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书摘
核心:区别投资与投机,区别市场价值与基础价值
1、
整个股市报价系统中包含了一个内在矛盾。公司过去的纪录和未来前景越好,其股价与账面值之间联系越小。但是,超出账面值的溢价越大,决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就越不稳定——这种“价值”就更加取决于股市的情绪和容量的变化。这样,我们最终面临一个悖论:公司做得越成功,其股价的波动可能会越大。这实际上意味着,从根本上讲,普通股的质量越好,其投机的可能性越大。
2、
股价暴跌并不是表明人们对公司未来的长期增长产生怀疑;相反,它反映了人们对溢价(来自于股市本身对这些企业极为看好的前景所作出的高估)缺乏足够的信心。
3、
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含义,即它们使得投资者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下降时作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同时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上升时做出理智的抛售决策。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里,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结果。
4、
投资者应对新发行的证券采取审慎的态度,这一建议基于两个理由:首先,新品种的发行总会有个承销商,因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销售阻力。其次,新品种总是在“市场有利”时发行,而这种“有利”是想对于卖方而言的,因此对买家就不那么有利了。
5、
一个对稳健的普通股投资者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购买售价能较好地接近于公司有形资产价值的股票——比如,高于有形资产价值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逻辑上讲,这样或更低的买价,应该看成是与公司资产负债相关联的,而且也可以看成是具有独立于市场价格波动的理由或基础的。超出账面值的相关溢价,可以看成是为获得上市交易及相应的流动性的好处而额外支付的一笔费用。
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必须要求:合理的市盈率(基本建议是股票组合总体利润与价格之比,即市盈率的倒数,至少与当期高等级债券利率一样高),足够强有力的财务地位(至少二比一的流动比率;长债不得超过营运资本),以及今后几年内的利润至少不会下降。
6、
对一家工业企业来说,其普通股的账面价值必须不低于其总资本的50%,才称得上财务稳健。对铁路或公用事业公司俩说,这一界限是不低于30%。
7、
关于每股利润,第一条建议:不要过于看重某一年的利润。第二条:如果你确实关注短期利润,请当心每股利润数据中存在的陷阱。
投资者越是看重每股利润,就越有必要注意各种会计因素对其实际可比性的损害。例如,使用特殊扣除——这不会在每股利润中得到反映;由于以往亏损导致的正常所得税扣除的下降;大量可转债或权证带来的稀释作用;折旧的方法;研发成本扣除时间选择;存活估价方法。
8、
按照以往经济周期来看,企业的好年景与通胀是同时出现的,而坏年景则与价格下跌如影随形。人们通常认为,适度的通胀对企业利润有益,这看法与1950-1970年的历史相一致,在此期间,持续的繁荣与物价的上涨是相辅相成的。但数据显示,通胀对股本盈利能力影响不大;事实上,它甚至不能维持投资原先的利润率。显然,这里一定有某些重要因素妨碍了美国公司整体实际利润率的增长。或许,最重要的因素是:(1)工资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2)对巨额新增资本的需要压低了销售额与投入资本的比例。
9、
许多情况下,公司在支付股息方面采取吝啬政策,是因其财务实力较弱,需要以大部分利润来偿债和增加营运资本。这种情况下,股东就没多少话可说了,或许只能批评管理层把公司财务搞得如此不尽人意。可是,一些业务不太兴旺的公司留存股息的明确目的在于扩张公司。我们感觉这种政策本身是不符逻辑的,因此,在得到股东认可前,必须要求公司做出完整的解释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从以往记录看,当一个企业业绩平平,而且管理层没有发生改变时,人们没有理由相信,所有者可以从自己的资金所带来的扩张中获得好处。
10、
安全边际概念与分散化原则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的机会大于亏损的机会,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亏损。但是,当所购买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种类越来越多时,总体利润超过总体亏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保险业务的基本思想。
11、
每一种公司证券都应首先被看成是针对特定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券。如果某人一心想通过证券买卖来获利,那么他是在从事自己的风险业务。如果他想有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按照公认的商业准则去行事。
第一条准则: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即通晓自己的业务。不要试图通过证券来获得商业利润(超过正常利息和股息收益的回报),除非你足够了解证券的价值,正如你在准备生产和经营时了解商品的价值一样。
第二条准则:不要让其他人来管理你的业务,除非你能足够细致地监控并理解他的行为;或者你有很强的理由相信他的品格和能力。
第三条准则:如果没有可靠计算表明某项业务获得合理利润的机会较大就不要涉足这项业务。尤其要远离那些利益不大,亏损却很严重的业务。
第四条准则: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你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同样,在证券领域,一旦获得足够知识并得出经验证的判断后,勇气就成为最重要的品德。
1、
整个股市报价系统中包含了一个内在矛盾。公司过去的纪录和未来前景越好,其股价与账面值之间联系越小。但是,超出账面值的溢价越大,决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就越不稳定——这种“价值”就更加取决于股市的情绪和容量的变化。这样,我们最终面临一个悖论:公司做得越成功,其股价的波动可能会越大。这实际上意味着,从根本上讲,普通股的质量越好,其投机的可能性越大。
2、
股价暴跌并不是表明人们对公司未来的长期增长产生怀疑;相反,它反映了人们对溢价(来自于股市本身对这些企业极为看好的前景所作出的高估)缺乏足够的信心。
3、
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含义,即它们使得投资者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下降时作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同时有机会在价格大幅上升时做出理智的抛售决策。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里,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结果。
4、
投资者应对新发行的证券采取审慎的态度,这一建议基于两个理由:首先,新品种的发行总会有个承销商,因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销售阻力。其次,新品种总是在“市场有利”时发行,而这种“有利”是想对于卖方而言的,因此对买家就不那么有利了。
5、
一个对稳健的普通股投资者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购买售价能较好地接近于公司有形资产价值的股票——比如,高于有形资产价值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逻辑上讲,这样或更低的买价,应该看成是与公司资产负债相关联的,而且也可以看成是具有独立于市场价格波动的理由或基础的。超出账面值的相关溢价,可以看成是为获得上市交易及相应的流动性的好处而额外支付的一笔费用。
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必须要求:合理的市盈率(基本建议是股票组合总体利润与价格之比,即市盈率的倒数,至少与当期高等级债券利率一样高),足够强有力的财务地位(至少二比一的流动比率;长债不得超过营运资本),以及今后几年内的利润至少不会下降。
6、
对一家工业企业来说,其普通股的账面价值必须不低于其总资本的50%,才称得上财务稳健。对铁路或公用事业公司俩说,这一界限是不低于30%。
7、
关于每股利润,第一条建议:不要过于看重某一年的利润。第二条:如果你确实关注短期利润,请当心每股利润数据中存在的陷阱。
投资者越是看重每股利润,就越有必要注意各种会计因素对其实际可比性的损害。例如,使用特殊扣除——这不会在每股利润中得到反映;由于以往亏损导致的正常所得税扣除的下降;大量可转债或权证带来的稀释作用;折旧的方法;研发成本扣除时间选择;存活估价方法。
8、
按照以往经济周期来看,企业的好年景与通胀是同时出现的,而坏年景则与价格下跌如影随形。人们通常认为,适度的通胀对企业利润有益,这看法与1950-1970年的历史相一致,在此期间,持续的繁荣与物价的上涨是相辅相成的。但数据显示,通胀对股本盈利能力影响不大;事实上,它甚至不能维持投资原先的利润率。显然,这里一定有某些重要因素妨碍了美国公司整体实际利润率的增长。或许,最重要的因素是:(1)工资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2)对巨额新增资本的需要压低了销售额与投入资本的比例。
9、
许多情况下,公司在支付股息方面采取吝啬政策,是因其财务实力较弱,需要以大部分利润来偿债和增加营运资本。这种情况下,股东就没多少话可说了,或许只能批评管理层把公司财务搞得如此不尽人意。可是,一些业务不太兴旺的公司留存股息的明确目的在于扩张公司。我们感觉这种政策本身是不符逻辑的,因此,在得到股东认可前,必须要求公司做出完整的解释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从以往记录看,当一个企业业绩平平,而且管理层没有发生改变时,人们没有理由相信,所有者可以从自己的资金所带来的扩张中获得好处。
10、
安全边际概念与分散化原则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安全边际只能保证盈利的机会大于亏损的机会,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亏损。但是,当所购买的具有安全边际的证券种类越来越多时,总体利润超过总体亏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保险业务的基本思想。
11、
每一种公司证券都应首先被看成是针对特定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或债券。如果某人一心想通过证券买卖来获利,那么他是在从事自己的风险业务。如果他想有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按照公认的商业准则去行事。
第一条准则: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即通晓自己的业务。不要试图通过证券来获得商业利润(超过正常利息和股息收益的回报),除非你足够了解证券的价值,正如你在准备生产和经营时了解商品的价值一样。
第二条准则:不要让其他人来管理你的业务,除非你能足够细致地监控并理解他的行为;或者你有很强的理由相信他的品格和能力。
第三条准则:如果没有可靠计算表明某项业务获得合理利润的机会较大就不要涉足这项业务。尤其要远离那些利益不大,亏损却很严重的业务。
第四条准则: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你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同样,在证券领域,一旦获得足够知识并得出经验证的判断后,勇气就成为最重要的品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