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死寂让人很难突破
我是不喜欢冬天的,之前是因为冬天里承载了太多的回忆。那些青春里痛苦的记忆,总是在寒冷的冬天像北方的凛冽而萧瑟的寒风打在脸上,躲不掉却又无法消解,像四季更迭那般准时,不断的轮回。慢慢的,时间一再让往事淡化,那些记忆需要认真的去回想才能体会得到,是的,我已经习惯了伤痛的味道,当有一天它们消失了,我却没有准备好去迎接生活的美好。孤独一人,却不再寂寞,似乎也不想去接受任何人,痛疼的心也接受不了任何人的闯入,就这样,一直和自己走下去。
下班后,早早的坐上公交车回到住地。虽然待在公司一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却头脑紧张到头疼,连最基本的阅读都做不了,只好浑浑噩噩的又混了一天。回到住地后,浑身肌肉酸痛原打算今天不去健身的,虽然红牛也喝了,烟也抽了,紧绷的大脑依然无法正常运转,似乎有种幻觉的出现,遂果断的拿了装备,像健身房奔去。运动让人很容易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流出的汗水就像挤出的毒素,大汗淋漓之后,仿佛焕然一新,轻松许多。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听了一个讲座,一个浙大的本科生,然后去了哥大读了新闻硕士,现在牛津读犯罪相关的一个硕士学位。只是看了简介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样也可以获得罗德奖学金,也可以去国外名校读书。果然,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露出水面一小部分,真正的实力潜藏在水面之下,那是让人看不到的软实力,却又是支撑着她不断的漂浮在海里的真正部分。作者很耐心的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成长故事,以及读书学习和实习实践的一些事情,有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现在也有点深有感触。
她说,随着成长慢慢的相信和接受人是有边界的,就是说,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真的去坚持就一定也能实现,固执的坚持只能让自己损耗更大,我觉得最好的人生还是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样会快乐许多。
还有一点她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三观以及心智形成影响很大,尤其学的不是理工科,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这种影响更大。她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理工科的很多同学出身不好,就像我身边的一样,程序员的工作很多人出身条件并不好,相对来说,这项工作对一个人的底蕴以及各项软实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只需按照要求使用技术把事情完成就行。就像我自己,虽然我越来越发现,写代码对自己来说是种折磨,可是只有这份工作可以给我提供体面的生活,让我在这里生活下去。却不得不暂时的做着。
其中,作者也讲了一下自身的情况,虽然她谦虚的说家庭状况一般,但是父亲是汽车工程师,母亲是护士,这种家庭条件放在城市里也是很好的工作了。作者的家庭条件应该不错,所以作者在本科时去英国交流了一年,在寒暑假时可以自由的去旅行,去增长见识。甚至去哥大读书也是自费,放在一般的家庭面对学费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望而却步的。
认识到这点很重要,是要提醒自己不能好高骛远,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可以那么容易的去做。慢慢的不断超越自己就好,紧绷的大脑早晚会罢工的。
健身后的状态就是好呀,以后每天还是都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