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是什么?
这周在阅读余丁老师的一本书,其中一个章节讲到了公共艺术在中美两国的发展情况与所处的社会及法制环境。对于“公共艺术”这个词,我在读完余丁老师的这篇讲述之前,也是有偏差的,可能偏差还蛮严重。
公共艺术,一般理解为公共场所里的艺术,其实远没有把它真正的性质表述出来。公共艺术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包括:公共性、互动性、民主性、对社会及政治的关注等。而且,它不仅仅可以在广场、公园一类的室外公众场合出现,成为一种文化地标,它也可以发生在医院、邮局等公共的内部空间,甚至具有商业性质的写字楼等空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但有失偏颇的地方在于,首先中国各地政府把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概念混为一谈,其次公共艺术的管理权并没有交给人民,而是交给了由政府设立的城市雕塑管理协会这样的政府组织,由政府选拔雕塑艺术家和城市景观设计艺术家去各地建设作为城市地标的雕塑,而往往这些城市雕塑最后会成为简单的意识形态表达实体,以拙劣的象征关联使之成为欠缺美感的城市地标与象征,甚至以艺术之名为偷窥癖者提供了意义被扭曲的便利;当政府换届之时,出于种种原因,原有的城市雕塑可能被推倒重来,犹如旧建筑拆迁一般毫无民主性可言,也没有任何人拥有这些雕塑的创作权、发言权、保护权,它们与具备知识产权和版权价值的艺术品似乎毫无关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中国的现实状况,包括人民民主意识的薄弱、相关法律体系的未健全、地方政府对于艺术的认知的某些偏差以及税务政策对公共艺术的支持尚未到位等等,无不有着难以厘清的关系。
曾经海南某市有一个项目要做公共艺术,用来提升这个地产项目评选国家4A和下一步5A景区的得分项,但是,对方是一个很大的国有性质的集团企业,领导们只想要雕塑,雕塑,雕塑。我们当时提供的方案除了对方想要的雕塑之外,还有公共便民设施的美化改造和功能补充、动线的规划调整、互动型抽象雕塑与场地服务需求的结合等,当然了,跟后来所见几个非常棒的公共艺术项目相比,我们那个三人青年小组的作业确实火候差了不少。但是,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甲方骗方案了,我们只得到了几万块的工时费,最后方案就那么被拿走了,可以想象,最后的呈现肯定是完全被国企领导编辑成面目全非了的。当然,此事没啥好抱怨,有句话说的好,被欺负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法律手段、谈判能力、合作方式,种种不够强大是我们交学费的原因。
后来接触了老师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其实老师并不会拿这个概念出来说事儿,他好像从头到尾并没有说他在做公共艺术。但是,他在北京东三环一栋大厦的楼里面和广场上做出了一整套“呼吸”的概念作品,文字、雕塑、装置、传统工艺里的竹编等等材料很综合,每一个走进大厦的工作者,将会由黄帝内经里的文字条引导着走进自己的公司办公室,有的公司愿意参与大厦项目,其办公室里也容纳了作品的一部分,有的公司并未参与,但是在大厦的公共空间,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引导,一种对社会、人文、民主、环境的关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来来往往的所有的人。大厦入口大堂挂着一个5000年倒计时钟,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却在接近每一个人所存在的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人未来将以某一种尚未可知的形式与时钟上的数字相遇。而室外广场上的铜树,每一个铜质的树叶的脉络却是以汉字镂空雕刻的24节气和春夏秋冬不同的时间点和自然现象。这棵树没有春生夏长,岁岁枯荣,却以永恒的材料和内容铸造了一株永恒之树,与有自然生命的树相同的是,它的永恒生命,来自天地万物的滋养。
越想,越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既有美感,又综合了具有民主性的不同人群所喜好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和合作方式,同时它与空间和空间里的人不停地交流,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某些轨迹可能在不自觉中被改变或者优化。它丰富了时间和生命的内涵,以文化内容与多种材料和工艺形式与人发生交流和交往。同时,它使用着属于国家的土地和属于商家的商业体作为存在的空间。其中思索令人深省。
之前还跟老师交流过另一个关于植物园和碑林的项目,可惜一年多来,尚未有合适的落地契机。
读了余丁老师的书,对过往一些经验有所触发和更丰富的体会,真非常希望学以致用,能够尽快把一些好的公共艺术项目带给社会,落地呈现。
公共艺术,一般理解为公共场所里的艺术,其实远没有把它真正的性质表述出来。公共艺术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包括:公共性、互动性、民主性、对社会及政治的关注等。而且,它不仅仅可以在广场、公园一类的室外公众场合出现,成为一种文化地标,它也可以发生在医院、邮局等公共的内部空间,甚至具有商业性质的写字楼等空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但有失偏颇的地方在于,首先中国各地政府把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概念混为一谈,其次公共艺术的管理权并没有交给人民,而是交给了由政府设立的城市雕塑管理协会这样的政府组织,由政府选拔雕塑艺术家和城市景观设计艺术家去各地建设作为城市地标的雕塑,而往往这些城市雕塑最后会成为简单的意识形态表达实体,以拙劣的象征关联使之成为欠缺美感的城市地标与象征,甚至以艺术之名为偷窥癖者提供了意义被扭曲的便利;当政府换届之时,出于种种原因,原有的城市雕塑可能被推倒重来,犹如旧建筑拆迁一般毫无民主性可言,也没有任何人拥有这些雕塑的创作权、发言权、保护权,它们与具备知识产权和版权价值的艺术品似乎毫无关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中国的现实状况,包括人民民主意识的薄弱、相关法律体系的未健全、地方政府对于艺术的认知的某些偏差以及税务政策对公共艺术的支持尚未到位等等,无不有着难以厘清的关系。
曾经海南某市有一个项目要做公共艺术,用来提升这个地产项目评选国家4A和下一步5A景区的得分项,但是,对方是一个很大的国有性质的集团企业,领导们只想要雕塑,雕塑,雕塑。我们当时提供的方案除了对方想要的雕塑之外,还有公共便民设施的美化改造和功能补充、动线的规划调整、互动型抽象雕塑与场地服务需求的结合等,当然了,跟后来所见几个非常棒的公共艺术项目相比,我们那个三人青年小组的作业确实火候差了不少。但是,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甲方骗方案了,我们只得到了几万块的工时费,最后方案就那么被拿走了,可以想象,最后的呈现肯定是完全被国企领导编辑成面目全非了的。当然,此事没啥好抱怨,有句话说的好,被欺负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法律手段、谈判能力、合作方式,种种不够强大是我们交学费的原因。
后来接触了老师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其实老师并不会拿这个概念出来说事儿,他好像从头到尾并没有说他在做公共艺术。但是,他在北京东三环一栋大厦的楼里面和广场上做出了一整套“呼吸”的概念作品,文字、雕塑、装置、传统工艺里的竹编等等材料很综合,每一个走进大厦的工作者,将会由黄帝内经里的文字条引导着走进自己的公司办公室,有的公司愿意参与大厦项目,其办公室里也容纳了作品的一部分,有的公司并未参与,但是在大厦的公共空间,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引导,一种对社会、人文、民主、环境的关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来来往往的所有的人。大厦入口大堂挂着一个5000年倒计时钟,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却在接近每一个人所存在的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人未来将以某一种尚未可知的形式与时钟上的数字相遇。而室外广场上的铜树,每一个铜质的树叶的脉络却是以汉字镂空雕刻的24节气和春夏秋冬不同的时间点和自然现象。这棵树没有春生夏长,岁岁枯荣,却以永恒的材料和内容铸造了一株永恒之树,与有自然生命的树相同的是,它的永恒生命,来自天地万物的滋养。
越想,越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既有美感,又综合了具有民主性的不同人群所喜好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和合作方式,同时它与空间和空间里的人不停地交流,让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某些轨迹可能在不自觉中被改变或者优化。它丰富了时间和生命的内涵,以文化内容与多种材料和工艺形式与人发生交流和交往。同时,它使用着属于国家的土地和属于商家的商业体作为存在的空间。其中思索令人深省。
之前还跟老师交流过另一个关于植物园和碑林的项目,可惜一年多来,尚未有合适的落地契机。
读了余丁老师的书,对过往一些经验有所触发和更丰富的体会,真非常希望学以致用,能够尽快把一些好的公共艺术项目带给社会,落地呈现。
© 本文版权归 ^_^Mona-_-#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