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刀锋》
1、
冷也冷到顶点了。
高也高到极限了。
……
我们互相依偎取暖,究竟,冷也冷到顶点,高也高到极限了。——林清玄《季节十二贴 一月 大寒》
又是一年的开始。
窗外,有阳光;河水无声流淌;水岸边那几束芦苇随风摇荡。风,不算冷冽,有些叶子还绿着,有些花儿还开着。或者这就是一月的模样。
泡一杯红茶,在暖暖的阳光里,捧一本自己的书。这样的时光,读什么书呢?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想着:“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疗伤……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醒来。”
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有疑惑。有的人想想也就算了;有的人想了一段时间、纠结了一段时间,看看身边的人群也还是就算了;有的人,面对这样的疑惑,想不明白就过不去了,走上“不归路”——脱离人群轨迹的、自绝于人民的,更有踏上“探索·发现”之路的。
自己属于那些想想也就算了中的一个,毕竟,脱离人群的日子还是很令人恐惧。如毛姆说:“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但又没办法,只要去“看”,那些“疑惑”就会如影随形,让我在人群中不得不像个刺猬一样地过生活。拉里(《刀锋》中的主人公)这样说:“你竭力想要不理会社会舆论,可是,这不容易。当社会舆论对你是敌对时,你心里也变的敌对起来。”
敌对,真的是打中心坎的一个词呢!
很长的一个阶段,就是这样较着劲,以为自己是根很特别的葱!
于是,《刀锋》就成了偶尔的“救命草”。
它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追寻之路”的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够只身一人独自走上“追寻之路”。
如今,能够不再那么恐慌人群对自己的看法,能够安然地处理自己的时间,能够这样过日子,是初,得归功于《刀锋》。
掐指算算,认识拉里“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看看翻烂的书页,重又买一本,老的、新的放在一起,岁月指间过。
今年,就从《刀锋》开始,就从拉里开始吧。
2、
名著《刀锋》,我说不了什么。
只因书中的拉里,对我而言确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只因与“他”相识这么久。
只因他与人群相处的状态,让我艳羡这么久。
姑且以此,谈谈他“追寻的过程”。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线。方便浅薄的叙述,分成下面三个部分。
见山是山。
无父无母,没有亲人,父亲的朋友纳尔逊医生是他的保护人。在纳尔逊医生去世后,在世界上他就是孤零零的一个。
成长之初,拉里和其他青少年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喜欢玩,喜欢找乐子,喜欢年轻人喜欢的一切。
有一点还是不太一样的,纳尔逊医生说拉里:这孩子从不跟你吵嘴,可是完全我行我素;你气极时,他就说声对不起,由你咆哮去,……
如果这个可以算作“见山是山”的话。那么,他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战争。(我想,即使没有战争,也会有类似事件让他陷入迷惑,然后独自一人走上探寻之路。)
见山不是山。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友因救他而死。开始不断地问:“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活着只是靠运气?”
疑惑: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
回国后,不肯进大学,不肯就业。“休息”一段时间,去巴黎“晃膀子”。在巴黎大学附近租个房子,开始追寻的第一步——阅读,每天八小时至十多小时。吃什么、喝什么都是至简,仿佛生存的必需品就是“寻找答案”。
(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寻找自己都不明白的目标吗?不是很清楚。)
阅读让他有了动力,估计每个阶段的突破都让他兴奋。文中有描写说:你决计想象不到读《奥德修纪》的原文……使你感到仿佛你只要踮起脚伸出手来,天上的星星就能碰到似的。 ……就像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自己感觉到像个百万富翁。
(这种喜悦在我某天读懂了拉里和毛姆关于“绝对”的讨论时,也是溢于言表的。只是没有他说的这样夸张。)
读累了,就借体力劳动来让精神休息。当矿工,当帮工,当船员。厘清大脑在短时间接受过多的知识造成的混淆。
他在世界到处转悠,最长在印度呆了五年。语言大概学会了半打。
追寻的过程中,有纠结和痛苦:有时很想家,有时情绪很低落,在欧洲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见识不少事情,但是,他还是觉得比开始着手寻找要追求的东西时好不了多少。
最后,他去了印度。
从印度回来后,他开始用自己学到的“瑜伽功夫”,帮助别人——格雷,伊莎贝尔的丈夫;想帮助别人——索菲,儿时的同伴。
(大师说:在追寻的路上自己有了收获总是会有帮助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作用只是为了阻止追寻的人继续前进。也许这就是拉里没有成为佛陀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只能估计,拉里一直“在路上”。)
索菲死了,拉里的帮助落空。
见山又是山。
当毛姆和拉里在讨论关于“绝对”的问题后,拉里散尽钱财,隐身人海,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抑或出租车司机。
他还在追寻的路上继续前进,但他对很多的“疑惑”都有了自己的比较清醒的认识。人更加随和平静,因为基本上人群对他已经没有约束力。
按大师的说法是,拉里成了一名“人类成人”。
(想想也挺绝望的,花了这多的精力,吃了这样多的苦,到后来,还只是一个“人类成人”。不然呢?开悟者?佛陀?)
3、
当疑惑来临,一个还没解决,后面的又已蜂拥而至。怎么做都别扭,人就会像个无头苍蝇。
想想,其实当自己不知道要找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找的时候,才是更让人发狂的。
大师说:寻求真相,是一条不将“我”打死誓不罢休的路。
如果,大师说的是真的:年轻的时候确定寻求真相——灾难;成家后寻求真相——重大灾难;成家立业后寻求真相——百年不遇的灾难。
那么想走这条路的还是选择前者吧。毕竟,大家的智商都会明白:百年不遇的灾难最具杀伤力!
吊诡的是,实际上大多这个选择是由不得自己的!
面对疑惑的人,可能开始时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只是这样的追寻是自己必须要做的,这样的过程是自己必定要经历的。至于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品尝,未尝不是一种“美味”。所以,对于追寻的人来说,时间、精力、物质,大概都是为了解开“疑惑”而准备的。的确,很多时候所要的答案和自己盲目的寻找之间隔着千山万水,然而,好像只需要你跨出第一步,后面的宇宙会为你准备好。拉里说:差不多所有对我影响最大的人都好像是偶然的遇合,然而,回想起来却像是非碰上他们不可似的。就像他们全在那里等待我在需要时找上他们。”真的是这样!
郁闷的是,拉里在追寻的过程中和人之间的那种“和谐”他是怎样做到的?
在人群中,可又离人群比较远。别人都是他梦境中的表演者?抑或他清醒地知道,在人群中自己就是一个演员!
当他决定要遵循内心的时候,就将旁人的观点摆在一边,将恐惧和纠结都轻描淡写地四舍五入,因为和他所要寻找的东西相比较,那些都不重要。(说说简单,实际艰难。)
如果,追寻真相的人都如同拉里这样,或者同拉里表面上这样,相对顺其自然,心平气和,不同人群斗争,不日日夜夜和自己作战,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条路啊!那该是多么动人的人生过程啊!
至于是成为佛陀还是开悟者还是人类成人,估计都是冠以的一个名称罢了。如同一个名字而已,换个名字又怎样?
重要么?
活着,已经是一种运气;能够四肢健全、没病没灾地活着是运气中的运气。还想怎样?还有什么比可以按自己方式活着更重要?
附:搬运了书中只言片语,供大家选择、参考。
同样涂了油膏的睫毛,同样搽得鲜红的嘴唇,同样抹了胭脂的面颊,同样经过刻苦锻炼保持着的苗条身材,同样清晰如削的五官,同样如饥似渴的彷徨的眼神;你没法不意识到她们的生活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徐娘风韵在拼命挣扎。
她的世故使她认定,你假如要在这个世界上混得好,你就得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套,而且不去做别人明白指出的那种不牢靠的事情。
有些人生性就是那样古怪。那些犯罪的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只是把自己送进监狱,可是,才从监狱里放出来,他们立刻又重新做起,结果又进了监狱。
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在一次战斗后,一群死掉的法国士兵重重叠叠地堆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破了产的木偶剧团胡乱丢在垃圾角落里的许多木偶,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再派用场了。
……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奇怪的是,许多人都患恐惧病。我说的恐惧并不是指被关闭起来或者怕站在高地方,而是怕死亡,或者更糟的,怕生命。他们往往看上去好像非常之健康,生活富裕,一点心事也没有,然而却被恐惧折磨着。我有时觉得,这是人性中的最扰人意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一个时候,甚至盘算这是不是植根于某种动物本能,是人类从那个第一次感到生命颤栗的原始物质继承下来的。
……碰壁,碰壁,再碰壁,生命白白浪费,落得个一场空。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毛姆:……我的弟兄都读过剑桥,我就没有。有过一个机会,可是,我拒绝了。我要到外面来混。后来我一直都懊恼。我想进了大学可以使我少做多少错事。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你可以学得快得多。你假如没有一个人指导,就会糟蹋掉许多时间,走冤枉路。
拉里:……我并不在乎做错事。也许在那许多死胡同的一条胡同里,可以找到适合我目的的东西呢。
有些人对做某一件事情具有那样强烈的欲望,连自己也刹不住车,他们非做不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
你知道,我觉得拉里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是唯一能够完全无所为而为的人。 就使他的行动显得古怪。有些人不相信上帝,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是为了上帝之爱;这种人我们是不习惯的。
我想要相信,但是,我相信不了一个比一般上流人士好不了多少的上帝。神父们告诉我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颂扬自己。这在我看来并不是怎么高尚的事儿。
我觉得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如果不准备给他创造的众生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和精神粮食,他还是不创造的好。
上海译文出版,毛姆著 周良煦译 1994年9月第1版
上海译文出版,毛姆著 周良煦译 2012年4月第1版
冷也冷到顶点了。
高也高到极限了。
……
我们互相依偎取暖,究竟,冷也冷到顶点,高也高到极限了。——林清玄《季节十二贴 一月 大寒》
又是一年的开始。
窗外,有阳光;河水无声流淌;水岸边那几束芦苇随风摇荡。风,不算冷冽,有些叶子还绿着,有些花儿还开着。或者这就是一月的模样。
泡一杯红茶,在暖暖的阳光里,捧一本自己的书。这样的时光,读什么书呢?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想着:“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疗伤……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醒来。”
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有疑惑。有的人想想也就算了;有的人想了一段时间、纠结了一段时间,看看身边的人群也还是就算了;有的人,面对这样的疑惑,想不明白就过不去了,走上“不归路”——脱离人群轨迹的、自绝于人民的,更有踏上“探索·发现”之路的。
自己属于那些想想也就算了中的一个,毕竟,脱离人群的日子还是很令人恐惧。如毛姆说:“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但又没办法,只要去“看”,那些“疑惑”就会如影随形,让我在人群中不得不像个刺猬一样地过生活。拉里(《刀锋》中的主人公)这样说:“你竭力想要不理会社会舆论,可是,这不容易。当社会舆论对你是敌对时,你心里也变的敌对起来。”
敌对,真的是打中心坎的一个词呢!
很长的一个阶段,就是这样较着劲,以为自己是根很特别的葱!
于是,《刀锋》就成了偶尔的“救命草”。
它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追寻之路”的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够只身一人独自走上“追寻之路”。
如今,能够不再那么恐慌人群对自己的看法,能够安然地处理自己的时间,能够这样过日子,是初,得归功于《刀锋》。
掐指算算,认识拉里“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看看翻烂的书页,重又买一本,老的、新的放在一起,岁月指间过。
今年,就从《刀锋》开始,就从拉里开始吧。
2、
名著《刀锋》,我说不了什么。
只因书中的拉里,对我而言确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只因与“他”相识这么久。
只因他与人群相处的状态,让我艳羡这么久。
姑且以此,谈谈他“追寻的过程”。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没有明确的界线。方便浅薄的叙述,分成下面三个部分。
见山是山。
无父无母,没有亲人,父亲的朋友纳尔逊医生是他的保护人。在纳尔逊医生去世后,在世界上他就是孤零零的一个。
成长之初,拉里和其他青少年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喜欢玩,喜欢找乐子,喜欢年轻人喜欢的一切。
有一点还是不太一样的,纳尔逊医生说拉里:这孩子从不跟你吵嘴,可是完全我行我素;你气极时,他就说声对不起,由你咆哮去,……
如果这个可以算作“见山是山”的话。那么,他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战争。(我想,即使没有战争,也会有类似事件让他陷入迷惑,然后独自一人走上探寻之路。)
见山不是山。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友因救他而死。开始不断地问:“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活着只是靠运气?”
疑惑: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
回国后,不肯进大学,不肯就业。“休息”一段时间,去巴黎“晃膀子”。在巴黎大学附近租个房子,开始追寻的第一步——阅读,每天八小时至十多小时。吃什么、喝什么都是至简,仿佛生存的必需品就是“寻找答案”。
(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寻找自己都不明白的目标吗?不是很清楚。)
阅读让他有了动力,估计每个阶段的突破都让他兴奋。文中有描写说:你决计想象不到读《奥德修纪》的原文……使你感到仿佛你只要踮起脚伸出手来,天上的星星就能碰到似的。 ……就像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自己感觉到像个百万富翁。
(这种喜悦在我某天读懂了拉里和毛姆关于“绝对”的讨论时,也是溢于言表的。只是没有他说的这样夸张。)
读累了,就借体力劳动来让精神休息。当矿工,当帮工,当船员。厘清大脑在短时间接受过多的知识造成的混淆。
他在世界到处转悠,最长在印度呆了五年。语言大概学会了半打。
追寻的过程中,有纠结和痛苦:有时很想家,有时情绪很低落,在欧洲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见识不少事情,但是,他还是觉得比开始着手寻找要追求的东西时好不了多少。
最后,他去了印度。
从印度回来后,他开始用自己学到的“瑜伽功夫”,帮助别人——格雷,伊莎贝尔的丈夫;想帮助别人——索菲,儿时的同伴。
(大师说:在追寻的路上自己有了收获总是会有帮助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作用只是为了阻止追寻的人继续前进。也许这就是拉里没有成为佛陀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只能估计,拉里一直“在路上”。)
索菲死了,拉里的帮助落空。
见山又是山。
当毛姆和拉里在讨论关于“绝对”的问题后,拉里散尽钱财,隐身人海,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抑或出租车司机。
他还在追寻的路上继续前进,但他对很多的“疑惑”都有了自己的比较清醒的认识。人更加随和平静,因为基本上人群对他已经没有约束力。
按大师的说法是,拉里成了一名“人类成人”。
(想想也挺绝望的,花了这多的精力,吃了这样多的苦,到后来,还只是一个“人类成人”。不然呢?开悟者?佛陀?)
3、
当疑惑来临,一个还没解决,后面的又已蜂拥而至。怎么做都别扭,人就会像个无头苍蝇。
想想,其实当自己不知道要找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找的时候,才是更让人发狂的。
大师说:寻求真相,是一条不将“我”打死誓不罢休的路。
如果,大师说的是真的:年轻的时候确定寻求真相——灾难;成家后寻求真相——重大灾难;成家立业后寻求真相——百年不遇的灾难。
那么想走这条路的还是选择前者吧。毕竟,大家的智商都会明白:百年不遇的灾难最具杀伤力!
吊诡的是,实际上大多这个选择是由不得自己的!
面对疑惑的人,可能开始时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只是这样的追寻是自己必须要做的,这样的过程是自己必定要经历的。至于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品尝,未尝不是一种“美味”。所以,对于追寻的人来说,时间、精力、物质,大概都是为了解开“疑惑”而准备的。的确,很多时候所要的答案和自己盲目的寻找之间隔着千山万水,然而,好像只需要你跨出第一步,后面的宇宙会为你准备好。拉里说:差不多所有对我影响最大的人都好像是偶然的遇合,然而,回想起来却像是非碰上他们不可似的。就像他们全在那里等待我在需要时找上他们。”真的是这样!
郁闷的是,拉里在追寻的过程中和人之间的那种“和谐”他是怎样做到的?
在人群中,可又离人群比较远。别人都是他梦境中的表演者?抑或他清醒地知道,在人群中自己就是一个演员!
当他决定要遵循内心的时候,就将旁人的观点摆在一边,将恐惧和纠结都轻描淡写地四舍五入,因为和他所要寻找的东西相比较,那些都不重要。(说说简单,实际艰难。)
如果,追寻真相的人都如同拉里这样,或者同拉里表面上这样,相对顺其自然,心平气和,不同人群斗争,不日日夜夜和自己作战,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条路啊!那该是多么动人的人生过程啊!
至于是成为佛陀还是开悟者还是人类成人,估计都是冠以的一个名称罢了。如同一个名字而已,换个名字又怎样?
重要么?
活着,已经是一种运气;能够四肢健全、没病没灾地活着是运气中的运气。还想怎样?还有什么比可以按自己方式活着更重要?
附:搬运了书中只言片语,供大家选择、参考。
同样涂了油膏的睫毛,同样搽得鲜红的嘴唇,同样抹了胭脂的面颊,同样经过刻苦锻炼保持着的苗条身材,同样清晰如削的五官,同样如饥似渴的彷徨的眼神;你没法不意识到她们的生活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徐娘风韵在拼命挣扎。
她的世故使她认定,你假如要在这个世界上混得好,你就得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套,而且不去做别人明白指出的那种不牢靠的事情。
有些人生性就是那样古怪。那些犯罪的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只是把自己送进监狱,可是,才从监狱里放出来,他们立刻又重新做起,结果又进了监狱。
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在一次战斗后,一群死掉的法国士兵重重叠叠地堆在一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破了产的木偶剧团胡乱丢在垃圾角落里的许多木偶,因为它们已经不能再派用场了。
……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奇怪的是,许多人都患恐惧病。我说的恐惧并不是指被关闭起来或者怕站在高地方,而是怕死亡,或者更糟的,怕生命。他们往往看上去好像非常之健康,生活富裕,一点心事也没有,然而却被恐惧折磨着。我有时觉得,这是人性中的最扰人意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一个时候,甚至盘算这是不是植根于某种动物本能,是人类从那个第一次感到生命颤栗的原始物质继承下来的。
……碰壁,碰壁,再碰壁,生命白白浪费,落得个一场空。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毛姆:……我的弟兄都读过剑桥,我就没有。有过一个机会,可是,我拒绝了。我要到外面来混。后来我一直都懊恼。我想进了大学可以使我少做多少错事。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你可以学得快得多。你假如没有一个人指导,就会糟蹋掉许多时间,走冤枉路。
拉里:……我并不在乎做错事。也许在那许多死胡同的一条胡同里,可以找到适合我目的的东西呢。
有些人对做某一件事情具有那样强烈的欲望,连自己也刹不住车,他们非做不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
你知道,我觉得拉里在我认识的人当中,是唯一能够完全无所为而为的人。 就使他的行动显得古怪。有些人不相信上帝,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是为了上帝之爱;这种人我们是不习惯的。
我想要相信,但是,我相信不了一个比一般上流人士好不了多少的上帝。神父们告诉我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颂扬自己。这在我看来并不是怎么高尚的事儿。
我觉得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如果不准备给他创造的众生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和精神粮食,他还是不创造的好。
上海译文出版,毛姆著 周良煦译 1994年9月第1版
![]() |
上海译文出版,毛姆著 周良煦译 2012年4月第1版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