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与英国的茶叶二三事
《知·食——印度》目录 上一篇:茶叶的故事,是英国人讲的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知·食——印度₂₉|题记】 中国茶叶的大量供应、茶叶税的大幅削减,茶从最初为富裕精英准备的草药,变成了普通人也能消费的饮品。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家庭种植的不稳定供应,英国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权逐渐丧失……在印度开辟茶叶种植园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商业化批量生产的茶叶,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成为风靡英国的国饮;印度的贫苦劳工,却在种植园中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知·食》郑重推出《印度》连载专题,以印度料理为主题,看印度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社会变迁…… 那个年代,你喝着的是香气四溢的茶汤,却也是种植园里印度劳工的血肉乃至生命……

【茶叶需求】 1823年,驻扎在阿萨姆邦的英国代理商罗伯特·布鲁斯注意到,新加坡人喝的茶是用一种植物的干叶子浸泡出来的液体(裸食注:欧洲人一般用CTC的做法来制作茶叶)。他的哥哥查尔斯立即将这个发现,反馈给英国政府,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1834年,驻扎在萨蒂亚的阿萨姆轻步兵团的安德鲁·查尔顿,因在印度发现当地有种植的茶,而获得一枚勋章。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对种植茶叶的重视度有很大提高。 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担心,失去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垄断(裸食注:这种情况,最终在1833年确实发生了),他们对寻找另一个茶叶产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18世纪末,茶从最初为富裕精英准备的草药,变成了风靡英国的国饮。中国小面积的家庭式农户种植,无法持续地满足英国不断增大的日常供应需求。

闲适的英国贵族女子,在慵懒的午后,用茶替代甜酒,一边就着茶水吃饼干,一边欣赏精美的瓷质茶具。喝茶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女性打发晚饭前时光的绝佳选择。由于家里的绅士要5点后才能从办公室回来,她们一边喝茶一边吃面包、黄油和蛋糕,才得以挨过因晚饭推迟而延长的等待。 1730年,中国茶叶的大量供应、茶叶税的大幅削减,使大多数人都喝得起茶。很快这种加些糖,就成为赋予人活力的饮料,在劳工阶层中流行起来。亨利·梅休的《伦敦劳工与伦敦穷人》中提到,茶和咖啡替代了甜米汤和瑟鲁普茶(裸食注:一种从印度进口的兰根粉)。 修路工人在凑钱买茶具,干草晒制者也愿意喝茶而非啤酒。汤姆·特文宁在伦敦的两栋紧挨着的房子中,同时卖咖啡和茶叶;不久茶的销量就远远超过了咖啡。到1830年,东印度公司每年要进口近三亿磅茶,也就是说英国人每年每人平均要喝一磅茶叶。因此威廉·本廷克总督批准成立茶叶委员会,希望能够用当时最新的高效工业生产手段,使印度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

【茶叶种植的困难】 英国人最初在印度种植茶叶时困难重重。委员会认为,阿萨姆的气候适合茶叶种植实验,但不相信布鲁斯和查尔顿发现的本地植物适合制作茶叶。当英国人发现阿萨姆本土的茶树,实际上适合制作茶叶时,这些茶树已经与中国茶树杂交成了一种品质低劣的品种。 他们派遣G.J.戈登到中国收集茶苗,招募制茶的中国人。不得不说国人的保密功夫是一流的,外国人想要接近制茶作坊或偷运树苗都极度困难。欧洲人虽然向中国进口茶叶已经超过两个世纪,但他们依然无法掌握茶叶的制作工艺。足智多谋的戈登,在1853年得到了8万颗茶苗和2名中国制茶工人。这些茶树种植在阿萨姆的土地上,但却未能茁壮成长。

阿萨姆的种植者最终设法在1838年生产出12箱茶叶,虽然并没有那么容易。但采摘过头的又老又硬的叶片,经过长途运输后再加工,这样的茶叶质量极差,几乎无法与中国最次等的茶叶竞争,由此在伦敦拍卖时遭到冷遇。 但在东印度公司将种植园移交给阿萨姆茶叶公司后,商业化的茶叶种植开始获利,于是整个社会都开始追逐茶叶的暴利。退休军官、医生、工程师、轮船船长、商店主、警察、职员甚至有稳定地位的公务员,都疯狂地购买茶叶种植园或成为茶叶种植者。由此茶叶产量极度过剩,但这些疯狂的新手并不能从自己种植出的劣质茶叶中获利,为茶叶疯狂的人们惊慌失措的卖掉茶叶,致使茶叶价格的崩溃,大量的茶园关门大吉。

【种茶工人的地狱生活】 在印度,种植园承包商,雇佣廉价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到茶叶种植园工作,给印度穷人带来了甚为严重的苦难。乘坐拥挤不堪而卫生条件极差的船只,前往种植园的旅途,让许多贫苦劳工在抵达目的地前就命丧黄泉。到达种植园的幸存者,也只是仅能维持生计,疾病肆虐,很多人都染上了疟疾和脾肿大。因此,当雇主踢打他们时(裸食注:令人悲哀的是,这种事经常发生),他们大多都会死于脾脏破裂。而他们唯一可能获得的治疗,来自医学能力欠缺的雇主和少得可怜的几位医生。对贫苦劳工而言,种植园的生活无疑是人间地狱。

【茶叶的低价倾销】 对印度贫苦劳工的无情压榨,为茶叶的低价倾销创造了条件。印度制茶厂稳定供应可以营利的优质茶叶前,英国90%以上的茶叶都来自中国。随着大量印度茶叶的出产,茶叶商们通过各地的殖民地博览会,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占领茶叶市场。 在英国的博览会上,印度茶具以低到成本的价格销售,被英国人热情的接受。在巴黎,身着艳丽制服的印度男侍者,营造出具有印度特色的异国情调,受到浪漫多情的法国人认可。在美国,各州的商品交易会上,以及澳洲墨尔本的园林博览会上,印度茶叶均获得了大量奖项。在澳大利亚,来自加尔各答的茶叶商詹姆斯·英格利斯的哥哥占据了市场。相对欧美大陆和美洲人而言,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尤其喜欢经过发酵的印度红茶甚于未经发酵的中国绿茶。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茶叶批发商以低于中国茶叶销售的办法,使工人阶级开始热爱浓烈的印度红茶。托马斯·立普顿,直接从印度大批量购买茶叶,并且以中国茶叶1/4的价格出售给茶叶零售商。到1900年,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50%来自印度、33%来自锡兰,只有10%来自中国。印度茶叶与英国人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利普顿认为,有必要专门雇佣一个印度大学生,站在伦敦茶叶店门前作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