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点滴感悟及章节记录
纵观全书,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传记,亦不是现代化的工具手册,从内容上看我更喜欢把它称作“管理自我的哲学”:第一章明确了“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习的”这一论述,即哲学中所称的世界观,而后面章节均是围绕着这一世界观来展开的方法论,即“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更难得的是虽为哲学却不晦涩莫测而是浅显易懂。
“第一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点滴感悟
本章节读后最大的感触即是颠覆了我脑海中的一些传统概念和固有思维,如“管理者”并不是能够管理他人的领导者,还包括对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知识工作者,与具体岗位并无直接关系。“卓有成效”并不是指效率、执行力,而是有对最终成败有利的结果,即做好对的事儿。管理并不单是请能人奇才而是要通过改进工作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才能,提高个体工作的有效性,从而达到组织共赢。管理的初衷和关键在于对自我的有效管理,而这种卓有成效的管理经过多次试验反复验证,是可以get的技能。
“第二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点滴感悟
此章节提出的一论点我深感震撼“时间是无法替代的资源而又是达成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故善用有限时间即成了“卓有成效”的首要要素。另一引起共鸣的即文中例举的浪费时间的几项活动确实是现行企业组织中普遍存在却又容易忽视的诟病,所以说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审时度势、去繁从简也是必不可少的。再由此反思自己,得出结论:早已被众多琐碎事务无形消耗了不少宝贵时间,并且确实忽视了有效管理和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第三章 我能贡献什么”点滴感悟
唯物辩证法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由此我将第二章提到的有限时间视为客观规律,我们要正确认识它,这是基础,而本章节的“贡献意识”才是更高逼格的形态意识,只有达到这种觉悟才能更有效地谈管理。
自觉感悟较深的点有:贡献不单指工作绩效的直接呈现(之前的认识是狭隘的),还需要主体拥有良好的三维人际关系,即与上、与同、与下,此外还需要兼备有效的管理手段,后面两点确实重要但却又经常被忽视的,此处忽如点醒梦中人般触动了我。
贡献如何称之为有效,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基本总结为三方面:直接成果、新价值观或新文化、人才培养。这三者的关系我概括为:要善用新文化促进直接成果的同时还需要高瞻远瞩,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接班人,这样企业才能够长盛不衰。
“第四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点滴感悟
本章节最大收获便是要“知人善任”而“人”包括下属、自己及领导,而如何“任”便要根据其身份去揣测去实践从而达到“善”。
读完本章节脑中突然闪过“田忌赛马”,其意义便在于我们不能一味着眼于短板,而要有对策、有计谋,充分发挥优势,尽量规避短板减少其利害冲突,从而达到优化配置,实现共赢,正所谓“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而企业中部分管理者有时确实会过多强调权利权威,不断地挑毛病找病灶,而不重视下属的成绩和优势,反而让人觉得其管理的意义就好像是过分关注抓虱子挠痒痒的狼而忘却了它的首要任务是要集中精力去扑羊……
“第五章 要事优先” 点滴感悟
其实本章节我更喜欢将它与第二章关于时间管理一起来看,因为本章节的内容主要就是讲如何安排时间-处理重要的事儿。
关于时间管理,相信大家都知道如果把事情分为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四类,那么经过排列组合可得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概括为:重要又紧急的、重要但不急的、不重要但紧急的、不重要又不紧急的四类,那么如何去安排其顺序?这样看来,理论上90%以上的人都会把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放到第一位,不重要又不急的放在最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每天却忙着的不重要的事而不自知,无形中忽略了事情的重要性。我也面壁思过去…
本章还有一点我感悟很深:摆脱昨天。这让我联想到了时下日本很流行的“断舍离”生活理念,它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陈”而后“出新”,“小而美”总是好过“大却空”。
“第六章 决策的要素” 点滴感悟
本章总结的决策的五个要素,经过阅读、理解、消化和自我归纳,我将其类比为“医生看病”:管理者的决策就好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
1.了解问题的性质(病症symptoms)
2.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特效药medicine)
3.正确方案(处方prescription)
4.决策和执行(治疗treatment)
5.重视反馈(复查reexamination)
想要完整地看病瞧医五个步骤缺一不可,故有效的决策必须同样具备这五要素。
当然不可能所有决策都是有效的,就像必然会因为诊断或治疗错误而误诊,书中总结的四类“问题原因”我将其归纳为:
1.“指鹿为马势必导致缘木求鱼”(问题属性错误导致决策必然错误)
2.“安之若固从而削足适履”(视新问题为旧缘故而延用旧原则)
3.“扬汤止沸缺乏釜底抽薪”(根本性问题认识不清错误下药)
4.“管中窥豹如同盲人摸象”(单从片面看问题不知全貌)
就像医生不可能依据每位病人配万千次处方一样,经过多次会诊研究出特效药后,病人能够对症下药才是医疗的进步,不然再多的医生也看不完病人,正所谓“决策越少管理越有效”。
“第七章 有效的决策” 点滴感悟
本章节主要讲如何做出有效的决策,首先我们要明确决策是种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去伪存真判定是非,而是通过判定标准的不同去提出假设,而这种假设必须要经得起验证,才能足以进入被选择阶段,从而进行决策。
假设的提出需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提出见解,所以,管理者的专长、经验不同即有不同的标准,自然提出的假设也不同,其中很可能有背道而驰的假设,即对立假设(反对意见),从而引起冲突,而往往有效的决策之前冲突意见是备选策略,而决策者只有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验证后才能做出慎重选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冲突意见的性质有时是积极的背道而驰、而有些则是被动的固执已见、反对改变,而有效的决策并不是每次都需要积极地改变,有时往往维持现状更能拔毛济世,改变则更可能败兵折将。
另一重要理论是电脑的问世更体现了决策的必要性,因为电脑是依赖数据为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不能主观地根据客观规律及利害关系去做更合时宜的判断,即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
“第八章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点滴感悟
纵观全书的八个章节更像是一篇有理有据的论文,而论文的论点即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而且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这一最后章节是在总结全篇并谈及卓有成效的意义,即为何我们要努力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我归纳总结为:
1.客观发展的需要。二战结束后大工业时代已逐渐被信息时代所取代,知识工作者的比重已大大提高,而且会越来越高,所以如何成为出色的知识工作者是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主体发展的需要。组织企业需要有效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越有成效当然更有利于被重视、被提升,进而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3.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依赖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当然脱离不了社会、企业,而两者又相互牵制相互促进,所以要想达到二者共赢则必须处理好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总而言之,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既重要又必要!!所以容我喝口水第一轮消化吸收后继续二刷圣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