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如何让孩子尽早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这里的学习不单指学习知识,还包括学习各项技能,学画画、学舞蹈、学视频剪辑、学摄影等都是学习,甚至是比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加受用终身的学习。 我们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明白的看上一篇文章。 那么,比认识重要性更加棘手的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尽早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我问过小朋友,你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吗?一个在公交车上看《哈利·波特》的孩子,一个在厦外考进年级前二十的孩子,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还有很多的小朋友,他们的答案与这三个孩子相似。 第一个孩子告诉我,因为我想看更多书,所以我要学习。 第二个孩子告诉我,因为我要找个好工作,钱多、不那么辛苦,还比较体面的那种。 第三个孩子告诉我,我不知道。 再问一个问题,你有梦想吗? 当年的我们会回答,我想当XXX,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想的更现实。 第一个孩子回答,我没有想好。 第二个孩子说,赚钱。 第三个孩子说,没有。 这就没法继续聊了啊。 (一)悟“道”:治本之策 孩子太小,完全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可是只有从“道”的层面领悟,他们才能从内心生发出源动力,支持他们不断学习。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完善自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需要在接受教育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二是社会分层,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就是一台残酷的分层机器,让不同智力、毅力、学习力、思考力的人各行其是,进入顶级学府的人自然是个中赢家,他们值得雇主开出高薪,得到体面并有价值感的工作。至于他们自己是否愿意得到传统观念里的“好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幸存者偏差”的存在。 教育的功能,我也是在大学里才慢慢想明白的(我知道我笨),让小孩子一下子就明白,恐非易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引导上无能为力。很少孩子的智力和见识能够达到悟的程度,但思考两个问题还是可以的。 第一,明白自己究竟为谁而学? 老师的围追堵截,父母的耳提面命,长辈的寄托希冀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我是为老师、为家长、为家庭而学的“错觉”。甚至有的父母一直拿“别人家的孩子”来给自己的孩子施压,这就很容易给孩子一种“我学习是为了让你们出去炫耀”(可能有的家长真是如此)的心理感受,那么孩子为什么要为你的面子而辛苦学习呢?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反复提及,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考好考坏都在你,如果上了二本大学,学费很贵,又没啥用,我们不会供你上的。于是,我慢慢意识到,我学习,我成长,我负责。我的人生,自己负责。 如果孩子还是不明白自己学习是为自己学,那再问第二个问题: 未来的你,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如何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明确地告诉他们,父母不可能供养你一辈子,成人了就应该自立。钱不是万能的,没有却是万万不能的。有钱,才能谈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漂亮玩具玩,有美味食物吃,有精致衣服穿,可那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所得。工作,是大多数人得到金钱的方式。于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工作,才有钱,有了钱,才能买东西,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谈其他。(大富大贵的请忽略,你们的社会资源足以让孩子不用努力一样可以拥有“璀璨人生”,谁让投胎就是一项含金量极高的技术活呢?) 世上工作千千万,你想要哪一种?选择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薪水有。生活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世界上大多数工作并不满足钱多、事少、离家近,选择工作都是在薪水、工作量、价值感中权衡。 前提是你要有选择权。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努力读书,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如果孩子比较早慧,那么可以开始问第三个问题了,你觉得人生有什么意义? 不好意思,我可能真的是那个早慧的孩子。说下我的答案,小时候的我觉得,人生并非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体验大千世界的美好和苦痛,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金牛座嘛,吃货一枚,极其爱钱,没有物质丰盈的人生简直生如逆旅。但我又不是肤浅的“吝啬鬼”,没有精神满足的人生不值得过。于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盈是孜孜以求的目标。我来,我见,我享有,我满足。生年短暂,不读更多的书,不行更多的路,不爱值得的人,不看更美的风景,不吃美味的事物,枉来一世。 (二)治“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三个问题没有想明白,是不太可能从内心生发出源动力学习的。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大多数孩子都想不明白的,但还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孩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这三者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有调查研究表明,0-6岁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6-12岁时,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此处有待论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首要的就是以身作则地不断学习和读书,这比说什么都管用。 一个成天在打麻将的家长和一个读书的家长,哪个孩子优秀的概率更大?大学时上某老师的课,我特别喜欢听他讲和儿子一起读书的故事,父亲看过了好书会推荐给儿子,还会在书上做批注,孩子看完后俩人交流心得。 第二是亲密的亲子关系。老师还说到一个故事:有一次,儿子带了一颗花生种子,父亲把它种在楼底下的花园里,儿子每天都去浇水,父亲也帮忙照看。这样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最理想的关系,我陪你长大,陪你玩闹,陪你读书,从身体健康到心灵陶冶,这样的关爱才无微不至。关系亲密了,才有利于进一步的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从而引导TA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里,能够像大学老师这样陪伴孩子身体和心灵成长的家长并不多。大多数家长都还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忙碌着。事业机不可失,孩子尚在成长,二者必取其一,孰轻孰重,各自掂量。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认为,既然选择了让一个生命降生,就要对此负责,尽己所能给予最好的陪伴,比起物质,更重要的孩子心灵的成长。我很喜欢Leo妈妈的话,“父母的天职是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良的体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这三点,何愁孩子没有一个美好人生”。(巧的是,Leo 的妈妈也是大学老师)这三点品质的养成,都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陪伴。你不能让小树苗自由生长,等它长歪了又大刀阔斧修剪,它疼,你也不忍。 第三是榜样的力量。见过一个厦外成绩优异的孩子,男孩的他也调皮好动,但在他优秀的表哥的影响下,他会自觉地学习,以哥哥为目标,想要超越他。看Leo的微博,很多粉丝都是学生党,他们在Leo身上看到了自己变得更美好的可能性。榜样的力量有时候是很大的,它在你背单词背的无比痛苦的时候让你再多坚持一会,在看书看得犯晕的时候守得云开见月明。但请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尽量找与孩子没有明显竞争关系,比TA年长的榜样,以鼓励而不是打压为主,不要动不动就说“你看谁谁谁,你们同班,人家就怎样怎样”。此处感谢爸妈,没有拿“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我。 第四是增长见识。阅读和旅行最大的意义都在于丰富自己的生命。读书越多,思考越深;行路越多,眼界越宽。见到了多大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生天花板的高度。不阅读,不旅行,蜗居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永远不会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放牛娃的段子大家都听过,代际悲剧重复上演,这样低质量的生命,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见多识广的孩子大多早慧,因为他们背后站着同样见多识广的父母。阅读,不是无选择地读书,而是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的读物,它们能够启迪心智,让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都得到锻炼。旅行,不是打卡式的旅游观光,而是带孩子体验当地文化,在旅行中感悟社会人情。一个只会带孩子去旅游名胜看人山人海的家长,和一个带孩子去博物馆听讲解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在同一起跑线? 如果以上几点都无法做到,买学区房吧,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让孩子早点接触社会吧,让社会这座熔炉炼铁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