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性 审美 意义
之后莎翁对麦克白谋杀邓肯与暗杀班柯后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谋杀邓肯之后,麦克白听到臆想的声音:“不要睡了!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眼。”暗杀班柯后,麦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这是麦克白内心激烈冲突的结果,是他内心对自己审判的理性观念的外化。麦克白杀死了邓肯与班柯,也相当于杀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麦克白与班柯本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
班柯也像麦克白一样,有深沉的权力欲望,但他的理性与道德的力量也一样的强,并且女巫给他的预言并不是直接针对他而是针对他的子孙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获取的,假如女巫对班柯和麦克白的预言交换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个像麦克白夫人那样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与麦克白走同样的一条路。杀死班柯之后,麦克白内心冲突开始减弱,从那以后,他“心里想到什么便把它实行,不再有任何的疑虑”,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的、疯狂的暴君。人与命运的冲突也开始激化起来。
“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但她毕竟是女人,坚强的外表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软弱,她最后的梦游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现出她外强中干的秉性。不过,这反而显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梦游往回考察,可以发现,麦克白夫人内心的风暴并非像剧本表面描写的那样平静,事实上,她内心的风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为了安慰麦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内心风暴压抑着,第三幕第二场,麦克白夫人独处时,独白道:“费尽了一切,结果不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其内心的痛苦与冲突是深邃的,但麦克白上来后,她马上隐蔽了自己的情绪,转过来安慰麦克白:
“啊,我的主!您为什么一个人孤零零的,让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侣,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个己死者的身上?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场)
两段话的语气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为关心体贴麦克白。从这点看,麦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爱之处。内心的冲突必然要有一定的发泄方式,麦克白夫人不断压抑自己内心冲突的结果,导致了她的梦游和全面的崩溃。由此可见,与麦克白狂风骤雨式的冲突相比,麦克白夫人的内心风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静,内部却波涛汹涌。
………………
感慨良深……我能在每一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更加印证了我的哲学观:人人即我,我即人人。人和人之间没有差别,灵魂永远符合互补性原理。你向左,他就会向右;你朝东,他就会朝西。所以,从本质来说,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一体的。他们都是我,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
我终于用思考消灭了"分别",消灭了"孤立感"。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体,或者说既是孤体,也是整体。这两种性质同时存在。但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自己孤立的一面,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全观视野,这样很多烦恼都会不攻自破。骨子里深深的渺小感也将不复存在,灵魂也将不再感到窒息与匮乏的恐慌和焦灼的痛苦,这些都曾是我很熟悉的切肤之痛与感觉,每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我都品尝过。你什么都不缺,只缺痛苦,只有痛苦才能够救赎痛苦。大痛苦救赎小痛苦。再说了,"痛苦"只是世人定义的名相,只是一种概念,的确会给人造成各种不好的心理暗示,提到痛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已经被各种概念绑架了。你还要超越这一层暗示,环境对你的暗示作用。自己去确认那种感觉的真相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