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临冬
下午看了卡夫卡的短篇小说,译者的序言看了三分之一,算是对作者有了个大致的概念,他孤独并自然地梳理人群,而这两个词是似乎也成了他的保护词,然后我认为《城堡》塑造的那种无穷尽的希望和失望交织应该就是作者本人的挣扎,至于隐喻和其他,我们总能找出一二的,可是卡夫卡的写法正是说明了因为他的性格如此,造成了他与这个时代的对话变得如此。
好几年前,我是从《海边的卡夫卡》开始看村上春树的,直到《1Q84》,如今已经成为一段往事。村上的文字与人有隔离感,小说中的人生也是。然后我看到卡夫卡在《一次斗争的描述》中写的还是自己,据说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全文的阅读观感很是晦涩,他不用刻意疏离,他就是疏离的,和村上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不敢与社会或者人群疏离,有时被迫疏离,久了也会害怕,对自己的自信不断缺失,对生活的热情也黯淡,就比如在冬日温暖的室内,有书有音乐,依然觉得寂寥,怀疑一切。于是读过几本书、听闻几件事后,就倾向于把自己做对比,看着作家无限丧失的人生,宽慰自己这种乏味和困顿只是磨练和经历罢了。
可真正是什么,我们不敢深究,也没那个时间,因为痊愈的方式很多,所需的时间比思考短。
我们很难独处,因为缺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度,就毫无生气,尽管有时我们无限希望逃离人群,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人矛盾吧?
原以为只有雾霾天才让人阴郁,好天气也会;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要对这个世界绝望好多次,却只能劝别人任心意行动,原以为我对冬日的草木会像春天那样深情,可是冬天还是冬天,很漫长!
好几年前,我是从《海边的卡夫卡》开始看村上春树的,直到《1Q84》,如今已经成为一段往事。村上的文字与人有隔离感,小说中的人生也是。然后我看到卡夫卡在《一次斗争的描述》中写的还是自己,据说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全文的阅读观感很是晦涩,他不用刻意疏离,他就是疏离的,和村上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不敢与社会或者人群疏离,有时被迫疏离,久了也会害怕,对自己的自信不断缺失,对生活的热情也黯淡,就比如在冬日温暖的室内,有书有音乐,依然觉得寂寥,怀疑一切。于是读过几本书、听闻几件事后,就倾向于把自己做对比,看着作家无限丧失的人生,宽慰自己这种乏味和困顿只是磨练和经历罢了。
可真正是什么,我们不敢深究,也没那个时间,因为痊愈的方式很多,所需的时间比思考短。
我们很难独处,因为缺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度,就毫无生气,尽管有时我们无限希望逃离人群,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人矛盾吧?
原以为只有雾霾天才让人阴郁,好天气也会;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要对这个世界绝望好多次,却只能劝别人任心意行动,原以为我对冬日的草木会像春天那样深情,可是冬天还是冬天,很漫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