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亲子活动】制作戏服、榄雕、教唱粤剧……1月7日,华师附外邀您体验最正宗广府文化,与传承人面对面
近年来,不少学校掀起了中国文化传统学习热。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自己身边的传统。
生活在大广州的孩子们可是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啊!
因为广州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还是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的发祥地。
什么是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回归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自然”的童年。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人们直接交流的减少,而在传统文化中学习传统手艺反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一起玩耍与交流的机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正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自然地成长,并且亲身体验广府文化的魅力,领略广府文化传承人的风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华外”)将于1月7日(周六)上午9:00-12:00在校园里举办「探粤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府文化进校园”开放日活动。
广府文化传承人将当面教授技艺,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
凡是对这所学校或者对广府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都欢迎您的到来!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广府文化进校园”开放日活动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
2017年1月7日 9:00-12:00(8:30签到)
【活动地点】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黄埔区科学城科学大道2号
【参加人群】
校内外学生及家长
【活动费用】
免费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按钮进入报名页面进行报名哦~
广府文化体验项目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带,从事戏服的制作。
广州戏服种类繁多,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剧中的人物身份。相较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戏服,广州戏服具有制作精细、色彩富丽、构图饱满等特点,以独特的艺术品质和价值获得人们的喜爱。现状元坊一带最具历史的戏服制作工艺坊只剩下状元坊戏服厂。
【传承人介绍】
董惠兰,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戏服文化会馆创办人。生于60年代,成长于刺绣、戏服、缝制、舞台演出饰物等各式作坊汇聚的人民南路状元坊。80年代进入状元坊戏服社当学徒,在谭权、谭暖、朱开、欧培、杨丽琼、麦登、黄庆秋、霍华、梁翠、许苏、庞成、莫佳等老艺人的教导下,掌握戏服制作整个流程(设计、画图、放样、开料到绣花、过浆、剪裁、车缝制作)。90年代中,董惠兰承包状元坊戏服厂,继续在戏服厂传承和发扬具岭南特色的粤剧服装艺术,一直坚守广州戏服三十多年。
你可以体验啥
活动当天,老师们将带领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各行当的表演特色和戏服特色,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各粤剧行当的Q版卡通人物设计服饰头饰和填涂颜色来加深了解。
同时也可以体验在广州戏服制作过程中,设计和配色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广州戏服制作的兴趣。
榄雕
广州榄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取材于广州增城等地出产的乌榄。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明朝著作《核舟记》中所描写的就是由明朝的榄雕艺人王叔远所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至今该课文仍然是中学必读的一课。
由于榄雕工艺的难度和繁复性,好的精品不多,大师传世作品更稀少。近年来,国内、外客商早被这种雕刻工艺折服,到处找寻榄雕艺术品收藏,现在榄雕行业技艺已濒临失传,广东地区只有曾昭鸿、曾宪鹏父子及其徒弟还在坚持创作。
【传承人介绍】
曾昭鸿, 1955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广州文化100双巧手之一、工艺美术师、副教授级雕刻高级技师、广州市岗位技术能手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广州榄雕镶嵌技艺创始人。
曾宪鹏,1983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青年民间艺术传承创新奖”荣誉称号获得者、高级雕刻技师、工艺美术师。
你可以体验啥
一对一、手把手现场教小朋友体验雕刻榄核。
端砚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文房四宝的精品,从唐朝开始就成为贡砚,闻名中外。
端砚除了可以研墨之外,它还是集文学、历史、书法、金石、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承人介绍】
莫裕雄,1974年3月出生,广东高要人。1991年7月开始从事端砚设计和雕刻,师承多位民间工艺大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着力创新,并得到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指导,深得大师真传。
“羲之戏鹅砚”在2008年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鸟鸣奥韵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先后发表了《多看多想多练,求实求新求异浅谈端砚技艺与实践》、《工意相融,做出端砚神韵试论砚雕工艺师的文化素养与端砚创作》等多篇论文,深受行家和业界赞赏。
你可以体验啥
学生通过体验用端砚磨墨感受传统书法家在创作书法时通过研墨静心的过程。
宫灯
宫灯,是古时帝皇之家专用的灯具,以其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宫灯的种类繁多,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款式和风格各有千秋。“广式红木宫灯”的发展在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传承人介绍】
罗敏欣,1971年生于广州木雕世家,其父亲罗昭亮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承传人。罗敏欣是家族式传承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的第三代,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承传人。作品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大奖,作品风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相结合,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龙凤落地灯》、《春节灯》、《百鸟朝凤落地灯》、挂灯《清风玉立》、台灯《西关情》等等。
你可以体验啥
了解宫灯基本结构,尝试灯架装拆;现场可以参加宫灯画制作,孩子们画好的玻璃画可以带走。
广绣
广绣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刺绣,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而“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统称。
广绣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同时在珠三角一带的男绣工已超过三千人。
【传承人介绍】
梁秀玲,1974年出生于番禺新造镇北亭村广绣世家,2010—2011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专业高级进修班,现为广绣高级技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广州杰出乞巧传承人。同时受聘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大学城多所高校及高、中级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小学、各区残联的广绣培训特聘教师、客座教授。
你可以体验啥
“清柳荷色”团扇我来绣: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具有“平、密、和、垫”四大广绣特色。体验最基础的广绣过程,让广绣走近大家的生活中。
同时可以家长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促进亲子感情。
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导师介绍】
张俊英,广东粤剧院一团主要演员,表演活泼生动,细腻动人,多次到港澳台地区、美加东南亚等国家巡演,深受国内外粤剧观众好评。
经常参与广东电视台、珠江台、广州电视台演出及主持节目,与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拍档主持TVS2《英俊黄笑话传奇》,拍摄TVS2《72家房客》、珠江台《陈梦吉与荒唐镜》、《孙秀才传奇》等。
你可以体验啥
观赏《花田错会》粤剧表演,学生参与互动,体验粤剧表演走台步及简单的粤剧腔调练习,现场教唱粤剧。
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传承人介绍】
赵艺明,广东顺德人,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广彩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之子,广州市海珠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院长、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现担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广彩课程任课老师。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彩专家顾问、岭南画派纪念馆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民间工艺美术教学顾问,荔湾区少年宫广彩班辅导老师。四十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展中获金、银、铜奖。多件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及政府文化机构收藏。
冯瑞华,广东鹤山人,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赵艺明夫人,广州市海珠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专业。现担任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广彩课程任课老师,荔湾区少年宫广彩班辅导老师。
你可以体验啥?
现场大家可以一起体验陶瓷彩绘。
石湾陶艺
石湾是佛山的一个镇,石湾陶业产生于唐、宋时期,大发展是在明、清。据《石湾陶业考》载,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陶窑l07座,容纳工人6万余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广东通志》也有“石湾缸瓦甲天下”之谚,足见当时石湾陶器是畅销海内外的。
【传承人介绍】
曹锋明,1976年生于广东梅州梅县,1997年-2004年智文美术陶瓷厂从事陶瓷雕塑创作设计,2005年至今成立锋明美术陶瓷创作院,1997年至今从事创作研究石湾陶艺达19年。现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讲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陶瓷艺术分会常务副会长。
2012年起创作生活孝文化题材作品,2013年中央文明办举办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中,宣扬孝文化的陶塑——《融四岁能让梨》、《好孩子没白疼》、《孝顺好孩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和《年头好,孩子乐》5件作品入选,并被中国网络电视台制作成公益广告作品在中国文明网刊登。
你可以体验啥
现场大家可以手工拉胚及泥条盘筑器皿,学习贴塑。
【还有彩蛋】
除了体验以上丰富多彩的广府文化外,“科学实验站”体验活动结合学科知识,融入广府文化的元素,进行相关科学实验的设计,让参与者进行科学体验,讲解科学原理。
想对学校进一步了解的学生及家长,可以观看华外“师生才艺展”,并聆听“小学中学专场讲座”。
「探粤者」开放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安排表
(2017年1月7日,活动当天)
生活在大广州的孩子们可是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啊!
因为广州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还是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的发祥地。
什么是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回归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自然”的童年。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人们直接交流的减少,而在传统文化中学习传统手艺反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一起玩耍与交流的机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正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自然地成长,并且亲身体验广府文化的魅力,领略广府文化传承人的风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华外”)将于1月7日(周六)上午9:00-12:00在校园里举办「探粤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府文化进校园”开放日活动。
广府文化传承人将当面教授技艺,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
凡是对这所学校或者对广府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都欢迎您的到来!
![]() |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广府文化进校园”开放日活动
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
2017年1月7日 9:00-12:00(8:30签到)
【活动地点】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黄埔区科学城科学大道2号
【参加人群】
校内外学生及家长
【活动费用】
免费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按钮进入报名页面进行报名哦~
![]() |
广府文化体验项目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带,从事戏服的制作。
广州戏服种类繁多,从其造型、图案、纹样和颜色上,就可以区分剧中的人物身份。相较于其他地方剧种的戏服,广州戏服具有制作精细、色彩富丽、构图饱满等特点,以独特的艺术品质和价值获得人们的喜爱。现状元坊一带最具历史的戏服制作工艺坊只剩下状元坊戏服厂。
【传承人介绍】
董惠兰,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戏服文化会馆创办人。生于60年代,成长于刺绣、戏服、缝制、舞台演出饰物等各式作坊汇聚的人民南路状元坊。80年代进入状元坊戏服社当学徒,在谭权、谭暖、朱开、欧培、杨丽琼、麦登、黄庆秋、霍华、梁翠、许苏、庞成、莫佳等老艺人的教导下,掌握戏服制作整个流程(设计、画图、放样、开料到绣花、过浆、剪裁、车缝制作)。90年代中,董惠兰承包状元坊戏服厂,继续在戏服厂传承和发扬具岭南特色的粤剧服装艺术,一直坚守广州戏服三十多年。
你可以体验啥
活动当天,老师们将带领孩子们认识和了解各行当的表演特色和戏服特色,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为各粤剧行当的Q版卡通人物设计服饰头饰和填涂颜色来加深了解。
同时也可以体验在广州戏服制作过程中,设计和配色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广州戏服制作的兴趣。
榄雕
广州榄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取材于广州增城等地出产的乌榄。早在明代就已盛行,明朝著作《核舟记》中所描写的就是由明朝的榄雕艺人王叔远所创作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至今该课文仍然是中学必读的一课。
由于榄雕工艺的难度和繁复性,好的精品不多,大师传世作品更稀少。近年来,国内、外客商早被这种雕刻工艺折服,到处找寻榄雕艺术品收藏,现在榄雕行业技艺已濒临失传,广东地区只有曾昭鸿、曾宪鹏父子及其徒弟还在坚持创作。
【传承人介绍】
曾昭鸿, 1955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广州文化100双巧手之一、工艺美术师、副教授级雕刻高级技师、广州市岗位技术能手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广州榄雕镶嵌技艺创始人。
曾宪鹏,1983年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青年民间艺术传承创新奖”荣誉称号获得者、高级雕刻技师、工艺美术师。
你可以体验啥
一对一、手把手现场教小朋友体验雕刻榄核。
端砚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文房四宝的精品,从唐朝开始就成为贡砚,闻名中外。
端砚除了可以研墨之外,它还是集文学、历史、书法、金石、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承人介绍】
莫裕雄,1974年3月出生,广东高要人。1991年7月开始从事端砚设计和雕刻,师承多位民间工艺大师,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着力创新,并得到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指导,深得大师真传。
“羲之戏鹅砚”在2008年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鸟鸣奥韵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先后发表了《多看多想多练,求实求新求异浅谈端砚技艺与实践》、《工意相融,做出端砚神韵试论砚雕工艺师的文化素养与端砚创作》等多篇论文,深受行家和业界赞赏。
你可以体验啥
学生通过体验用端砚磨墨感受传统书法家在创作书法时通过研墨静心的过程。
宫灯
宫灯,是古时帝皇之家专用的灯具,以其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宫灯的种类繁多,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款式和风格各有千秋。“广式红木宫灯”的发展在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传承人介绍】
罗敏欣,1971年生于广州木雕世家,其父亲罗昭亮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承传人。罗敏欣是家族式传承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的第三代,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代表承传人。作品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大奖,作品风格具现代感与古典美相结合,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龙凤落地灯》、《春节灯》、《百鸟朝凤落地灯》、挂灯《清风玉立》、台灯《西关情》等等。
你可以体验啥
了解宫灯基本结构,尝试灯架装拆;现场可以参加宫灯画制作,孩子们画好的玻璃画可以带走。
广绣
广绣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刺绣,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而“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统称。
广绣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同时在珠三角一带的男绣工已超过三千人。
【传承人介绍】
梁秀玲,1974年出生于番禺新造镇北亭村广绣世家,2010—2011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专业高级进修班,现为广绣高级技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广州杰出乞巧传承人。同时受聘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大学城多所高校及高、中级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小学、各区残联的广绣培训特聘教师、客座教授。
你可以体验啥
“清柳荷色”团扇我来绣: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具有“平、密、和、垫”四大广绣特色。体验最基础的广绣过程,让广绣走近大家的生活中。
同时可以家长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促进亲子感情。
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导师介绍】
张俊英,广东粤剧院一团主要演员,表演活泼生动,细腻动人,多次到港澳台地区、美加东南亚等国家巡演,深受国内外粤剧观众好评。
经常参与广东电视台、珠江台、广州电视台演出及主持节目,与粤语相声大师黄俊英拍档主持TVS2《英俊黄笑话传奇》,拍摄TVS2《72家房客》、珠江台《陈梦吉与荒唐镜》、《孙秀才传奇》等。
你可以体验啥
观赏《花田错会》粤剧表演,学生参与互动,体验粤剧表演走台步及简单的粤剧腔调练习,现场教唱粤剧。
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传承人介绍】
赵艺明,广东顺德人,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广彩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之子,广州市海珠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院长、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现担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广彩课程任课老师。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彩专家顾问、岭南画派纪念馆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民间工艺美术教学顾问,荔湾区少年宫广彩班辅导老师。四十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展中获金、银、铜奖。多件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及政府文化机构收藏。
冯瑞华,广东鹤山人,广彩世家“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赵艺明夫人,广州市海珠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专业。现担任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师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岭南画派纪念中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广彩课程任课老师,荔湾区少年宫广彩班辅导老师。
你可以体验啥?
现场大家可以一起体验陶瓷彩绘。
石湾陶艺
石湾是佛山的一个镇,石湾陶业产生于唐、宋时期,大发展是在明、清。据《石湾陶业考》载,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陶窑l07座,容纳工人6万余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广东通志》也有“石湾缸瓦甲天下”之谚,足见当时石湾陶器是畅销海内外的。
【传承人介绍】
曹锋明,1976年生于广东梅州梅县,1997年-2004年智文美术陶瓷厂从事陶瓷雕塑创作设计,2005年至今成立锋明美术陶瓷创作院,1997年至今从事创作研究石湾陶艺达19年。现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技术能手,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讲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陶瓷艺术分会常务副会长。
2012年起创作生活孝文化题材作品,2013年中央文明办举办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中,宣扬孝文化的陶塑——《融四岁能让梨》、《好孩子没白疼》、《孝顺好孩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和《年头好,孩子乐》5件作品入选,并被中国网络电视台制作成公益广告作品在中国文明网刊登。
你可以体验啥
现场大家可以手工拉胚及泥条盘筑器皿,学习贴塑。
【还有彩蛋】
除了体验以上丰富多彩的广府文化外,“科学实验站”体验活动结合学科知识,融入广府文化的元素,进行相关科学实验的设计,让参与者进行科学体验,讲解科学原理。
想对学校进一步了解的学生及家长,可以观看华外“师生才艺展”,并聆听“小学中学专场讲座”。
「探粤者」开放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安排表
(2017年1月7日,活动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