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in your wine
夜已经深了,天很热。
露天烧烤旁的桌上,小苏拿起最后一杯酒,“诸位,请了!”一饮而尽后,酒杯倒悬,半滴未沾。
“A wise man once said, ‘In wine there is wisdom, in beer there is freedom, in water there is bacteria.’” David喜欢赞美。
“freedom,我觉得这话是美国人说的。”
“我看过,是Benjamin Franklin。”
“哦?从苍天那里取得雷电?”
“从暴君那里取得民权?”
“一百刀上的男人!”
酒桌上的话题突然一转,纷纷热烈对谈了起来。
夜已经很深了。可对话者们的脑细胞,刚刚才跳起舞来。
“不,这肯定是misquote。”最后一杯酒没有使人眩晕,却减弱了嗓子的频率。
时间回到17世纪中后期,荷兰代尔夫特市政厅的一位看门人,结束了又一天轻松简单的工作后回到家里。他出生在酿酒工人家庭,没受过正规教育,但对光学的神奇与神秘却情有独钟。他每天都利用业余时间打磨镜片,希望做出世上最好的放大镜。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班反而是他的业余工作。他没有理论基础,甚至连拉丁文写的文献都看不懂。一切就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和所有馊了的鸡汤故事一样,他真的靠努力过了河!他甚至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上,因为从他的“放大镜”里边,他见到了所有拉丁文献都不曾记录过的东西。他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立刻震动了全世界。是的,他发现了我们生活的这世上,不止有人,有动植物,还有着无数的“狄尔肯”。在拉丁文中,狄尔肯是“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很遗憾,当时还没有微生物和细菌的概念。
细菌(bacteria)首次出现在了人类的视野中,却没有出现在词典上。这个伟大的磨镜人,叫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17世纪过了,那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辈出的年代,伽利略、牛顿,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引领人类逐渐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尽管存在着各种矛盾与斗争,但人类正朝着现代文明大步迈进。
18世纪初,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波士顿。这是北美大陆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政治舞台上的耀眼人物。列文虎克发现了肉眼见不到的微生物,而他研究了显微镜也照不出的电荷,同时还是美国独立战争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活跃在各大物理、政治与历史教科书,以及一百美元的纸币上。这位美利坚的founding father,在18世纪90年代,走完传奇的一生。他一生钟爱葡萄酒,最喜欢的地方可能就是葡萄园。也许正是如此,In wine there is wisdom, in beer there is freedom.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赞颂他过人的智慧与一生追求的自由。然而,In water there is bacteria. 这看起来更像是中世纪的欧洲的情况,在那个城市卫生条件极差,排水设施不利,清水难求的年代,更多人选择葡萄酒(汁)作为饮料。
19世纪来了,工业文明让人类社会的机器全速开动了起来。微生物学迎来曙光,路易斯•巴斯德证明了它们在空气中的存在以及生理影响,这位科学家,一生喜爱的,可能更多的是啤酒,他的巴氏消毒法,是杀菌消毒,防止啤酒变酸的应用先驱。在他之前,1828年时,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已经使用bacteria对细菌命名。此时,距离《独立宣言》的发表,已过了半个世纪。
“是的,这句话是对的,但不是他说的。”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简单的拾掇几下后,几人离开了酒桌,月光把他们的身影拉得细长,逐渐消失在转角处暗黄的路灯下。
关于这句话,当然还有另外一句,”Wine is proof that god loves us and wants us to be happy.” 其实都是misquote,都不是出自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跟这话很像的是给朋友的信里写到,”Behold the rain which descends from heaven upon our vineyards, there it enters the roots of the vines, to be changed into wine, a constant proof that God loves us, and loves to see us happy.”原文应该是法语,所以英语版可能有各种不同翻译,但意思一致。
诚然,酒中有灵感,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中有幸福,所以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梦想的拥有一座葡萄园,酿The Imp’s Delight。
酒中有自由,所以安迪给肖申克的被禁锢者争取到一次自由的机会,就是带他们一起喝两瓶冰冻的啤酒。
到底杯中何物?或许正是惟有饮者留其名。是饮者的境界与伟大,得以发现,酒中确有智慧与自由 。
=================================
To follow by faith alone is to follow blindly. –Benjamin Franklin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楼春雨
更多文章,扫码见☟
露天烧烤旁的桌上,小苏拿起最后一杯酒,“诸位,请了!”一饮而尽后,酒杯倒悬,半滴未沾。
“A wise man once said, ‘In wine there is wisdom, in beer there is freedom, in water there is bacteria.’” David喜欢赞美。
“freedom,我觉得这话是美国人说的。”
“我看过,是Benjamin Franklin。”
“哦?从苍天那里取得雷电?”
“从暴君那里取得民权?”
“一百刀上的男人!”
酒桌上的话题突然一转,纷纷热烈对谈了起来。
夜已经很深了。可对话者们的脑细胞,刚刚才跳起舞来。
“不,这肯定是misquote。”最后一杯酒没有使人眩晕,却减弱了嗓子的频率。
时间回到17世纪中后期,荷兰代尔夫特市政厅的一位看门人,结束了又一天轻松简单的工作后回到家里。他出生在酿酒工人家庭,没受过正规教育,但对光学的神奇与神秘却情有独钟。他每天都利用业余时间打磨镜片,希望做出世上最好的放大镜。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班反而是他的业余工作。他没有理论基础,甚至连拉丁文写的文献都看不懂。一切就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和所有馊了的鸡汤故事一样,他真的靠努力过了河!他甚至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上,因为从他的“放大镜”里边,他见到了所有拉丁文献都不曾记录过的东西。他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立刻震动了全世界。是的,他发现了我们生活的这世上,不止有人,有动植物,还有着无数的“狄尔肯”。在拉丁文中,狄尔肯是“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很遗憾,当时还没有微生物和细菌的概念。
细菌(bacteria)首次出现在了人类的视野中,却没有出现在词典上。这个伟大的磨镜人,叫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17世纪过了,那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辈出的年代,伽利略、牛顿,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引领人类逐渐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尽管存在着各种矛盾与斗争,但人类正朝着现代文明大步迈进。
18世纪初,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波士顿。这是北美大陆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政治舞台上的耀眼人物。列文虎克发现了肉眼见不到的微生物,而他研究了显微镜也照不出的电荷,同时还是美国独立战争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活跃在各大物理、政治与历史教科书,以及一百美元的纸币上。这位美利坚的founding father,在18世纪90年代,走完传奇的一生。他一生钟爱葡萄酒,最喜欢的地方可能就是葡萄园。也许正是如此,In wine there is wisdom, in beer there is freedom.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赞颂他过人的智慧与一生追求的自由。然而,In water there is bacteria. 这看起来更像是中世纪的欧洲的情况,在那个城市卫生条件极差,排水设施不利,清水难求的年代,更多人选择葡萄酒(汁)作为饮料。
19世纪来了,工业文明让人类社会的机器全速开动了起来。微生物学迎来曙光,路易斯•巴斯德证明了它们在空气中的存在以及生理影响,这位科学家,一生喜爱的,可能更多的是啤酒,他的巴氏消毒法,是杀菌消毒,防止啤酒变酸的应用先驱。在他之前,1828年时,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已经使用bacteria对细菌命名。此时,距离《独立宣言》的发表,已过了半个世纪。
“是的,这句话是对的,但不是他说的。”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简单的拾掇几下后,几人离开了酒桌,月光把他们的身影拉得细长,逐渐消失在转角处暗黄的路灯下。
关于这句话,当然还有另外一句,”Wine is proof that god loves us and wants us to be happy.” 其实都是misquote,都不是出自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跟这话很像的是给朋友的信里写到,”Behold the rain which descends from heaven upon our vineyards, there it enters the roots of the vines, to be changed into wine, a constant proof that God loves us, and loves to see us happy.”原文应该是法语,所以英语版可能有各种不同翻译,但意思一致。
诚然,酒中有灵感,所以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中有幸福,所以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梦想的拥有一座葡萄园,酿The Imp’s Delight。
酒中有自由,所以安迪给肖申克的被禁锢者争取到一次自由的机会,就是带他们一起喝两瓶冰冻的啤酒。
到底杯中何物?或许正是惟有饮者留其名。是饮者的境界与伟大,得以发现,酒中确有智慧与自由 。
=================================
To follow by faith alone is to follow blindly. –Benjamin Franklin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楼春雨
更多文章,扫码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