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石潭記》有感
《小石潭記》是徐老師乙未年文課二十九,作者是唐朝詩人柳宗元。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於是心情郁悶。為排遣心中不快,他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期間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下面呢我們先說說《小石潭記》的大意: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玉珮玉環相撞的聲音。伐竹取道,下面就是個小潭,潭水清冽。潭中魚大約一百多條,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依託。陽光照到水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我坐在潭邊,被竹林包圍著,四下寂靜無人,心裡不免又開始憂傷,於是匆匆記下此地,便離開了。
作者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這麼寫道: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之後,我才知道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我也有這種感觸,就我們剛開始說徐老師文課的時候,第一期就有說過,再次讀《與朱元思說》的時候,感覺從來不曾真正地讀過,真正開始學習呢應該是從去年開始,包括我之前學過的所有,我都覺得從未真正的學過。
很有感觸的應該就是我的古箏了,小時候我們那邊的應試教育很出名啊,然後周圍的小朋友也都要學一些才藝,但是家長好像從來不注重孩子的喜好,只注重證書。所以一直以來我對那些事物本身的興趣也會很快消失,因為被無趣又生硬的考績曲目,或者是很功利的這種氛圍給弄得整個人都很沮喪。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行為呢,就很容易消磨我們的興趣,所以有時候家長總是責怪小孩興趣保持時間太短,其實是家長自身急功近利的習慣導致的,結果呢以後孩子也養成了這種習慣,總是一腔熱血,然後三分鐘熱度又沒了,這就會給生活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要是家長都能保持一顆單純的心讓孩子學習,學琴就是學琴,不是為了考級,同時呢能了解到孩子的熱情也是有規律的,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一會近一會遠,所以一會熱,一會冷,如果家長能細心觀察到這種變化,知道遠近的時辰,並能順應它,不是興趣減小的時候責備,興趣濃厚的時候打擊,這樣我們就能保持這個運動一直下去了。
但是後來再次接觸古箏呢,是大學的時候遇到了我們社長,當時看見她是個特別有靈氣的姑娘,然後對古箏真是保持一種純真的喜愛,而不是其他,看見她之後我忽然覺得之前從未真正的看過我的琴,從未瞭解過它,在我眼裡,古箏就只是古箏罷了,它沒有成為你生命的核心,你也沒有標記它,讓它成為有靈魂的東西。就像小王子標記了玫瑰之後,從此,對於他來說,那便是一朵與眾不同的玫瑰。
所以就像之前說過的,希望我們找到自己生命的核心,而不是忙著往自己身上堆東西。願我們永遠勇敢,又不失柔軟,十分堅強又不失單純,希望我和大家十年後還能在這裏學習,不管我們到時候外殼變成什麼樣,是炫麗是保守,是侃侃而談是沈默寡言,是功成名就是普普通通,生命的核心都是那樣,永遠單純永遠快樂。
-
阿玄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0 17: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