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逛巴伐利亚国博小记
今天去逛了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本来是想去看新艺术运动的家具和首饰的,结果装修中。。。
于是看了古代藏品,主要是家具和雕塑,从中世纪到洛可可都有。拍了一些质量不错的(毕竟古代的东西大部分其实也是不行的。。。)
下面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木雕圣母,保存完整,色彩都还在,博物馆布光考究,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迎向光明,两人都洋溢着新生的希望,非常动人。和同时期其他雕塑不同,这座雕塑对衣褶的处理非常克制,没有过度炫技,视线完全被人物神态吸引,很具有感染力。

这座圣母像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圣母脚踩月亮,我对圣象符号没有研究,看到这个也是很诧异的,回家才查到这个符号的缘由。这是来自新约启示录第十二章:
1,天上现出大异象来:有一个妇人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 2,他怀了孕,在生产的艰难中疼痛呼叫。 3,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 4,他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他生产之后,要吞吃他的孩子。 5,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子,是将来要用铁杖牧万国的;他的孩子被提到神宝座那里去了
这个妇人一般被认为就是圣母玛利亚,所以这个圣母玛利亚就脚踩月亮了。一句题外话,欧盟那个旗子,idea就来自于圣母十二星的冠冕。

下面这座是圣母怜子像,下面这幅图是我拍的,博物馆自己拍的我也附上了。这个作品很精彩,一个当然是圣母悲伤的表情,这个没什么,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圣母的体态。粗一看很奇怪的,因为一般圣母怜子耶稣都是显得很沉重的摊在圣母身上,或者放在地上,很符合力学原理,这个圣母像,圣母居然一只手就把耶稣整个躯体托了起来,耶稣的身体仿佛并不是那么沉重了,但仔细看,耶稣的身高比例又都是对的。

这造成了两个效果
在传统的圣母怜子像中,出于写实的目的,耶稣沉重的身体对于圣母而言心理距离更远:
但这个雕塑通过这种构图,拉近了圣母和圣子的心理距离,耶稣仿佛是圣母的一部分,她像举起自己的手臂一样轻松的托起了耶稣,加强了这种悲痛的感染力。
此外耶稣被刻画得瘦骨嶙峋,呼应了这种反物理直觉的构图,也唤起了观者的同情。

下面这座圣母像,这一看还挺像菩萨的,这种衣饰很少见,可惜嘴巴损坏了,有点吓人

这座文艺复兴的圣母浮雕圣母加个光环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石窟的佛像:

下面这个小木雕是抹大拿的玛利亚,巴洛克的雕塑很喜欢在衣褶上下功夫,这是贝尼尼带的好头,但把衣褶搞成这样,弄得跟动漫手办一样,我是没有一丝丝防备的,这看着就像是在发招,来个三连拍:



这个很像在发招的抹大拿的玛利亚应该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下图是博物馆公开的资料图,虽然是未完成版,却也是很有风味的:

下面这个雕塑是欧洲喜闻乐见的死神,但搞狮子的死神也是没见过,这个死神没有处理成全骷髅的形态,可能觉得这样更吓人,但其实并不:

附上博物馆资料图:

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洛可可家具,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巴伐利亚王国旧藏,洛可可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不堪入目的,繁琐得很,密集恐惧得很。但下面这两个灯着实颠覆了我对洛可可的看法,下面这个座钟看相片已经很好了吧,其实是完全无法反映现场观感的,现场看就是觉得梦幻,炫目,整座钟自带光环。由此可见,艺术家厉害了,随你什么风格都是可以搞好的,下面那座纯白的就弱一些,但也是很不错的。此外,这个巴洛克艺术家已经很接近新艺术运动了。主要就是破除一些洛可可装饰常用的规律性和对称性。



下面这块板子,不知道是啥玩意,也是很令人惊叹的,这是一块大理石镶嵌作品,色彩优雅,细节丰富,明显受到了中世纪挂毯影响:


下面这个箱子,侧面刻画了三个视错觉的窗户,非常像,里面放的是象棋和乐器。我本以为是棺材,这些东西可能是死者生前的爱物,后来查了并不是,只是普通的箱子,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下面这幅画是奥地利巴洛克画家Martin Johann Schmidt的作品,明显是模仿的伦勃朗,其实搞得不是很像,主要是没有放弃对细节的追求,明暗对比不够强烈,到位,就弱了。不过有伦勃朗加持,还是可看的。

下面这是同一位作者的另一幅作品,水平就高多了:

但和伦勃朗比起来,都是浮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最后来一幅伦勃朗洗洗眼睛:

© 本文版权归 einsteinli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