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导聆】写在最前
古典音乐入门难不难? ——难也不难 不识五线谱 不会演奏乐器 不了解乐史乐理 就无法欣赏古典音乐? ——只需要一双用心聆听的耳朵

多年前,KP君还是个古典音乐小白(现在是大白),第一次听了一场交响乐团演出。说来实在惭愧,演奏的曲目都不太记得清,留下的印象只有舞台上乐团阵容庞大,指挥富有激情,演出开始后十分热闹,乐手们你来我往,时不时有优美的旋律传来,最后的齐奏气势磅礴(各位爱乐者原谅我如此形容,当时的KP君确实只有这些印象)。 演出结束后,只觉得高雅了一番,但雅在何处?也说不上来。可是内心又渴望打开古典音乐的大门,一览其中的精彩。反省过后,意识到自己的欣赏水平有限,无法更进一步领略到古典音乐的美,于是决心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 那么KP君如何迈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呢? KP君开始了各种学习途径。 先是购买了国内外各种音乐欣赏教科书,在一堆音乐术语和CD例曲中,算是了解了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各阶段代表作曲家名字先混个眼熟,各种乐器的音色大概能区分,不同的曲式有个了解,算是初步扫盲了吧。 再在网上寻找各种音乐课程,包括著名的耶鲁公开课《聆听音乐》,没有光看教科书文字那么单调抽象,好歹有教授的讲解,经常还有课堂现场示范。

以为这样就入门了吧,可当KP君自己开始去听作曲家的作品,还是有些云里雾里,好长的一部乐曲,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哪怕事先了解作曲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曲式,能听出当前什么乐器在演奏,听出两条旋律在交织,听出好像已经进入发展部了,可是听完还是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旋律优美时还好,若是旋律比较平和,节奏比较缓慢时,甚至都有点犯困了。 古典音乐不应该那么晦涩难懂呀。于是找来各种乐评文章书籍,借他山之石,看看资深乐迷是如何欣赏音乐的。订购了三联爱乐的《古典音乐欣赏入门》杂志,买来罗曼罗兰的《灵魂与呐喊》和李欧梵先生的《音乐札记》等一系列书籍,看着一篇篇精彩乐评和随笔描述作者聆听音乐时的感受,尽管生动形象,却终是他人的感受,自己听来始终不能感同身受,多想也能获得作者那样的感动与震撼。 ♫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呢? 直到四年前,KP君才有了第一次聆听古典音乐时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受。当时有幸参加了一次音乐讲座,来自台湾的一位教授,在两个多小时里,用他独特的演讲方式,以几首曲子作为例子,带领我们聆听古典音乐,迈入古典音乐大门。 在最后讲解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进入第四乐章的时候,真切地感觉到了黑暗中不断匍匐摸索前进的自己,头顶处终于射来一束光亮的感动与震撼。后来,陆续听了这位教授的许多讲座,才发现原来,欣赏一首古典音乐如此简单纯粹,只需有人导引你,静下来,用心用耳朵去倾听,去感悟,这便足够。 这位教授名字叫刘岠渭,现任台湾“财团法人乐赏音乐教育基金会”音乐总监。

刘教授始终秉承着两个重要观点。 一是古典音乐并不难懂。音乐欣赏的重点,就在于静下心来、专注但放松地让音符引领进入旋律的世界,不一定需要会阅读乐谱、演奏乐器、通晓乐史或者了解乐理。音乐的美,将在仔细聆听时带来直接的感动,让聆听者领略一种关于听觉的美。 二是古典音乐要心无旁骛地聆听。若是当做处理其他事情时的背景音乐听,也就无法感受古典音乐所带来的美和震撼。 在刘教授的讲座中,一首三四十分钟的古典音乐作品,往往要花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的时间去解读,带领听众朋友逐乐句讲解,欣赏,感悟,点出在欣赏过程中需要留心听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巧妙呼应,又有哪些地方暗藏玄机。通过刘教授生动投入地讲解导聆,在自己欣赏的过程中,再也不会迷失方向,找不到重点,而当听到那些关键的点,也能会心一笑,或陶醉,或感动,似乎作曲家就在你的面前,向你娓娓道来。 多年来,刘教授一直致力于音乐欣赏者的培养,三十余年共举办了三千多场讲座,引领许多对音乐没有任何基础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与满足。可惜刘教授常年在台湾进行演讲,内地的听众很少有机会能亲自聆听讲座,于是KP君就辛勤地当起了搬运工,分享讲座过程中的点滴重点以及聆听过程中的感悟。 ♫ 当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我们在听些什么? 对于普通的听众朋友来说,在学习工作之余,欣赏音乐本来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实在无须特地再去学习钻研乐理,或是学习五线谱掌握一门乐器(当然,如果有这些基础,便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我们想要的只是简简单单地在聆听古典音乐中获得最纯粹的愉悦与感动。 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开始确实是需要静下心来,听懂,听透一首乐曲,需要有人在一旁导引,哪里是乐曲的精华,哪里是巧妙的对答,哪里又是作者的故意设计。当我们闭上眼睛聆听乐曲,能聆听到作品的感动之处,能感觉作曲家与你沟通对话;当我们之后再次听到该曲,能瞬间地投入其中,跟随音乐思绪飞扬;或是当我们参加音乐会听到这首曲目时,能获得最强烈的震撼,不至于像KP君一开始一样,只觉得热闹高雅了一番。我想,这便是我们最简单也最纯粹的目标吧。 而当积累了一定的曲目后,也能不知不觉吸收许多乐理知识,了解许多作曲家的生平,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音乐。所谓“精听”的好处大抵如此。 ♫ 每周的音乐导聆,有什么精彩内容? KP君每周会选取一首乐曲,与听众朋友一起聆听,分享,感悟。或是一部交响曲/协奏曲的某个乐章,或是一部歌剧的几首选曲,又或是几首艺术歌曲,尽量通过几期的内容将一部作品完整介绍。 其实音乐本是主观的感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听到同一段乐曲的感觉也都不尽相同。因此导聆并不是强加于每位听众朋友统一的标准,而是点出乐曲中值得注意,不容错过的精彩之处,并通过反复聆听,感受作曲家的意图以及音乐的美好。 对于入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迷迷糊糊,听完一首曲子,除了旋律优不优美,声响够不够震撼,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当有了一定的聆听基础,跨入古典音乐的大门后,潜移默化地,便慢慢培养起自己的专属感受与音乐口味。 而对于资深乐迷来说,能够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乐曲,又何乐而不为? 具体地在每周的导聆中,KP君将借用刘教授的方式,用数字表示每个乐句的小节数(这里并不一定是精确的乐谱上的小节数,只是以此代表不同乐句的长度),然后对重点的乐句进行分析点评,让听众朋友能清楚地感觉到其中的美妙。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其一,相比其它艺术作品,音乐是在时间维度上前进的,且通过听觉去记忆去连接,往往有时较为抽象或者容易迷失(特别是乐曲时间较长,或者没有歌词辅助)。而转化成数字后能在二维平面上呈现,我们能清晰地了解整首乐曲的结构,以及乐曲进行到何处,不至于在较长的乐曲中走神,迷茫中不知音乐已往何处。 其二,对重点乐句的赏析,能让听众朋友迅速抓住乐曲的精华,在独自聆听或者参加音乐会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妙。正如一首曲子不可能处处是高潮,对于入门者来说,不至于漏掉最重要的东西,欣赏到不该错过的美,便已足够。 而在赏析过程中,音乐始终是声响,有时用语言进行描述难免有些匮乏(其实最好的形式还是讲座,鉴于条件有限,只能暂时展望未来),因此KP君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解释,有时音乐也进行得较快,也希望听众朋友能回过头多听几遍。 在这之后便是自己反复聆听,听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之处。KP君始终觉得,对于入门者来说,需要反复地去精听自己喜欢的乐曲。正如在英语听力训练过程中,泛听固然能提高自己的耳感,但若想要进一步提高能力,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听,甚至听写,逐字逐句。一首乐曲亦是如此,了解了重点之后,反复的静心聆听与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不仅能感受音乐的美好,更能不断听到许多惊喜,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在整个过程中,KP君并不算一个真正的原创生产者,只是一个收集工,搬运工,整合工,但若能令您在闲时的周末清晨,聆听完一段乐曲,能得到一丝的共鸣和感动,这便已足够了。 暂定2017年1月1日起每周日早上推送一篇文章。欣赏音乐本就是为了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放松愉悦身心,因此希望每周一期的内容不至于成为您额外的负担。愿能陪伴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
ISTK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10 1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