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些总结
sero te amavi
其实主要还是下半年的一些事情。
7月之前的生活在记忆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身体和精神都变成了中年人,只有在身份证和驾照上还勉强年轻,记忆力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仰赖于外部媒介,社交网络于我的重要和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它一方面成为方便直接的记录,而另一方面,又有着以网络身份篡夺真切生活的可能。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字这个东西可能也差不多,写下来成为痕迹,似乎便再也不用受记忆之苦从而助长遗忘。毕竟除了“术”与“力”之外,记忆本身还是一种责任,一种承担起自身身份以及与这身份标识相关的所有一切的责任。
但我这样热爱逃避的人,并不是很想承担责任。
所以,简单写个流水账吧。
1~6月,我今晚吃的什么来着?
7月,第一次抓娃娃,十块钱抓了俩。
8月,看了溺水小刀,无法在任何一个点上热爱当下最喜欢的人非常喜欢的漫画,感觉非常复杂。但又像是经历了一次试炼一般,恋人脸上的污点成为了美人痣。这种崇拜与喜爱,并不能被简单的同与异,审美与兴趣所穷尽,它依然是一个秘密。
10月,老了一岁,看着镜子,叫自己一声老张。老桥毕业。想了一些东西。
见到了琴酒姐姐,吃了饺子,高兴。
一起看了故宫的佛教造像展,惊奇于一些佛像上突出的眼球,想起巴塔耶在《眼的故事》里将他父亲瘦削的脸上硕大的眼睛形容为“巨大的鹰的喙”,放在线条圆润的佛像的脸上,依然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凝视。
11月,踢完了今年联赛的最后一场。场面也好结果也好,都输得干净利落,一种在开始时非常难以接受但又最终习惯了的感觉,一种可能大多数男生稀少的文科院系里踢球中青年都曾体验的感觉,失败,技不如人拼无可拼,被人灌上七八个,收拾背包和鞋子,看一眼赢球一方的嬉笑庆祝,带着熟悉的低落往回走。不同在于,这次,可能没有下一场。
但是仔细想来,还是觉得自己已足够幸运,身处文学院,虽然惨败早已家常便饭,但亦曾体验过赢球的感觉,本科的时候创纪录地拼到了四强,上半年又抱着那一届韩国留学生的大腿横扫乙级拿到冠军,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去回想正式比赛的记忆,出现于眼前的基本皆是关于失败的记忆,在此中觉察到一种危险的习以为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还挺喜欢看你七番组狮子的对拳,日式励志节目,坚持于某领域却不断失败的人获得优良指导(技术上的心理上的),更加努力地练习,结果却常常是依然失败。但在这过程中,在这熟悉经验中,却有着触摸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熟悉的失败也不再熟悉。这种对于可能性的体验或许比结果要重要得多。当然,你七这么可爱,毒品鸡汤也是可以喝的。
学校发钱,一等拿到,国奖没戏。瞎买了很多东西。
12月,我今天中午吃的什么来着?
其他一些,比如偶像崇拜。
Perfume,Nocchi。高山一実与深川麻衣。
彻底沦陷。凝视交错的一瞬将舞台扭转而为全世界。对此已经废话得太多了,就不再说了。
其他一些,比如宅。
很难说最今年看的最喜欢的冻鳗什么。
印象中极美的,是《昭和元禄落语心中》,所有的讲述(包括出现的落语段子本身的讲述)似乎都建基在回忆、衰老、哀悼之上,即也是建基在死亡之上,从没有在动画里见过如此美的一片废墟。想起了一些本雅明,以及《野草》里的“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伤物语》也很美,虽然是在不同意义上的美,虽然这也是一场阿拉垃圾君的漫长的哀悼,哀悼“普通”的自己的死,但僭越了这些的是大忍的美,小忍的美,还有班长那拯救人心同时也呼唤着怪物来拯救自己的笑颜,金黄的麦田(并不是麦田,那里怎么可能有麦田)上群鸦飞过的一刻也很美,嗯。
虽然不是冻鳗,但是《哥斯拉》里东京夜战的五分钟也极美,让人颤栗的美,天启一般的力量宣告,让人类理解范围内的所有暴力在它面前臣服,最终只能以献祭的方式来平息这种愤怒,就像是亚伯听到的那个杀死以撒的命令一般。最后以组织机器来最终一搏,结果也只是“平息”,而并未取胜。
另外还有一些technically perfect的作品,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预先交付某种信任,比如说战车道。《少女与战车》的剧场版无疑是今年最精彩的动画之一,单纯又复杂的竞技与角力,最后几分钟就像是只以拟声词来衔接分镜的优秀漫画,让人想起湘北对山王以及安达充。
而《露露子》则或许需要提前交付(或抛弃)更多的东西,小圈子内狂欢的气息重,非常纯粹直接,却因为太过于需求与观者的默契而少点落落大方,如若能够天然地接受“初中生的初恋是无敌”这类心证正义的话,那么它将会无比动人。

Flip Flappers或许亦是属于预先交付型(虽然其实它并没有technically perfect),都是让人去看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剧情上(单论视觉奇观,或许它比露露子更好),可惜的是最后几集似乎有点触及想象力的天花板,无敌的魔法少女将自己压抑成了中产阶级……的感觉……
去年私心最爱的京吹还没来得及看完,就且先不说了。
三月的狮子也很喜欢,但已经没法评价,茅野爱衣的声音实在是让我流泪,“其中含有永久善意的表情”。
至于漫画,除了一直在追的那几部之外,几乎没有再去翻看全新作品。
小镇完结了,在我看来这是个很有趣的结局,尝试了极端的叙事(抽去女主角,毁灭舞台)之后再回转(即使是这样小镇依然在转动),透着一点无奈和反讽,好像是石黑自己在说,我作为一个作者已经不能再对这个已经搭建好一切的舞台做什么了,无论如何,这个小镇终将这么转动。只是很可惜,观者不再能一起分享。
还有就是银勺子,经历了复更之后再次休刊,虽然还没有正式完结,但也已能窥到结尾的大致样貌。
它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讲了一个和“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这句话相似又不尽相同的故事,逃避并不可耻,对于各种不同的事情抱持兴趣和尝试的勇气,并且认真面对自己面前的一切事情,毕竟,不劳动者不得食。
“你不是因为喜欢马才加入的吗?”
“呃,这个……应该说是顺势加入的……”
“你对马没兴趣吗?”
“呃…其实……我只是觉得会骑马很帅……可是马本身很大又很臭……我可能真的不喜欢马……”
“这样很好。”
嗷的一声。
主职,读书,写字。
简单来说就是麻木,没有感受,似乎是失去知觉的能力,没标什么书,除了阅读面变得越发狭窄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什么值得记录和分享的阅读体验。回忆起来属于自己的阅读场景,几乎都是在昏暗的宿舍中,开着台灯,烟雾缭绕里苦读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汉语的,英语的,要么不是自己的母语,要么不是作者的母语,总有始终与真正的意义隔着一层的不安全感,理解就像是在吊一瓶副作用很大的点滴,每一点滴的摄取都艰难而疼痛。不过所有这种活动的痛苦也是自己找来的,无论是当初更好地选题开题还是更认真地去学法语都会让现在的状况好很多,现在已知来者不可追,时间亦无多,很多事情当时展望觉得尚来日方长,现在步履维艰中扪心自问,自然是充满焦虑与苦闷。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仍然未做好当一个专业读者的觉悟,亦没有能够承担当一个专业读者的责任,只是单纯地想要逃开现实,却没有交付将自己埋身于书堆的代价。
既然自己确实不太有慧根这种东西,那也只能,多看多想,好好学习了。
所幸还是没有彻底停歇对自己一直以来感兴趣的话题的阅读。只是可惜很多怀抱巨大期待去看的书都读得意兴阑珊,比如《回忆空间》和《技术与时间》,一本讲记忆,一本讲遗忘,都是挺好的书,但都有点提不起劲。
脑子里有噼里啪啦感觉的,字句仍然清晰萦绕于脑海的,德里达的《死亡的赠予》,再就是重读的《白痴》。
哦还有就是,用半桶水根本不能用的法语,对着英译翻完了《盲者的记忆》。
“(亚伯拉罕)如果不能以死相赠,如果不能牺牲他所爱的一切,那么他就不会爱和恨,他也无法给出任何东西。”
结个尾。
年尾看红白,每年行将结束时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因为每到此时豆瓣的死宅精日圈就会变得很热闹。
也是近年来最能看得明白的红白了,除了依然只是凑热闹听听的演歌之外,tie上的电影和剧,上台的歌手俳优,甚至是出现的搞笑艺人,都能基本叫得出名字,甚至还能知道一些前历史和潜历史,再次觉得所谓的感受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建基于理解之上的,若不是看了两百多集的各种综艺的话,可能我也不会对歌曲开始之前老白和老桥的相视浅笑印象如此深刻吧。
还是想要开始生活(“学会生活”,于我实在是太遥远了),想要结束这种自我失控。
然后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有好生活,感谢关注和所有点赞转播。
我爱大家。
以上。
-
本阿弥·光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04 17: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