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张怡微 山河无故人
山河无故人
张怡微
秋雨总是飘得阴郁。那是只有路灯之下才能看到的密集的飞扬,像雪,却又夹带暖风的情景,便是热带的缠绵。我应该习惯了,却还是打了一把过于正式的伞。像一个久病孱弱的人。
巴黎恐怖袭击爆发以来,整个世界为之痛心。我想起贾樟柯为《时光煮海》所写的序,他说法国人说,“彼此沉默的时候,其实正有天使飞过。”
有一些共鸣,或者来源于相似的相逢与蛰居,新鲜的城市自然有太多难忘,却未必真的日日皆欢。书中贾樟柯引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里,“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旧年仅当过时的“好文笔”来读,如今想来却显得字字惊心。家国、离散、生死,不得已的万千个再见不见,在往时都是偶然中偶然,一念中一念。而当半个多世纪过去,和平再度流转为惘惘的威胁,流血警醒着热爱生活的人们,你们曾在微博、微信上留下过的“咫尺之隔”的点滴,不经意的偶然便会成为众目睽睽的“海天之遥”。
晚来读到洪子诚在《阅读经验》一书中所写:
“在这个悄悄到来的时代夹缝中,即使你并未特别留意,‘变化’也能够觉察。日子变得有些缓慢,心情也有些松弛。不再有无数的场合要你表明态度、立场。你为过去居然没有留意冬日夜晚湖面冰层圻裂的巨大声响而惊讶,你开始闻到北京七八月间槐花满树的浓郁香味。你有了‘闲适’的心境倾听朋友爱情挫折的叙述,不过还没有准备好在这类事情上进行交流的语言。你经常有了突然出现的忧伤,心中也不时有了难明的空洞的感觉。”
如果不是“北京”二字,我真的以为每一个字都在写当下的我,写我们。然而洪子诚写的却是1960年的“间歇期”——“大跃进”还是昨天的事情,但在心里仿佛已变得有些遥远。而另一次以“文化”命名的“革命”,则还没有降临。这是离奇的忧虑,为闲适所隔,是被危机所逐步溶解的私人感知。我们一起身处这样的初冬,仿佛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了。
深秋回上海奔丧的几日里,我看了贾樟柯《山河故人》。电影无疑是带着企图的,这样的企图,甚至是抒情,会折损一点叙事的亲密。他蜻蜓点水的忧伤背后试图隐藏起某种我们人人见过、经过的刻骨铭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大了说是我们魔幻的国家魔幻的三十年,往小了说,其实世界从来都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艺术家只需要照亮这种“这样”,变迁或者死亡。
然而世界变化那么大,不近人情地飞奔着互相遗忘,就连这样的凉薄都不是新鲜的。契诃夫有一个短篇小说叫做《主教》。它的结尾写到那个名叫彼得的主教死了,一个月后,一个新的主教到任,谁也不再想到彼得,他完全被人忘记了。只有他的老母亲每逢傍晚出门去找她的奶牛,在牧场上遇到别的女人,谈起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时候,才会说到她有个儿子,做过主教。而且,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胆怯,生怕别人不信她的话;而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信她的话。
这是我看过关于死亡的最好的短篇之一。契诃夫花费了四节写了主教在复活节前的活动,他与这个小镇上其他普通人数十年的交往,他牵挂的人、探望的人、理解的人,他若隐若现的疾病。而抵达结尾,人们忘记了他。
契诃夫自己过世的时候,克尼碧尔记述道:
“他平静地喝完了这杯酒,安稳地将身子朝左侧躺下,很快便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是美丽的死亡,没有病死的挣扎,没有苦痛……医生走了,天慢慢变亮,随着大地的苏醒,鸟儿唱起了柔美的歌声,宛如对死者的第一声祈福。附近的教堂已传来了管风琴的奏鸣声。没有人声嘈杂,没有市井嚣尘,有的是美,是静,和死亡的庄严……”
仿佛在上个月中一个普通的周六,久病的家人走了。母亲说,他们在尸体前站了很久,没有人说话。“彼此沉默的时候,其实正有天使飞过。”后来,迟到的我在寒风冷雨里,循着棺木走了小小的一段路。山河依旧在,故人已远行。
时光煮海。
张怡微
秋雨总是飘得阴郁。那是只有路灯之下才能看到的密集的飞扬,像雪,却又夹带暖风的情景,便是热带的缠绵。我应该习惯了,却还是打了一把过于正式的伞。像一个久病孱弱的人。
巴黎恐怖袭击爆发以来,整个世界为之痛心。我想起贾樟柯为《时光煮海》所写的序,他说法国人说,“彼此沉默的时候,其实正有天使飞过。”
有一些共鸣,或者来源于相似的相逢与蛰居,新鲜的城市自然有太多难忘,却未必真的日日皆欢。书中贾樟柯引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里,“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旧年仅当过时的“好文笔”来读,如今想来却显得字字惊心。家国、离散、生死,不得已的万千个再见不见,在往时都是偶然中偶然,一念中一念。而当半个多世纪过去,和平再度流转为惘惘的威胁,流血警醒着热爱生活的人们,你们曾在微博、微信上留下过的“咫尺之隔”的点滴,不经意的偶然便会成为众目睽睽的“海天之遥”。
晚来读到洪子诚在《阅读经验》一书中所写:
“在这个悄悄到来的时代夹缝中,即使你并未特别留意,‘变化’也能够觉察。日子变得有些缓慢,心情也有些松弛。不再有无数的场合要你表明态度、立场。你为过去居然没有留意冬日夜晚湖面冰层圻裂的巨大声响而惊讶,你开始闻到北京七八月间槐花满树的浓郁香味。你有了‘闲适’的心境倾听朋友爱情挫折的叙述,不过还没有准备好在这类事情上进行交流的语言。你经常有了突然出现的忧伤,心中也不时有了难明的空洞的感觉。”
如果不是“北京”二字,我真的以为每一个字都在写当下的我,写我们。然而洪子诚写的却是1960年的“间歇期”——“大跃进”还是昨天的事情,但在心里仿佛已变得有些遥远。而另一次以“文化”命名的“革命”,则还没有降临。这是离奇的忧虑,为闲适所隔,是被危机所逐步溶解的私人感知。我们一起身处这样的初冬,仿佛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了。
深秋回上海奔丧的几日里,我看了贾樟柯《山河故人》。电影无疑是带着企图的,这样的企图,甚至是抒情,会折损一点叙事的亲密。他蜻蜓点水的忧伤背后试图隐藏起某种我们人人见过、经过的刻骨铭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大了说是我们魔幻的国家魔幻的三十年,往小了说,其实世界从来都是这样的。人也是这样。艺术家只需要照亮这种“这样”,变迁或者死亡。
然而世界变化那么大,不近人情地飞奔着互相遗忘,就连这样的凉薄都不是新鲜的。契诃夫有一个短篇小说叫做《主教》。它的结尾写到那个名叫彼得的主教死了,一个月后,一个新的主教到任,谁也不再想到彼得,他完全被人忘记了。只有他的老母亲每逢傍晚出门去找她的奶牛,在牧场上遇到别的女人,谈起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时候,才会说到她有个儿子,做过主教。而且,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胆怯,生怕别人不信她的话;而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信她的话。
这是我看过关于死亡的最好的短篇之一。契诃夫花费了四节写了主教在复活节前的活动,他与这个小镇上其他普通人数十年的交往,他牵挂的人、探望的人、理解的人,他若隐若现的疾病。而抵达结尾,人们忘记了他。
契诃夫自己过世的时候,克尼碧尔记述道:
“他平静地喝完了这杯酒,安稳地将身子朝左侧躺下,很快便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是美丽的死亡,没有病死的挣扎,没有苦痛……医生走了,天慢慢变亮,随着大地的苏醒,鸟儿唱起了柔美的歌声,宛如对死者的第一声祈福。附近的教堂已传来了管风琴的奏鸣声。没有人声嘈杂,没有市井嚣尘,有的是美,是静,和死亡的庄严……”
仿佛在上个月中一个普通的周六,久病的家人走了。母亲说,他们在尸体前站了很久,没有人说话。“彼此沉默的时候,其实正有天使飞过。”后来,迟到的我在寒风冷雨里,循着棺木走了小小的一段路。山河依旧在,故人已远行。
时光煮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