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迎接2017年的11条建议,第1条是:像比尔那样生活
《纽约时报》在去年底总结了一份半严肃的年度自我提升的建议,总共11条。第一条,也被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像比尔那样生活。 这里的比尔,是指去年夏天去世的美国街拍摄影师比尔·坎宁汉。他的生活究竟有何魔力?看了Lens之前推送的这篇文章,就能明了。

他用50年拍摄了5万个女人; 他操持《纽约时报》时尚专栏数十年,把纽约街头的穿着方式介绍到世界,大牌的明星和模特都以进入他的镜头为荣; 而他常年穿着蓝色法式工装服、卡其布裤子,一双黑色球鞋,骑着自行车穿梭街头,从一个执着、有趣的小伙子,一直到变成朴素又带点顽皮的老头。

他可能是除知名纽约地标外,纽约市里最容易被人识别出的名人。《纽约客》杂志评价他是纽约市的“非官方编年史”, 还有人说他是纽约市“活着的地标”。 他叫比尔·坎宁汉(Bill Cunningham),去年6月25日那天去世,享年87岁。

美国版 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特曾经说:“我们都是为比尔而着盛装。” 但比尔的一生,却更像一个"战地记者",脖子上套着一台35毫米胶片相机,对街头出现的任何一个时尚亮点严阵以待…… 纽约多雨的季节里,他有时就披上一件和黑色垃圾袋相同质地的塑胶制雨衣。破了洞,他就用黑胶带补好,再次上路。


比尔·坎宁汉出生于1929年的波士顿,他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家庭的儿子。 上中学时,他喜欢用自己的零花钱用一些零碎布料制作帽子。 他曾为自己的母亲亲手缝制了一顶帽子。“她从来都没有戴过”,比尔一次这样说道,“从小我家人就以为我是个疯子。”

年轻时,他通过打工挣钱并获得了来自哈佛的奖学金,但是进了哈佛没有两个月,他就退学了。“他们觉得我可能是个文盲,是个无可救药的人。”而他,也觉得学校里并不符合他对新鲜感的追求。

无事可做,他搬到纽约的亲戚家里。他们开着一家广告公司,并想让比尔让参与这门家族生意,但比尔却一门心思对时尚感兴趣。 叔叔给了他一个选择:要么放弃做帽子,要么滚出叔叔提供给他的公寓。比尔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时装是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中生存下去的盔甲。我觉得你离不开它,就像你离不开文明一样。”比尔说。 在比尔看来,街头是最好的时尚表演。那是人们生活灵感最自然的转化。







他还像收集贝壳一般,收集一些不寻常职业人们的穿着。

这是尼泊尔驻美国的一位外交官,名字叫Shail Upadhya。他是比尔镜头下的常客,他经常穿带有波点的外套,其中有一件甚至是用旧沙发套做的。每次他都要将比尔拍摄的自己的照片塑封后保存。“我要留给我的孙子们看”。 还有那些街头路人平凡生活的精彩瞬间:


第五大道是比尔在纽约最常出没的地方,天气好的日子,他可以这里徜徉好几个小时。“无论是中东人、欧洲人、还是日本人,在第五大道,你能看到整个世界!” “如果我觉得深度不够,就会一直等下去”。


街拍有时候也会遇到别人的反感。

几个穿着时髦的女学生走过,比尔举起了相机。“不要拍我们,再拍就用相机砸烂你的头!”对方不客气地大喊道。比尔就笑笑走开。

比尔也会出现在各种秀场里,主办方经常将他安排在第一排。因为在时尚摄影圈里,“他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

“我每六个月到巴黎来看秀,就像上学一样,为了给我的眼睛上上课。”他说。

但在秀场和Party采访时,他也坚持自费,用路边的廉价三明治来充饥。一杯咖啡,在比尔的眼里都是非常奢侈的。他患有心脏病,工作时顾不上吃药,只能在吃饭时用一杯咖啡将药片吃下。“每天我都要吃药,让我的心脏持续工作”。

比尔给很多家媒体工作,但他不受他们的雇佣。他说:“钱是最没用的东西,自由自在才是最重要的。”他始终没有“发财”,也不想被物质羁绊。

他常年住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里面全部是收藏有自己拍摄底片的文件柜,在房间的角落里摆了一张床板。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巴黎清洁工的蓝色制服,他说,是因为有很多口袋,“很方便,颜色也好看。”

比尔坚持每周日都去教堂。 “无论你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你都得坚信一些东西。也许我去教堂就是为了去看看女人们的帽子罢了……” “我只是想做一份坦诚的工作,而这在纽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堂吉可德面对风车一样。” 比尔说。

他的大部分图片从未公布。 “我只是记录我觉得重要的事情。举例来说,我记录了第一次同性恋游行,这是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拍戴安娜·弗里兰的每一次展览,但只拍她手里拿的东西…”

比尔解释说:“我做这一切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每天站在街上等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人太傻了。然而比尔为了能等到期待中的尤物,他愿意花上几天,几周,几年。”

他喜欢惊喜,从来不会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上街。他说:“每当我走出去,看到街上的人,感觉就会很好…” 在迎接2017年的11条建议中,《纽约时报》提到的其他建议还有: 你穿的衣服就是你;向未婚夫或未婚妻提点大问题,包括“你愿意给孩子换尿布吗”;建立男人之间的亲密友情;扔东西;集中注意力;熨衣服;常常从背后拥抱对方…… 但对于在浮华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或许学习比尔的态度才最为有效——“闭上嘴,拿起相机上街工作吧!”

本期视觉和Lens的其他读物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 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这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和原创视频 > 关注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做成一张音乐专辑 (23人喜欢)
- 她是那种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的人 | 邓丽君逝世30周年 (24人喜欢)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