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st Symbol】一个持续十二小时的冗长演讲
一月份去书店逛逛,偶然看见摆在新书架上的《失落的秘符》,立刻收入囊中,如获至宝。可是我倒是忘了,之前的《骗局》已经烂到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了。
往常看丹布朗的小说,从《天使与魔鬼》到《达芬奇密码》再到《数字城堡》,印象中都是一口气看完的。《天使与魔鬼》更是其中的典范,我从拿起书到看完,大约是十几个小时,看完一瞬间从书中把头拔出来的时候,才惊觉天已黑,我跟着兰登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十几小时。《达芬奇密码》和《数字城堡》虽然没有那么连贯的读完,但都有一个完整的轮廓,把人紧紧吸引着。
——这么说吧,《失落的秘符》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故事结构松散,支线太多,故事的框架重点竟然在普及共济会和美国历史知识上了,就像身在一个巨大的课堂,在本该很紧张的故事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知识普及。应该说丹布朗花了五年时间寻找的资料很充分地运用了出来,可是这种运用看起来缺乏技巧,不加筛选,长篇累牍,腰斩剧情,看得人眼晕。丹布朗企图让我们用看书的那点时间来消化他五年的成果,实在有点困难,更不用说这种消化有时候是致命的生来的差异——自认为对宗教还算接受度高,可毕竟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与其说被灌输了唯物论更不如说是生来没能得到上帝的礼物——对于这种神乎其神的事情,什么意念科学什么神秘主义,或者是所谓的失落的真言,实在没能力理解。
我相当乐意把新鲜事物当做一次科普普及讲座,可是这个无论是“雪花结晶实验”还是“灵魂称量实验”,从“十字玫瑰知识普及”到“没有蜡典故”都耳熟得很,不是《读者》上就能看见的基础科普就是丹布朗前作就用过的旧东西,真有种江郎才尽的凄凉之感。
而故事情节方面,如果说我们主人公濒死的付出以及共济会誓死保守的“力量强大的宝藏”只不过是个垃圾,从头到尾也没跨出多远,而我们的阴谋家只不过是个想让父亲亲手将自己送上祭坛的疯子,那么这个故事——谁能告诉我——这个12小时云里雾里440页的长篇到底想讲什么?可怜的迈拉克,我一直以为丹布朗的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命于人的杀手,一个隐藏于众人中的幕后黑手,他却得亲自扮演两个角色,这一定很累。卡洛·文特斯克教皇内侍(《天使与魔鬼》)是个相信上帝,想要改变世界信仰的野心家,最终化为一团火焰消失在梵蒂冈上空,实在是“生得伟大(误),死得壮丽”;塞拉斯(《达芬奇密码》)由一个落魄的底层人士进化为有坚定宗教信仰的……底层人士,最终如天使般死去;可怜的迈拉克,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完成自己美丽的纹身,然后让自己可恶老爹用刀把自己结果了,而最后他所引以为傲的完美身体被玻璃碎片弄得支离破碎,他在感受死亡的恐惧中死去,这无论从目的(小我与大我)还是死法或者是觉悟都比不上前两位,却要同时背负故事的最终boss和杀手双重职责,我只能说,这个由他背负起来的故事,真不怎么样。
看完整篇,我对这故事还是不甚明了。丹布朗素来喜爱描写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而每次,获胜的都是科学;可是似乎每次,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平庸的凡人,而他所描写的反面人物却是旷世的坏人——难得一见,惊艳至极。可是这次,科学和宗教的界限模糊了,于是矛盾和冲突集中在了个人的情感上,却偏偏要扯出国家安全来夸大其实,真是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罢了罢了,再多的吐槽也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失望,只是可怜了我当时激动的心情还有那38块钱!!
往常看丹布朗的小说,从《天使与魔鬼》到《达芬奇密码》再到《数字城堡》,印象中都是一口气看完的。《天使与魔鬼》更是其中的典范,我从拿起书到看完,大约是十几个小时,看完一瞬间从书中把头拔出来的时候,才惊觉天已黑,我跟着兰登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十几小时。《达芬奇密码》和《数字城堡》虽然没有那么连贯的读完,但都有一个完整的轮廓,把人紧紧吸引着。
——这么说吧,《失落的秘符》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故事结构松散,支线太多,故事的框架重点竟然在普及共济会和美国历史知识上了,就像身在一个巨大的课堂,在本该很紧张的故事进行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知识普及。应该说丹布朗花了五年时间寻找的资料很充分地运用了出来,可是这种运用看起来缺乏技巧,不加筛选,长篇累牍,腰斩剧情,看得人眼晕。丹布朗企图让我们用看书的那点时间来消化他五年的成果,实在有点困难,更不用说这种消化有时候是致命的生来的差异——自认为对宗教还算接受度高,可毕竟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与其说被灌输了唯物论更不如说是生来没能得到上帝的礼物——对于这种神乎其神的事情,什么意念科学什么神秘主义,或者是所谓的失落的真言,实在没能力理解。
我相当乐意把新鲜事物当做一次科普普及讲座,可是这个无论是“雪花结晶实验”还是“灵魂称量实验”,从“十字玫瑰知识普及”到“没有蜡典故”都耳熟得很,不是《读者》上就能看见的基础科普就是丹布朗前作就用过的旧东西,真有种江郎才尽的凄凉之感。
而故事情节方面,如果说我们主人公濒死的付出以及共济会誓死保守的“力量强大的宝藏”只不过是个垃圾,从头到尾也没跨出多远,而我们的阴谋家只不过是个想让父亲亲手将自己送上祭坛的疯子,那么这个故事——谁能告诉我——这个12小时云里雾里440页的长篇到底想讲什么?可怜的迈拉克,我一直以为丹布朗的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命于人的杀手,一个隐藏于众人中的幕后黑手,他却得亲自扮演两个角色,这一定很累。卡洛·文特斯克教皇内侍(《天使与魔鬼》)是个相信上帝,想要改变世界信仰的野心家,最终化为一团火焰消失在梵蒂冈上空,实在是“生得伟大(误),死得壮丽”;塞拉斯(《达芬奇密码》)由一个落魄的底层人士进化为有坚定宗教信仰的……底层人士,最终如天使般死去;可怜的迈拉克,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完成自己美丽的纹身,然后让自己可恶老爹用刀把自己结果了,而最后他所引以为傲的完美身体被玻璃碎片弄得支离破碎,他在感受死亡的恐惧中死去,这无论从目的(小我与大我)还是死法或者是觉悟都比不上前两位,却要同时背负故事的最终boss和杀手双重职责,我只能说,这个由他背负起来的故事,真不怎么样。
看完整篇,我对这故事还是不甚明了。丹布朗素来喜爱描写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而每次,获胜的都是科学;可是似乎每次,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平庸的凡人,而他所描写的反面人物却是旷世的坏人——难得一见,惊艳至极。可是这次,科学和宗教的界限模糊了,于是矛盾和冲突集中在了个人的情感上,却偏偏要扯出国家安全来夸大其实,真是小姐的心,丫鬟的命!
罢了罢了,再多的吐槽也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失望,只是可怜了我当时激动的心情还有那38块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