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意大利“城邦” (二):佛罗伦萨、威尼斯
【导语】 这篇文章承接的是上一篇《行走在意大利“城邦” (一):罗马》。本想写成一篇,其一因为篇幅太长,其二体力不够(很佩服豆友的长篇影评、书评包括游记之类的)。 上篇文章从头至尾没有谈及美食,意大利是人们想象中的“美食王国”,怎么不写点意菜?当然有去过不少好馆子,只是因为没拍照,没实物图能够作说明。不过也没少进过不靠谱的馆子,特别是大欢子,吃了不少super咸的意菜。总之,下次出行时我们会注意不在景点附近吃饭(又贵又一般/难吃),不该完全相信google美食推荐上的评分(一次惨痛的经历是:在佛罗伦萨时选了一家叫“ La Divina Osteria” 的家常菜馆,当时参考的就是google的附近餐厅推荐,评分达4.1或4.2, 结果咸到齁嗓子),最好呢能找当地人问下,比如酒店工作人员,这还是比较靠谱的。 经由酒店人员和民宿老板的推荐,留给我们美食记忆的的有:在佛罗伦萨有一家家常菜馆 “Trattoria: Enzo e Piero”, 大欢子吃的Bistecca alla Fiorentina(佛罗伦萨丁骨牛排:这道菜对于肉类的选择、处理和烹饪的要求应该都很高吧,适合双人吃)和一碗西红柿zuppa (浓汤,近乎无汤水状态); 另外一家在威尼斯,“Osteria Mocenigo da Guilda e Luca”,他家的墨鱼意面(spaghetti con sepianera) 是绝了,价格便宜,Tiramisu也特别好吃(吃过好多家的提拉米苏,就他家味道正),难怪那么火,当时除了我俩一桌,其他桌都是提前预订好的,我们运气好只是因为去得早(19点就到了,馆子刚开门),但问题是太难找了,特别在路特别奇怪的威尼斯的冷冬夜里。 有一些小吃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比如在佛罗伦萨的猪肚和牛肚包(lampredotto & trippa), 中央市场的“Nerbone” 很火。还有偶遇的一家在罗马的面包店(“Grano Frutta e Farina”) 做的三文鱼三明治(夹有核桃、cheese, 主要是面包烤得刚好);在比萨意外尝到的炸饭团(suppli?),我们去的那家是 “Vice Sicilian Street Food”,直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翡冷翠是米开朗基罗和马基雅维利的故乡】 1.有美第奇家族的佛罗伦萨 #Basilica di San Lorenzo (圣劳伦佐教堂):被认为是佛城最古老的教堂建筑(祝圣于393年),最有意思的是它的外观,有着像可以用来攀爬的土灰色细条状石头,据说还未完工,还包括美第奇家族历代的礼拜堂,这教堂也是他们的安葬地。




# 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 (美第奇·劳伦佐图书馆): 建于1523-1571年间,由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提议建造的,米开朗基罗在30年代接手设计工作,觉得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启了公共图书馆的先河,并且表明美第奇家族其实是想打造一种有文化的商人形象,正如电视剧的老柯西莫说过“美第奇家族终有一天会消亡,不过这个家族会留下些后人能够记住他们的东西”(大意是这样)。


# 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lore (花之圣母大教堂): 主教座堂始建于1296年,并采用了罗马工匠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穹顶设计,于1436年最终完工; 钟楼(campanile)由乔托于1334年设计并监工,高达82米; 圣约翰洗礼堂建得早,约11世纪就是现在的模样,是八角形罗曼式建筑, 不同于塔楼那种伸向高处的哥德式风格。




2.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Convento di San Marco (圣马可修道院): 始建于13世纪,在1437年得以扩建,多米尼加修道士费拉·安吉列科(Fra Angelico)在一间间小禅房内画了一系列湿壁画,边居住边创作,很有意思的一种方式。





#Galleria dell'Accademia a Firenze(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 以大卫像闻名,实际上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是世界美术最高学府,历史可追溯到美第奇学院,始创于133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1562年正式建立“迪亚诺学院”,1785年成为国立美术学院。




# Galleria degli Uffizi (乌菲兹美术馆): 始建于1560年,花近20年建成,用作市政司法机构办公室,1762年遇火灾,整修后于1765年对公众开放,应该是佛城最出名的美术馆。




3.谁会拒绝美 # Firenze panorama:俯瞰阳光洒下的佛罗伦萨,怎么看怎么美,绝对是360度无死角。个人感觉下午3-4点钟最美(在冬季),不过登穹顶需预约,我们只约到下午5点的,登上去后(92米,463台阶)只能欣赏日落了。好在之前已经登过塔楼,两个登顶项目绝对是体力活。




# Piazzale Michelangelo (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阿诺河(Arno, 城河)南岸,奥特拉诺区的山上。




有个小遗憾是没能去看旧宫(Palazzo Vecchio, 之前叫领主宫,因美第奇将公爵府迁往阿诺河对岸的彼提宫后,此处就称为“旧宫”)、彼提宫(Palazzo Pitti,于1549年被美第奇家族购下,并作为托斯卡纳大公的主要住所),因为时间有限,这样就没能参观到马基雅维利的办公地点(对他的印象来自于国际关系学科,他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政治理论的始祖,有些人认为他的《论李维》比《君主论》更牛逼,没看过)。总之佛罗伦萨可看、好看的东西太多了,下次来意大利会在这个城市多停留几天。 【圣马可与威尼斯】 1.圣马可是谁 #Piazza San Marco (圣马可广场):始建于9世纪,据说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运到威城,并在同一年为他修建大教堂。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所以在威尼斯到处可见以他命名的建筑物。


2.威尼斯城邦的民主 #Palazzo Ducale (总督府/道奇宫):建于1309至1424年间,主要包括十人委员会厅(Sala del Consiglio dei Dieci),元老院议事厅(Sala del Senato),大议会厅(Sala del Maggior Consiglio),判决厅(Sala della Bussola)等,并且通过叹息桥连接到监狱。可谓是集立法、行政、司法、执法机构于一体的办公场所。当时威尼斯的行政架构是这样的:由具有影响力的家族组成大议会(相当于现在的众议院,大议会再精选贵族组成元老院(120人?,参议院),最终由元老院选出一位道奇作为正式领导人,但实权掌握在元老手中。所以当时的威尼斯到底是民主制还是寡头制的城邦呢?







3..雾中的水城




在威尼斯的两天都是起雾天,去往彩色岛和玻璃岛的waterbus也走不了,下次选择夏季再来一趟水城。 【生活、旅行与人生】 旅行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打破日常不变的生活节奏,让每年中有那么些天和其他大部分时间过得不同,换种空气,换个味道,换种语言,换个卧室,换种行走方式,换些观看内容。能去认识陌生的人、建筑、城市、国家以及留下来的文化产物,满足了我内心一点点的好奇心。 来法国留学就是一个例子,作为有着学生身份的我, 在他们的土地上学习语言、了解日常、注意时事,特别是观察他们的大学生课堂及一些课外活动,经常就是这样默默地观看,像个隐形人,不过饶有趣味。 当然留学与旅行还是不同的,前者是要在异地(国)过上一大段日子,感受会更全面些。 其实,我们的一生不就是一段段旅程吗,只不过有些人的旅行地点一直保持不变,有些人喜欢新奇。我们会遇上很多旅人,有些只不过是在停靠站上对过眼神、打过招呼的陌生人,而少有的几个会是固定的旅伴(比如爱人)。所以说再见才是生命旅途中的常态,要么你原地停留、旅友离开,要么你经常离开、旅友想继续停留。而我们所认为的“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其实只是旅程上的一种体验,比如跳槽打算换工作不就像是”买了票准备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的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