等。在年底的时候忽然俄国作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明年希望能够系统的进行阅读。《塞纳河畔》的优点在于它不无趣,是一场“塞纳河畔的盛宴”,所有大师言笑晏晏觥筹交错,我总是庆幸能遇上这样的书。
(3)《卢那察尔斯基论哲学》——卢那察尔斯基(俄国)
我是真的读不下去,但我知道这本书真的很棒。卢那察尔斯基以非常严肃和学术性的方式,讲述了所有俄国垂名的作家,但真的没有美感。可以作为一种教材,但我真的看不下去。推荐还是看《塞纳河畔》。
我后来才发现这是卢那察尔斯基的论文集。
(4)《歌德谈话录》——歌德(德国)
买朱光潜先生翻译的版本,其他版本可以不看。书的内容算不上多,但信息量很多,艾克曼,歌德,朱光潜,这三个人才有了这本书。歌德对于西欧文坛的影响,渗透写作,艺术,科学等等的地方。“我的作品中的一切都属于我自己,关键不在于它们是来源生活还是书本,而在于是否运用得当。”明年应该会重读。
(5)《我们仨》——杨绛
杨绛先生去世时再读的,想着他们一家团聚了,真是高兴。
(6)《梵高生活》——丰子恺
丰子恺非常主观,建议还是读欧文·斯通《梵高传》,如果是作为闲来无事消遣,可以一看。
(7)《厚积落叶听雨声》——朱光潜
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文集,收录了其他册子里的短篇,很长一段时间的睡前读物。中国美学有朱光潜,是幸事,先生的《谈美学》是明年必须要看的。
“于‘此身、此时、此地’,
像草木虫鱼一样,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3.杂文,社会观察;
(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理想国
理想国出的一本文集,收录了大师和不知名网络写手的句子,虽然对当下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对于西蒙诺夫和梁思成的描写很厚实,但后半部分像一锅没煮好的杂烩,觉得失望。
(2)《印度 百万叛变的今天》——V.S.奈保尔(特立尼达与多巴哥)
三部曲只看了这本,对于奈保尔对印度的特殊感情还是不能够理解的很好。在这本书里,奈保尔放弃了自己的言论,转而记录下广泛的印度当地人的言论和行为,这本书几乎称得上是部口述实录。非常庞杂,非常琐碎,也非常迷人。奈保尔对历史和现实的描写都很动人,但令人难过的是,我并未看出有接班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和奈保尔有相似之处,但更主观。奈保尔已经老去,我们会失去他。
(3)《佩拉宫的午夜——伊斯坦布尔的今天》——查尔斯·金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酒店,折射一个时代的影像。地处欧亚交界之处,扼制黄金水道,伊斯坦布尔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常征之地。在近现代史中,伊斯坦布尔堪称全世界营房最多的城市,天然地构成了谍战网络,暗夜里涌动着无硝烟的战争。
文明的冲突,传统的更新,以及新秩序的诞生。
(4)《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
美国记者对于二战后日本的“想象”。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即是“菊与刀”。值得诟病的一点,作者本人竟从未去过日本。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年看的书应该就是这些了。
echo年度最佳短篇小说:《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最佳中篇:《1984》
最佳长篇《大海,大海》
最佳散文《西风消息》
最佳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最佳政治类社会观察《印度 百万叛变的今天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1.短篇小说类: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1.短篇小说类:
(1)《萨特精选集》——萨特(法国)
推荐柳鸣九先生翻译的版本。
萨特一生都在问,人到底是环境的奴隶,还是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非常容易被上升到宗教位置,看书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他人即地狱”的思想,与波伏娃“开放式”关系,包括在当时法国社会掀起的狂热崇拜,萨特是法国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思想史的里程碑,不可复制。直到今天,法国文学依然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像黑泽明,大江健三郎,戈尔丁,等等都受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计划明年看波伏娃写的《萨特传》,找了很久。
(2)《众生安眠》——库尔特·冯内古特(德国)
冯内古特目睹的德累斯顿空袭对其影响是终生性的,他是一个叙述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但简单来说不过四个字,黑色幽默。准备看冯内古特可以从短篇小说开始入手(因为长篇好像只有《五号屠场》被翻译了。)《众生安眠》里许多如《女工池》和《珍妮》,带着一股子惨烈的趣味性。相比来说马克吐温真是温和许多了。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美国)
大概是海明威终于达到了一个“所有随性都是道理”的地步,已经不需要任何技巧,给他一个土豆,塞纳河边能摆三天宴席。至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不过是今日你我的意淫,老爷子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白象似的群山》和《杀手》都是非常之不错的短篇。这部小说集里没有宏伟和壮阔,是一群没有女人陪伴的男人生活,充满传奇意味,随时拿起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4)《人间喜剧》的一部分——巴尔扎克(法国)
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把这本书放在什么位置,共91部小说,并且相互关联,在小说里充满了歌剧呛,所以非常考验翻译者的功力,我入了其中的一本,傅雷先生翻译,想要把散落的集齐很难,并且书的数量很多,及其宏观的法国社会史,建议找电子书来看。
(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初期读起来的时候很困难,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光芒万丈又拒人千里,但是都可以从他的短篇开始。文集里写得最好的一篇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虽然不是那么的浅显,但是至少比《百年孤独》要友善许多了。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中国)
可以看,并不值得一买。当年芒罗访华的时候,对王朔表达了唯一的赞赏,但是我真是不觉得好看,可能更适合中年人,那种过于老练的笔调有时会显得做作。大概讲述了普通人的性格缺陷和感情生活,带着中年男性特有的普遍麻木感,中等评价。
(7)《三人成宴》——孙频(中国)
谁买谁傻——我
作者给我一种她非常想模仿张爱玲和严歌苓最后谁都没学好的感觉。
(8)《套中人》——契科夫(俄国)
推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童道明先生翻译的版本,遇见了直接买就好,很难遇到。一共十九篇短篇小说。契科夫可能是俄国作家里的一个孩子吧,绝对纯真与绝对刻薄,那种不带邪恶的贬损,真是有趣得很啊。如果只能选三个短篇小说家的话,应该是契科夫,茨威格,和海明威吧。非常之简单的笔法,不存在意识流或是难以接受的思想,可以当做睡前读物,或者是在路上读,适合每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阅读基础。
(9)《逃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10)《亲爱的生活》——艾莉丝·芒罗(加拿大)
艾莉丝芒罗是诺贝尔文学奖中不寻常的一个存在。温和的女权主义,寻常家庭生活,与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派的风格并不符合,倒是英国布克奖更适合一些。这两本册子里讲述的都是生活,乡下的气息,失职的丈夫,默默承受的妻子想要做出改变,却最终落回现实。我个人更偏爱《逃离》,《亲爱的生活》里多了一些老气横秋的调调。
(11)《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俄国)
纳博科夫是讲究文本的作家(对,就是你们想的《洛丽塔》也是这样。)公开反对像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此类型的作家,偏爱像福楼拜,奥斯丁一类的作家。《菲雅尔塔的春天》算不得纳博科夫的力作,讲故事而已,但依然值得一看,买不买的,看心情吧。
(1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在我心里的地位,可能有这么高(把手举到天上ing)。
是那种高山立在你面前,你看见这座山,觉得自己渺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全书中最好的一篇,写尽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动。像极了那句,我一见到你,就低到尘埃里。
其他故事也非常特别,《象棋的故事》同样完全称得上是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茨威格在描写人物感情上极有天赋,那种权衡,斗争,没有再见过比茨威格更敏感的作家。诡吊的是,茨威格个人的价值和影响,总是超过他的文学作品,这并不常见。
2.长篇小说类;
(1)《大河湾》——V.S.奈保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黑暗就是黑暗,而绝不是别的东西。奈保尔不屑于给任何东西加上花边。
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开了自己的店,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和接触到的每一颗尘埃上,都似乎散发着梦想和未来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这里奔来,都像那满河的水葫芦朝小镇漫卷而来。但眨眼之间,萨林姆发现繁荣里总透着无边仓皇,无论他怎么挣扎,他永远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异乡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战争,偏见,种族,宗教。
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
(2)《大海,大海》——艾丽丝·默多克(爱尔兰)
艾丽丝默多克是我今年的惊喜之一,关于自私,关于自以为是,关于假想,关于所有无理由的失去和争夺。一个在海边的故事,一个老人最后的专情,风流和固执。不要随意想象他人妄图伤害你,不要随意参与他人的生活。艾莉丝默多克给了这个小说一个好结局,很温和,而那个时代老去了。
(3)《刀锋》——毛姆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阅读毛姆永不过时,从叙事结构,从小说中包含的思想,那种对于逝去时代的缅怀和对于新时代的批判性接受。毛姆是个极其入世的作家,作品明显受到十九世纪英国的空前强盛,和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笔下有灵魂的人物往往极其出世,《刀锋》里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克兰德都这样,极其不真实却又极其迷人的角色。
(5)《1984》——乔治·奥威尔
年度最佳。
政治寓言小说,趣味性和真实度并重。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极权制度下人的挣扎,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讽刺当下所有政权和国家。
乔治奥威尔和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去读
(6)《殷红的花朵》——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中评吧。有点老套,严肃的纯爱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和爱过他的女人们。
外遇这种事,发生在不相干的人身上时,才能有点美感。
(7)《云图》——大卫·米切尔
《云图》的可读性偏向在结构上,非常之精巧,布局宏大,但我总是有一种它的内容无法撑起整个架构的感觉。推荐新首尔“星美”的这个部分。
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世界中新首尔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结构为123456654321,电影比书更值得一看。
(8)《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国)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相当优质,遇见好译本值得买。电影中李奥纳多明显用力过猛,但是书真的是美不胜收,爱欲和变迁的故事,社会背景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菲茨杰拉德,毕竟是海明威也嫉妒过的人。
(9)《在轮下》——赫尔曼·黑塞(德国)
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他的朋友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黑塞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我非常迷恋他那种小个体对强大现实的抗争。《在轮下》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悲观,但有力量。
(10)《人间失格》——太宰治(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中太宰治使用的情节背离和互反,内容是一个男人哀伤的一生。太宰治自杀五次,最后终于销蚀在水中,我无法想象一个一生都在计划杀死自己的人,度过了怎样的时光。“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春天的时候看的太宰治,怎么人能够那么难过呢。
(11)《春琴抄》——谷崎润一郎(日本)
不得不说日本的恶魔主义纯爱文学真是,独树一帜。极致的敬畏和冷漠,全篇却又都是欲望。男仆爱上失明的大小姐,在其遭受以外毁容之后选择刺瞎自己,从而保持对她最美好的记忆。山口百惠好像演过这个电影,不过还是推荐看一下书,很好读,谷崎润一郎的文字受到其恋母情节和波德莱尔的影响很深。
(12)《解忧杂货铺》——东野圭吾(日本)
我从此和东野圭吾说再见了。
(13)《局外人》——加缪(法国)
默尔索母亲去世,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在我们这个社会,死了母亲而不哭的人,是会被判死刑的。”
看过一个好玩的,萨特和加缪的区别:加缪比萨特好看很多。加缪的书看的不多,希望明年看完之后能够了解他与他不承认的存在主义。那一时期的法国,盛况难再。
(14)《过于喧嚣的孤独》——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捷克)
“三十五年,我打包碎纸,这是我的爱情故事”看到最后哭得很厉害,一个反智的社会,所有对美学和文学的坚持都被看做是病态的社会,多像今天。
作家生来要做作家。你选择的工作要融入生活,清洁工,侍从,教师,打包工等等,你必须付出劳动,付出精力,感觉疲惫,接触他人,有力的融入生活。然后诚实的写下来。
(15)《黄金时代》——王小波
(16)《红拂夜奔》——王小波
“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那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快乐异常。”作家是一个民族最后的良知,文革时期能够有一个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最后一缕的文人气质了吧。
(17)《望春风》——格非
不推荐购买,也不值得阅读。大段大段使用“过了一些年”“很多年以后”“很久之后的一天”等等,而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里写的是,“雨雪把我看老了。”
1.散文、随笔、文集;
(1)《暖梦》——夏目漱石(日本)
夏目漱石的散文记述人情往来、家庭生计、读书属文以及疗病养疴等生活的琐末细事,如小院闲花,风情自在,在明治、大正时代别开一方胜景。某些地方和鲁迅先生有相似。夏目漱石写实主义派的风格,同时可见日本的写实派又受到同时代的自然主义影响。
(2)《月童度河》——庆山
跟随庆山的这几年,我从未以阅读她为耻,少见的持续在进步的作家,尽管出现了一些重复性的文字,但平和。喜欢前期文风的读者并不一定会喜欢现在琐碎深沉的文字,但我庆幸我和她一起在生长。讲述她的写作,阅读,思考,打坐,交谈,观影,劳动,旅行,养花,很私人化。
(3)《西风消息》——李万华
这也算是一个惊喜。青藏高原日常生命状态,没有暗流汹涌,没有生活变动,没有讽刺,没有隐喻,整个册子非常干净,像一部西北地区的植物群像和生活日志,但又极有美感,那种被阳光清洁过的质朴和纯洁。
(4)《山有木兮木有枝》——丛桦
“一些年以后,我想去过乡下的生活,听旁边的邻居骂晚归的丈夫,去河边采星,在空旷中点燃火焰,用从眼里流出的井水浇灭它。”
2.文学理论与人物;
(1)《人类群星闪耀时》——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写小说的人写历史时,总是好看的,特别是当这个人是茨威格。
我忘记是哪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写出一行茨威格这样的句子,这一生真是没有遗憾的。”
(2)《塞纳河畔》——伊·奥多耶夫采娃(俄国)
讲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的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如茨维塔耶娃、吉皮乌斯、梅列日科夫斯基、苔菲、巴尔蒙特等等。在年底的时候忽然俄国作家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明年希望能够系统的进行阅读。《塞纳河畔》的优点在于它不无趣,是一场“塞纳河畔的盛宴”,所有大师言笑晏晏觥筹交错,我总是庆幸能遇上这样的书。
(3)《卢那察尔斯基论哲学》——卢那察尔斯基(俄国)
我是真的读不下去,但我知道这本书真的很棒。卢那察尔斯基以非常严肃和学术性的方式,讲述了所有俄国垂名的作家,但真的没有美感。可以作为一种教材,但我真的看不下去。推荐还是看《塞纳河畔》。
我后来才发现这是卢那察尔斯基的论文集。
(4)《歌德谈话录》——歌德(德国)
买朱光潜先生翻译的版本,其他版本可以不看。书的内容算不上多,但信息量很多,艾克曼,歌德,朱光潜,这三个人才有了这本书。歌德对于西欧文坛的影响,渗透写作,艺术,科学等等的地方。“我的作品中的一切都属于我自己,关键不在于它们是来源生活还是书本,而在于是否运用得当。”明年应该会重读。
(5)《我们仨》——杨绛
杨绛先生去世时再读的,想着他们一家团聚了,真是高兴。
(6)《梵高生活》——丰子恺
丰子恺非常主观,建议还是读欧文·斯通《梵高传》,如果是作为闲来无事消遣,可以一看。
(7)《厚积落叶听雨声》——朱光潜
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文集,收录了其他册子里的短篇,很长一段时间的睡前读物。中国美学有朱光潜,是幸事,先生的《谈美学》是明年必须要看的。
“于‘此身、此时、此地’,
像草木虫鱼一样,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3.杂文,社会观察;
(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理想国
理想国出的一本文集,收录了大师和不知名网络写手的句子,虽然对当下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其中对于西蒙诺夫和梁思成的描写很厚实,但后半部分像一锅没煮好的杂烩,觉得失望。
(2)《印度 百万叛变的今天》——V.S.奈保尔(特立尼达与多巴哥)
三部曲只看了这本,对于奈保尔对印度的特殊感情还是不能够理解的很好。在这本书里,奈保尔放弃了自己的言论,转而记录下广泛的印度当地人的言论和行为,这本书几乎称得上是部口述实录。非常庞杂,非常琐碎,也非常迷人。奈保尔对历史和现实的描写都很动人,但令人难过的是,我并未看出有接班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和奈保尔有相似之处,但更主观。奈保尔已经老去,我们会失去他。
(3)《佩拉宫的午夜——伊斯坦布尔的今天》——查尔斯·金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通过一个酒店,折射一个时代的影像。地处欧亚交界之处,扼制黄金水道,伊斯坦布尔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常征之地。在近现代史中,伊斯坦布尔堪称全世界营房最多的城市,天然地构成了谍战网络,暗夜里涌动着无硝烟的战争。
文明的冲突,传统的更新,以及新秩序的诞生。
(4)《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
美国记者对于二战后日本的“想象”。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即是“菊与刀”。值得诟病的一点,作者本人竟从未去过日本。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年看的书应该就是这些了。
echo年度最佳短篇小说:《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最佳中篇:《1984》
最佳长篇《大海,大海》
最佳散文《西风消息》
最佳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最佳政治类社会观察《印度 百万叛变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