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授书之谜
张子房拾履、黄石公授书的故事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听来十分传奇,细想却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桥上拾履,或许有旁人目睹;拂晓授书,则难有亲见者,何况是一连三回。而这则轶事却传闻开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流传至今,而且细节完备,连当时二人的对话都一一记录,让人不得不疑惑这件史实的真实来源。
从事件的隐秘性来看,传播的源头只能是当事者。那么,是拾履的张良,还是授书的黄石公呢?从动机分析,应是前者。黄石公是一隐士,连真实姓名都无确切记载,其生平事迹,除下邳授书外,近付阙如,显然不会为了显名而去传播甚至编造故事。况且,事件的另一位参与者乃是当时位高权重、号称帝师的留侯,如若此事无中生有或与真相不符,张良不至于坐视不理,那黄石公岂不是给自己招祸吗?所以,这件轶事应该是从张良口中传出的。
暂不论此事的真实性如何,且看张良的动机何在。他得书十年之后,起事反秦,跟随了刘邦。张良自幼体弱多病,领军打仗非其所能。在刘邦阵营中,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谋士。既是谋士,就要时时献策,而其自称画策的依据就是《太公兵法》。为了赢得刘邦的重视、同僚的尊重,张良抛出黄石公下邳授书的事迹,指明了这本《太公兵法》的来历,为自己的师承和学问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让人不得不慎重以对。打一个现世的比方。在学术界,如果一个新进者的导师是该领域的权威,同侪对他都不免高看几分,他投出的论文若附带了导师的署名,审稿者也不免多掂量一番,不敢轻易退稿。张良的用心大抵如是。
《史记•留侯世家》有载“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这说明张良为刘邦画策之前,也曾向其他人进言,只是没有被接受。或许这些人的领悟力不及刘邦,也可能是他们对张良不够重视。因而,张良想出用拾履授书的事迹为自己张目正名。
张良出身高贵,家声显赫,祖父与父亲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于博浪沙椎击始皇,品行与勇气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事迹在他跟随刘邦之前已经天下知闻。凭借过往的“仁”与“勇”,他足以赢取刘邦的好感,立足毫无问题。只是若想脱颖而出,实现自身抱负,在“智”——才能方面确是个短板,而这正是刘邦最迫切需要的。为了获其信任,张良急速用黄石公授书之说补上了这个缺失,塑造了自己作为一名谋士仁勇智兼备的理想形象。
授书一事,或许有,或许没有。《太公兵法》,张良可能得自他人。即便有,事实的细节也不大可能如传说的那样神秘离奇。在我看来,历史的真相,是张良为自己铺排了一出营销大戏。
(《史记-留侯本纪》)
桥上拾履,或许有旁人目睹;拂晓授书,则难有亲见者,何况是一连三回。而这则轶事却传闻开来,被司马迁写入《史记》,流传至今,而且细节完备,连当时二人的对话都一一记录,让人不得不疑惑这件史实的真实来源。
从事件的隐秘性来看,传播的源头只能是当事者。那么,是拾履的张良,还是授书的黄石公呢?从动机分析,应是前者。黄石公是一隐士,连真实姓名都无确切记载,其生平事迹,除下邳授书外,近付阙如,显然不会为了显名而去传播甚至编造故事。况且,事件的另一位参与者乃是当时位高权重、号称帝师的留侯,如若此事无中生有或与真相不符,张良不至于坐视不理,那黄石公岂不是给自己招祸吗?所以,这件轶事应该是从张良口中传出的。
暂不论此事的真实性如何,且看张良的动机何在。他得书十年之后,起事反秦,跟随了刘邦。张良自幼体弱多病,领军打仗非其所能。在刘邦阵营中,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谋士。既是谋士,就要时时献策,而其自称画策的依据就是《太公兵法》。为了赢得刘邦的重视、同僚的尊重,张良抛出黄石公下邳授书的事迹,指明了这本《太公兵法》的来历,为自己的师承和学问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让人不得不慎重以对。打一个现世的比方。在学术界,如果一个新进者的导师是该领域的权威,同侪对他都不免高看几分,他投出的论文若附带了导师的署名,审稿者也不免多掂量一番,不敢轻易退稿。张良的用心大抵如是。
《史记•留侯世家》有载“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这说明张良为刘邦画策之前,也曾向其他人进言,只是没有被接受。或许这些人的领悟力不及刘邦,也可能是他们对张良不够重视。因而,张良想出用拾履授书的事迹为自己张目正名。
张良出身高贵,家声显赫,祖父与父亲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于博浪沙椎击始皇,品行与勇气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事迹在他跟随刘邦之前已经天下知闻。凭借过往的“仁”与“勇”,他足以赢取刘邦的好感,立足毫无问题。只是若想脱颖而出,实现自身抱负,在“智”——才能方面确是个短板,而这正是刘邦最迫切需要的。为了获其信任,张良急速用黄石公授书之说补上了这个缺失,塑造了自己作为一名谋士仁勇智兼备的理想形象。
授书一事,或许有,或许没有。《太公兵法》,张良可能得自他人。即便有,事实的细节也不大可能如传说的那样神秘离奇。在我看来,历史的真相,是张良为自己铺排了一出营销大戏。
(《史记-留侯本纪》)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