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觉的甚是爱你》
前些天和一位好友聊天,同样是即将毕业,难免聊到以后的工作、爱情和婚姻,好友说:“我应该不会结婚的,某丹出轨我就更不相信婚姻了”。这个回答让我很意外,虽然感情经历少的可怜,俨然一副已经看淡世间所有情爱的样子,把自己当做不婚主义者。好友喜欢看明星八卦,知道许多明星的故事,她说这些事情对她影响太大。我虽然不太关注这些新闻,然而强大的媒体宣传使我对某丹某恺威某子铭事情并不陌生。和好友调侃了一番当前娱乐圈,这些明星究竟传播了多少负能量,“残害”了多少少男少女。 关于爱情和婚姻,难道没有好的例子给一些正能量吗,难道只能从明星身上找生活的指向? 最近书读的少的可怜,大部分时间看勉强算作上课本的东西,营养少的可怜。偶然看了朱生豪写的东西,读了读他的故事,先前了解太少,只是大一上《莎士比亚戏剧鉴赏》课,为了应付差事,两周读了他翻译莎温的四五部戏剧,只觉戏剧不错,对朱生豪却没有太多映像。后面看的东西多了,发现翻译这件事情是很需要功底的,一个翻译家至少是半个文学家,若是翻译戏剧还得有些诗人的浪漫。我对戏剧并没有太多了解,对文学也没有太深认识,我只想聊聊他和妻子宋清如的故事,或许你对爱情对婚姻对生活失望,但我无力改变,只想让你在黑暗看到一点星光。 朱生豪,生于1912年去世于1944年,只活了32岁,他在1932年结识宋清如,认识后两人多在异地,恋爱十年,书信十年,写了有上千封书信,结婚不到两年朱因病去世,宋清如独自一人走过半个世纪,整理朱生豪留下的遗稿和书信。翻看了朱生豪和宋清如的照片,朱生豪像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白面小生,宋清如绝对是一位气质型美女,看起来并不是很般配。朱生豪是一个特别内敛的人,不善于和人交往,内敛的人往往更喜欢用文字表达情感。朱生豪去世后多年后,他们的书信以《朱生豪情书全集》出版,“醒来觉的甚是爱你”便是其中一句。若是书名是《朱生豪书信全集》,或许会有更多人看,“情书集”的名字倒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中国人向来不喜欢这样直白的表达,其实你也可以把这些书信当做散文和诗细细阅读。朱生豪的情书写的那么平淡真实,同样是情书高手的徐志摩的矫情以及言行不一反而让人讨厌。 下面是书信中的一些句子: ——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 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 ——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 ——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 你,写不出。 ——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也真想把你抓起来 打一顿才好。 这写的不是像是情爱,更像是生活,平淡的话语中传达出浓浓的爱意,或许真正的爱就是这么平淡,若是相爱,连喝水都是那么有味道。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太好了,让人们忘记他也是个诗人,词人。他写给宋清如的《蝶恋花》: 不道飘零成久别 卿似秋风,侬似萧萧叶。 叶落寒阶生暗泣,秋风一去无消息。 倘有悲秋寒蝶蝶,飞到天涯,为向那人说。别泪倘随归思绝,他乡梦好休相忆。 还有这一段:“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像极了顾城的“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不知道顾城是否是从朱生豪那里获得灵感。 我常在想,现在的人为什么写不出类似朱生豪书信那样温暖的东西。确实现在不怎么写书信了,书信已经被电话短信微信QQ所取代。曾经还和朋友讨论过,多年后会不会有类似书信集的短信集或微信聊天集的出现呢?我想大概是不会了,过去几周几个月才能收到书信,急切的期盼来信,收到信定是反复的阅读,不断酝酿润色着回信;而现在呢,消息以光速飞到手机屏幕上,匆匆一撇马上回复,回复的句子很短,有时一个表情包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信息来的太快,太散,忘的也快,于是现代人感情也是如此,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爱情。如果是真爱,消息来的慢一点又何妨,慢是为了更好回复;若是不爱,再多的消息又有什么用呢? 世界这么大,若不是上天安排又怎能相遇。路这么远,不相信点什么东西怎么行。屈服于生活的人那么多,你为什么要急着成为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