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阅读姿势是……
关于阅读,我有一个自创的“四维理论”。不算是一个很成熟的想法,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1.
一维是点,二维是面,三维是空间,四维在空间基础上加上了时间维度。
看完《星际穿越》之后我对维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写这篇文章之前去Wiki上查了一下,发现把四维理解成“时间”似乎有失妥当。但是Wiki写的四维空间理论我根本看不懂ㄟ( ▔, ▔ )ㄏ
恩…不管他!
2.
文字本身是线性的存在,单独的一句话,一篇文章,很难包容太多的内涵。
所以会有书籍,从一个系统的角度叙述理论、分析概念,或者讲述一个时代,描写一个人物。
单独的书籍,是作者思维孕育的果实,是二维的存在。
所以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写的:阅读一本书,是多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
感觉很多人的阅读都在这个阶段,算是二维的阅读:
随着潮流,一本本书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火了,就去读一读;《岛上书店》突然热了,买来翻一翻;《陆犯焉识》看完电影了,觉得不过瘾,就去找原著来看看。
昨天那个问题:阅读有什么意义?
我在文章中回答:自己阅读是为了消遣,没什么意义;
有人评论我的文章,说:读书是为了心安;
知乎上有人回答:阅读能够帮助构建精神世界。
说的都对,这是二维阅读,消遣性质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得看世界的入口。
3.
通过数十万字的结构性文字,展示自己对世界的独到看法,一本好书当是如此。
但是往往,一本书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或者是价值体系,难免片面或者缺漏。所以我们有时会对某一领域进行大量的专题性阅读,以构建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在写论文,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我经常会这样做。通过搜索一个关键词,阅读搜索页面上所有的相关文章,心中有数之后再动笔。
但是一篇文章受限于篇幅,只能展现出一个或者几个观点,知识不成系统。而书籍里的内容大多成体系,是完整的知识呈现。
我在学习PPT的时候,会去读一些书。在学习之前,读这些工具书,往往会有“这个键我没见到过”、“这个效果好厉害”之类的想法。
现在书读了几本,实战操作了一两年,技术算是还行(?),再拿起相关的书籍,阅读中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想法也会有些变化,像是“这种效果我从来没想过”、“这里的操作不太妥当,这样会比较好”。
就像是构建一张知识网,通过通专题系列的不同书,慢慢补齐自己的知识系统,也慢慢能够看出各书中的优点、劣势。
这是三维阅读,专题性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构建网络的过程。
4.
三维阅读之后呢?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小时候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书,现在再读,不再那么有趣了;小时候读不懂的书,现在再翻阅,能够读出很多但是看不懂的道理。
初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狼图腾》,捧着书看了十七八遍,读后感写了又改,出了三版。但是现在在看,再没有当初的激动,书上铅笔划下的句子,读起来也很平淡。
为什么说老年人读书看报往往只读标题呢?有人说是性价比的问题,人到老年,时日无多,再逐字阅读,收获的知识不多,投入的时间却很多。
说的很在理,小时候阅读,每看一本书,都能收获满满的知识——当然,会遇到艰涩的书籍,看不太懂——现在读书,已经能够有选择性地接收知识,一本书读完,能够学到一两点,已是不错,若是能够学到很多,那是赚到了。
所以,阅读有必要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做了一个专题阅读,在这个领域给自己织了一张知识的网,之后还需要投入实践,反复实践,让这张网变得更密,更能够应用到实际,帮助到自己。
阅读是一个拾阶而上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那么一本或几本适合自己的书,读起来两眼放光。而其他的书或幼稚无趣或艰涩难懂。过了这个阶段,则有另一些书就在那里等候,过往读来津津有味的书再读便不复有彼时那般激动的心情。就像是游戏里的打怪升级,总有适合每个等级打的怪兽。
这是四维阅读,阶段性阅读——恰巧遇到对胃的书,是幸运;没遇到,那就旧书重读,总能读出当时没读到的深意。让知识之网在时间中慢慢打磨。
想想就觉得很奇妙。
以上这些,个人的一些不成体系的想法,有待慢慢完善。写在这里与各位交流,恳请指正批评。
——————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一整天,写写删删,写的很曲折。
每次从无到有产出一个思维体系,总是特别艰难。
但是不逼着自己写,这些想法就要烂在肚子里,直到被我自己忘记。
还是码出来吧,有交流才会有进步,才能产生新的有趣的想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