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芳窯: 現代仿古瓷傳奇 《如意時空》晓芳窑
【晓芳窑】
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常需要組織將藏品作全球展出的臺北故宮,為了保護那些珍貴易損的珍貴瓷器,開始了一個特殊專案:尋找手藝高超的瓷器製造界人士,複製館內所保存的古代名瓷。正當館方四處尋找合適人選時,一位常出現于瓷器展區內的中年人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就是蔡曉芳先生。正是這樣的機緣巧合,開啟了曉芳窯的仿古瓷現代傳奇。
上海市中心一處鬧中取靜的建築裡,曉芳窯就坐落於此。看見它精巧的格局,你或許很難想像,這裡存放著中國瓷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各類瓷器——它們也許是你再熟悉不過的青花瓷,或者是有印象卻叫不出名字的石榴紅,更可能是聲震海內的天青汝窯。不過,這些精美絕倫的瓷器,事實上卻是曉芳窯的仿古之作……
名器
在收藏家的眼中,仿古瓷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瓷器品種。在歷史上,為了滿足社會上崇古的意趣,人們就開始仿製先人所制瓷器:一類是景德鎮官窯仿宋代官、哥、汝、定、鉤、龍泉等名窯的釉色為主,不重視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時期的仿品為多見,仿品有寫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寫年款的;另一類是後代仿前代官窯瓷器,仿寫前代款的和寫本代款的都有。晚明時期,由於永樂、宣德、成化之瓷器價格不斷上漲,有的已與宋瓷價格持平,在繁榮的古董市場推動下,嘉靖、萬曆時期仿製的永樂、宣德、成化官窯瓷器,數量不少,水準也高。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之時,仿古瓷器達到了頂峰。皇室們為了能經常把玩包括宋代五窯、明代各朝的諸類珍瓷,特意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廠設立了“仿古作”。其中的部分仿品,還依照宮廷舊藏的珍品原樣進行仿製,到了“與真無二”的境界。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現今,相較於其他的仿古瓷作品,人們對宋代五大官窯之首的汝窯瓷仿品似乎情有獨鍾。尋其原因,或許與其珍貴和稀有不無關係。宋朝時,酷愛道學的徽宗趙佶偶得一夢,下令讓手下制出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般玄妙色彩的瓷器。據說,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工匠們在釉料中加入了碾碎的瑪瑙粉才得以成功。遺憾的是,由於動亂與戰爭,汝窯僅存留的二十餘年便宣告終結,其製造方法也因御用瓷的特殊性而湮沒世間,能夠流傳至今的完整器物僅有七十餘件,民間收藏甚至有“收藏青瓷千片,不如汝窯一片”的說法。所以,當曉芳窯成功試製出汝窯的仿古作品時,不僅業界為之震動,連收藏界也非常意外。就此,仿古瓷再次在曉芳窯的推動下傳播至了世界範圍。
靈魂
如果說,古瓷的價值在於它的世間稀有和年代久遠的話。那麼仿古瓷卻也因瓷器本身的偶然與單一性而決定了內在無法估量的價值。當年,在為臺北故宮試製仿汝窯瓷前,蔡曉芳先生曾為了制出一款難度極高的寶石紅瓷器而廢寢忘食。與其他色彩所不同的是,由於紅色的釉色直接經銅元素變化而來,在燒制過程中極有可能因為溫度等原因產生銅元素的不穩定而讓表面產生出瑕疵及色澤上的變化,令瓷器無法完美呈現。有時,一爐一、兩百件的作品中,很可能開窯時僅有一、兩件完美的成品,剩下的瑕疵品就只能選擇被放棄,這也就是為何考古人員在發掘窯廠遺跡時常能在底下開挖出漫山遍野的碎瓷片,其中不僅有皇家為了防止窯工偷藏瓷器流入民間所銷毀的部分,更多的則是那些因不達標而被打破的器物。而真正能讓瓷器呈現出迷人色澤的釉色,也同樣是歷朝歷代制瓷工藝中的隱秘部分,幾乎每一個工匠都會擁有自己獨特的配方,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此前總無法得到與真品別無二致的汝窯天青色。作為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陶瓷藝術的價值在於它除了是一項需要以平和的心態以及高度熱情去投入的藝術創作之外,更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領悟。所以曉芳窯的仿古瓷作品不僅僅重現了中國古代對陶瓷美感的極致追求,更是在嚴苛的標準之下,讓釉色與燒窯的技術得到了新的提升。透過形制的設計描繪與刻畫,仿古瓷在曉芳窯的創作下成為一種意義更為豐富的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欣賞精美的瓷器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放鬆心態,平心靜氣地產生對於美的感受。
傳奇
如今,蜚聲海內外的曉芳窯仿古瓷已成為傳奇式的故事,它的擁有者們也遍及全球,其中不乏名流要員的身影: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都是仿古瓷的收藏者,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也曾專門請曉芳窯代為製作印有其畫作的瓷器贈與友人;荷蘭女王更是為了修復家族所傳的罕見冰裂紋青花瓷,輾轉找到曉芳窯,終於在曉芳先生的研究與努力下見到了完美如新的瓷器。在寶島臺灣,一些行業內的專家甚至認為,曉芳窯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還要完美,除了現代燒制工藝和條件的進步,更有製作者傾心而制的內在涵義。曉芳窯的仿古瓷全無牟利與迎合崇古之心態,而是在尋求精神與藝術上的高度。在蔡曉芳先生的眼中,製作仿古瓷並不僅僅是為了單純追求形態上相似度,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這一過程,來創造一種屬於仿古瓷本身的、超越古瓷的獨特之美,也正因如此,他將這項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雙手延續古瓷的傳奇。當你手拿一隻曉芳窯的仿古瓷杯,溫潤而生動的色澤會讓你體會到來自器物本身的力量。那一刻,器物似乎變得生動起來,無論是釉色或是形態都透露著靈魂的訴求,讓人在觸碰間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在三十多年的歲月裡,曉芳窯的作品除了最為著名的汝窯外,宋瓷,元、明、清三代風格的青花瓷,清亮豔麗的清朝粉彩、鬥彩,以及孔雀藍、嬌黃、青瓷、天幕與各式紅釉等美輪美奐的單色釉瓷也同樣是鎮窯之寶。如今,曉芳窯一如既往地推進著自己的夢想與使命,在為臺北故宮複製古瓷的同時,也將瓷器這種土與火交融後的感動,帶給更多的人。
解讀|關於仿古瓷的二三事
瓷器的魅力所在
瓷器的最大魅力在於,它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變成了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又能成為陶瓷歷史中重要的文化見證。在嘗試復原古代陶瓷中,亦能發現古人對於作品的苛刻要求及當時的審美觀。
如何鑒賞仿古瓷
對於評鑒所謂好的仿古陶瓷,主要在於它的神韻、釉色和形制。
一件陶瓷的韻味是最終在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很難將它文字化。畢竟,這與個人的喜好與審美趣味有關。
評價仿古工藝上的水準,也是陶瓷鑒賞的一部分,這要求具備一定的陶瓷知識。在陶瓷製作過程中,有許多手工完成的部份,微小的瑕疵在所難免, 但也正因為這樣,才能顯出完美作品的珍貴。缺憾,其實也是凸顯美的一部份,假如出窯的每件作品都能無憾,那完美又如何存在。況且,從另一個角度說,古代陶瓷精品若以現在苛刻的標準來評判,完美的作品幾乎微乎其微。但只要是神韻及工藝達到了當代藝術的水準,我們都會認為是好的作品。所以,有一點所謂的瑕疵又有何妨?
如何正確看待和選擇仿古瓷或其他瓷器有良好的陶瓷認識最為重要, 鑒賞者也應該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其實,博物館裡展示的古陶瓷,是培養陶瓷知識最好的教室,這些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作品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晓芳窑】
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常需要組織將藏品作全球展出的臺北故宮,為了保護那些珍貴易損的珍貴瓷器,開始了一個特殊專案:尋找手藝高超的瓷器製造界人士,複製館內所保存的古代名瓷。正當館方四處尋找合適人選時,一位常出現于瓷器展區內的中年人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就是蔡曉芳先生。正是這樣的機緣巧合,開啟了曉芳窯的仿古瓷現代傳奇。
上海市中心一處鬧中取靜的建築裡,曉芳窯就坐落於此。看見它精巧的格局,你或許很難想像,這裡存放著中國瓷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各類瓷器——它們也許是你再熟悉不過的青花瓷,或者是有印象卻叫不出名字的石榴紅,更可能是聲震海內的天青汝窯。不過,這些精美絕倫的瓷器,事實上卻是曉芳窯的仿古之作……
![]() |
蔡晓芳,晓芳窑 |
名器
在收藏家的眼中,仿古瓷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瓷器品種。在歷史上,為了滿足社會上崇古的意趣,人們就開始仿製先人所制瓷器:一類是景德鎮官窯仿宋代官、哥、汝、定、鉤、龍泉等名窯的釉色為主,不重視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時期的仿品為多見,仿品有寫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寫年款的;另一類是後代仿前代官窯瓷器,仿寫前代款的和寫本代款的都有。晚明時期,由於永樂、宣德、成化之瓷器價格不斷上漲,有的已與宋瓷價格持平,在繁榮的古董市場推動下,嘉靖、萬曆時期仿製的永樂、宣德、成化官窯瓷器,數量不少,水準也高。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之時,仿古瓷器達到了頂峰。皇室們為了能經常把玩包括宋代五窯、明代各朝的諸類珍瓷,特意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廠設立了“仿古作”。其中的部分仿品,還依照宮廷舊藏的珍品原樣進行仿製,到了“與真無二”的境界。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現今,相較於其他的仿古瓷作品,人們對宋代五大官窯之首的汝窯瓷仿品似乎情有獨鍾。尋其原因,或許與其珍貴和稀有不無關係。宋朝時,酷愛道學的徽宗趙佶偶得一夢,下令讓手下制出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般玄妙色彩的瓷器。據說,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工匠們在釉料中加入了碾碎的瑪瑙粉才得以成功。遺憾的是,由於動亂與戰爭,汝窯僅存留的二十餘年便宣告終結,其製造方法也因御用瓷的特殊性而湮沒世間,能夠流傳至今的完整器物僅有七十餘件,民間收藏甚至有“收藏青瓷千片,不如汝窯一片”的說法。所以,當曉芳窯成功試製出汝窯的仿古作品時,不僅業界為之震動,連收藏界也非常意外。就此,仿古瓷再次在曉芳窯的推動下傳播至了世界範圍。
靈魂
如果說,古瓷的價值在於它的世間稀有和年代久遠的話。那麼仿古瓷卻也因瓷器本身的偶然與單一性而決定了內在無法估量的價值。當年,在為臺北故宮試製仿汝窯瓷前,蔡曉芳先生曾為了制出一款難度極高的寶石紅瓷器而廢寢忘食。與其他色彩所不同的是,由於紅色的釉色直接經銅元素變化而來,在燒制過程中極有可能因為溫度等原因產生銅元素的不穩定而讓表面產生出瑕疵及色澤上的變化,令瓷器無法完美呈現。有時,一爐一、兩百件的作品中,很可能開窯時僅有一、兩件完美的成品,剩下的瑕疵品就只能選擇被放棄,這也就是為何考古人員在發掘窯廠遺跡時常能在底下開挖出漫山遍野的碎瓷片,其中不僅有皇家為了防止窯工偷藏瓷器流入民間所銷毀的部分,更多的則是那些因不達標而被打破的器物。而真正能讓瓷器呈現出迷人色澤的釉色,也同樣是歷朝歷代制瓷工藝中的隱秘部分,幾乎每一個工匠都會擁有自己獨特的配方,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此前總無法得到與真品別無二致的汝窯天青色。作為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陶瓷藝術的價值在於它除了是一項需要以平和的心態以及高度熱情去投入的藝術創作之外,更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領悟。所以曉芳窯的仿古瓷作品不僅僅重現了中國古代對陶瓷美感的極致追求,更是在嚴苛的標準之下,讓釉色與燒窯的技術得到了新的提升。透過形制的設計描繪與刻畫,仿古瓷在曉芳窯的創作下成為一種意義更為豐富的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欣賞精美的瓷器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放鬆心態,平心靜氣地產生對於美的感受。
![]() |
晓芳窑 logo |
傳奇
如今,蜚聲海內外的曉芳窯仿古瓷已成為傳奇式的故事,它的擁有者們也遍及全球,其中不乏名流要員的身影: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都是仿古瓷的收藏者,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也曾專門請曉芳窯代為製作印有其畫作的瓷器贈與友人;荷蘭女王更是為了修復家族所傳的罕見冰裂紋青花瓷,輾轉找到曉芳窯,終於在曉芳先生的研究與努力下見到了完美如新的瓷器。在寶島臺灣,一些行業內的專家甚至認為,曉芳窯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還要完美,除了現代燒制工藝和條件的進步,更有製作者傾心而制的內在涵義。曉芳窯的仿古瓷全無牟利與迎合崇古之心態,而是在尋求精神與藝術上的高度。在蔡曉芳先生的眼中,製作仿古瓷並不僅僅是為了單純追求形態上相似度,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這一過程,來創造一種屬於仿古瓷本身的、超越古瓷的獨特之美,也正因如此,他將這項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雙手延續古瓷的傳奇。當你手拿一隻曉芳窯的仿古瓷杯,溫潤而生動的色澤會讓你體會到來自器物本身的力量。那一刻,器物似乎變得生動起來,無論是釉色或是形態都透露著靈魂的訴求,讓人在觸碰間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在三十多年的歲月裡,曉芳窯的作品除了最為著名的汝窯外,宋瓷,元、明、清三代風格的青花瓷,清亮豔麗的清朝粉彩、鬥彩,以及孔雀藍、嬌黃、青瓷、天幕與各式紅釉等美輪美奐的單色釉瓷也同樣是鎮窯之寶。如今,曉芳窯一如既往地推進著自己的夢想與使命,在為臺北故宮複製古瓷的同時,也將瓷器這種土與火交融後的感動,帶給更多的人。
解讀|關於仿古瓷的二三事
瓷器的魅力所在
瓷器的最大魅力在於,它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變成了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又能成為陶瓷歷史中重要的文化見證。在嘗試復原古代陶瓷中,亦能發現古人對於作品的苛刻要求及當時的審美觀。
![]() |
晓芳窑 |
如何鑒賞仿古瓷
對於評鑒所謂好的仿古陶瓷,主要在於它的神韻、釉色和形制。
一件陶瓷的韻味是最終在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很難將它文字化。畢竟,這與個人的喜好與審美趣味有關。
評價仿古工藝上的水準,也是陶瓷鑒賞的一部分,這要求具備一定的陶瓷知識。在陶瓷製作過程中,有許多手工完成的部份,微小的瑕疵在所難免, 但也正因為這樣,才能顯出完美作品的珍貴。缺憾,其實也是凸顯美的一部份,假如出窯的每件作品都能無憾,那完美又如何存在。況且,從另一個角度說,古代陶瓷精品若以現在苛刻的標準來評判,完美的作品幾乎微乎其微。但只要是神韻及工藝達到了當代藝術的水準,我們都會認為是好的作品。所以,有一點所謂的瑕疵又有何妨?
如何正確看待和選擇仿古瓷或其他瓷器有良好的陶瓷認識最為重要, 鑒賞者也應該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其實,博物館裡展示的古陶瓷,是培養陶瓷知識最好的教室,這些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作品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晓芳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