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兀村中的李东阳墓
李东阳(1447—1516),明中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字宾之,号西涯,卒谥文正。祖籍湖南茶陵,先世以戍籍居京师,故生长北京。东阳“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号为神童。及长举进士,弘治时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宦海五十余年,柄国十有八载,清节不渝,卒赠太师,谥文正。一子早卒,一女嫁衍圣公。无后。
李东阳卒后,葬京西畏吾村祖茔。(李东阳《合葬告考妣文》,有“自我先祖葬曾祖考妣于畏吾村”的记述,《曾祖考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又载,其曾祖洪武年间逝于北京,则知畏吾村李氏祖茔,始自明初)身殁无后,世荫其侄,此后家族不振,门第渐颓,子孙贫赖无食,“至以墓前白石碑捣碎,与贩盐者挿和以卖。”(把汉白玉石捣成碎末,卖给贩私盐的掺在盐里增加重量)万历年间,其墓地“夷冢为田”,已不可辨识。史载“万历中,邻人取土,几露前和(棺柩),宛平方公从哲(万历后期首辅)封树之,坎掩而已。”( 《帝京景物略》)“又数十年,马鬣且平地矣。”一代文正公,后嗣废绝,墓为蓬蒿,令人感伤。
清人法式善,蒙古正红旗人,素慕东阳,嘉庆某年,亲访畏吾村,寻觅墓所。旋得故老指引,“诣寺(大慧寺)西北土阜。”考证为东阳墓故址。其地“在大慧寺西,距寺三十步。墓之西为畏吾村,抵村口一里许,小径北通石道,白塔庵在焉。”(法式善:《明大学士李文正公畏吾村墓记》)旁有许太监墓。
大慧寺,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因内有大佛像,又称大佛寺,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位于大慧寺路北钢铁研究总院院内。寺院初始规模宏大,至清乾隆时,“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 (《日下旧闻考》)可见殿宇较明时缩小。李东阳墓在其西北三十步,按清制一步,约合今1.67米,三十步大概有50米之距,则墓所应在今大慧寺西北50米处,并与畏吾村村口相距一里许(约500米,清嘉庆时,一里约合今490米)。墓北小径可通石道,即清时石板御路,自西直门直通京西皇家园林,此段石道由药王庙(今海淀黄庄)延至百祥庵。道旁白塔庵,即百祥庵,旧址在今农科院西南角。(民国初年《西郊乡土记》,“百祥庵,南即白石桥大道。”)
上图为想象中嘉庆年间大慧寺及李东阳墓大概范围。墓西,今魏公村公交站北大槐树一带的关帝庙尚未创建,故而法式善可望见畏吾村村口。
李东阳墓及附近田产,“计地二十一亩,主之者为百祥庵僧。”法式善等人于嘉庆六年(1801)筹款赎回,“就墓前建祠三楹,小屋二间,缭以周垣。”立祠刻碑以为纪念。(法式善:《修李文正公墓祠记》)但到清末,祠堂墓所又渐毁圮,仅余墓记残碑一方,及至民国,荡然无存。
李东阳卒后,葬京西畏吾村祖茔。(李东阳《合葬告考妣文》,有“自我先祖葬曾祖考妣于畏吾村”的记述,《曾祖考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又载,其曾祖洪武年间逝于北京,则知畏吾村李氏祖茔,始自明初)身殁无后,世荫其侄,此后家族不振,门第渐颓,子孙贫赖无食,“至以墓前白石碑捣碎,与贩盐者挿和以卖。”(把汉白玉石捣成碎末,卖给贩私盐的掺在盐里增加重量)万历年间,其墓地“夷冢为田”,已不可辨识。史载“万历中,邻人取土,几露前和(棺柩),宛平方公从哲(万历后期首辅)封树之,坎掩而已。”( 《帝京景物略》)“又数十年,马鬣且平地矣。”一代文正公,后嗣废绝,墓为蓬蒿,令人感伤。
清人法式善,蒙古正红旗人,素慕东阳,嘉庆某年,亲访畏吾村,寻觅墓所。旋得故老指引,“诣寺(大慧寺)西北土阜。”考证为东阳墓故址。其地“在大慧寺西,距寺三十步。墓之西为畏吾村,抵村口一里许,小径北通石道,白塔庵在焉。”(法式善:《明大学士李文正公畏吾村墓记》)旁有许太监墓。
大慧寺,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因内有大佛像,又称大佛寺,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位于大慧寺路北钢铁研究总院院内。寺院初始规模宏大,至清乾隆时,“今存殿两重,本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 (《日下旧闻考》)可见殿宇较明时缩小。李东阳墓在其西北三十步,按清制一步,约合今1.67米,三十步大概有50米之距,则墓所应在今大慧寺西北50米处,并与畏吾村村口相距一里许(约500米,清嘉庆时,一里约合今490米)。墓北小径可通石道,即清时石板御路,自西直门直通京西皇家园林,此段石道由药王庙(今海淀黄庄)延至百祥庵。道旁白塔庵,即百祥庵,旧址在今农科院西南角。(民国初年《西郊乡土记》,“百祥庵,南即白石桥大道。”)
![]() |
草图。。勉强看吧。。 |
上图为想象中嘉庆年间大慧寺及李东阳墓大概范围。墓西,今魏公村公交站北大槐树一带的关帝庙尚未创建,故而法式善可望见畏吾村村口。
李东阳墓及附近田产,“计地二十一亩,主之者为百祥庵僧。”法式善等人于嘉庆六年(1801)筹款赎回,“就墓前建祠三楹,小屋二间,缭以周垣。”立祠刻碑以为纪念。(法式善:《修李文正公墓祠记》)但到清末,祠堂墓所又渐毁圮,仅余墓记残碑一方,及至民国,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