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参加影展经历:在路上
前天从厦门回来后身体有一些小不适,但还是跟自己说不能再懒了,该写的文章还是得写。以前从来没有过在豆瓣上写东西的习惯,包括发在公号上的文章,也几乎不往豆瓣上搬。从今年开始,会试着写一点东西吧,不为什么,就算是多一个可以和大家交流的平台好了。
前几天看到一堆友邻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年度观影总结、年度十佳等等,觉得大家的效率真的是很高。但由于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再加上今年的新片看的也不算多,所以可能列榜单这种事还是要留到奥斯卡颁奖结束才能出来。既然这样,那先写一篇今年所参加过的影展总结吧,也算是给自己这一年经常“在路上”的经历一份交代。前面几个展的总结其实罗里吧嗦的废话也都写了不少了,所以能带过的就一笔带过了。
2016年看的电影并不算特别多,但是也不少了。扣除掉标记过的短片、少量剧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由院线片、自己下载的影片以及参加各种影展活动所看的片子了。而跑影展则意味着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即便如此,还是有些乐此不疲地四处跑。而这些影展所花费的真金白银在一份兴趣和热爱面前,似乎又根本算不了什么。今年确实参加了几个大大小小的影展活动,见到一些以前的老同学时,他们也都觉得我的生活很丰富,用他们的话说是:可以四处“浪”。可是对我而言,我倒真没有考虑太多,只是觉得想去看电影就去了,刚好条件也允许。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大家在做一件事之前总是想人为地赋予它什么重要的意义,而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挺没有意义的。
一、 2016.4.8-4.10 杭州平行影像周
当初去参加这个展的目的很简单,第一是因为离得还算近,第二是因为展映的一些片子都是此前恰有听说且也算感兴趣的,所以就去了。影片的排片很密集,短短的一个小周末里看了好几部电影,长片短片都有。这也算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影展,由于没有竞赛单元,所以我只是作为一个观众的身份去欣赏这些展映的片子。

还记得当时对于平行影像周的“平行”,给出的解释是“电影不止一种可能”,观众到这里是为了收获和在普通的商业院线里所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而所放的那些片子确实也都是院线当时还没有上映的,如今看来,提前看过倒是拥有了一定的前瞻性,观感也会和以后有很大不同。有的终于等到了它上映的那天,比如《塔洛》,却只是限量公映;比如《黑处有什么》,几经审核终于过审,但听说和我看的那版相比又被和谐了很多。《少年巴比伦》几经跳档也终于要和大家见面。至于《河》、《告别》等影片,除了小范围放映以外,可能也不太会全国公映了吧。
去了一趟杭州回来后让我对暑假即将到来的FIRST充满了兴趣,因为那次看的部分影片就是从FIRST走出来的,所以当时就暗暗决定暑假要奔赴西宁一探究竟。剩下的除了看了几场电影以外,在杭州认识了几个好朋友,这些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们也继续在别的其他展上再次见到。

二、 2016.7.19-7.30 西宁 FIRST青年电影节
在去FIRST之前其实也犹豫了一段时间,现在想想还是很庆幸自己当时选择去到西宁。关于FIRST,其实之前也提到过很多回了,关于影片内容方面的东西也不想多说了。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再去看看之前曾经参加过的这场影迷狂欢,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有种冥冥之中注定的奇妙之感。

如果真要问我去FIRST收获了什么,我觉得除了看到这么多电影,见到了许多电影圈内的各种导演、演员、影评人等等以外,它更像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平台,不一样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套频率。而这种体验对于自己的整个观影经验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一方面你知道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你静静地看着这些年轻人的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和他们一起高兴一同惋惜;而同时你又是个参与者,因为你不仅见证这一切的发生,同时也在为整个大环境的改变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小小的力量。这个市场需要更多不一样的身影。
跟朋友每次聊到这个话题,他觉得能花大把时间和金钱去这么远的地方看电影,想必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吧。而我却觉得,如果有了想法的话,与其纠结为什么要去做,不如多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很多问题和意义都是去做了以后才会出现的。所以说,如果下一届还会去的话,肯定会更有经验吧,时间安排上也会再好好规划一下,对于一些影展的流程也就更加轻车熟路了,至少我是不会再选择坐30个小时的硬座了(先立一个flag…)。

三、2016.12.16-12.18 上海日本电影周
很早前就决定要去上海参加日本电影周了,觉得如果能在大银幕上连着多看看日影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相比较其他的影展,这个影展活动弱化了影迷交流的层面,而回归到观众这一身份上面来。如果说其他的影展还会有一些观众和导演、主创、影评人互动交流的环节的话,那这个展基本上就是观众自己在自嗨,一场看完出来休息个10分钟等下一场,就是这样一种节奏。而我由于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所以也不会跟人交流太多关于电影的内容,看完电影直接回宾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倒是安安静静地看完了几天的电影,还挺惬意的其实。
对于今年展映的这些日本电影,有比较喜欢的,当然也有看完表示WTF的。但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其中最大的触动可能还是来自于整个观影环境吧。不得不说,上海的日影影迷群体的数量还是相当庞大的,这其中虽然有很多明星的粉丝前来捧场,但整个观影过程还是比较舒服的。影厅分为上下两层,占地面积很大,观众基本都是安安静静地观看,看完以后也会鼓掌。即便有说话的人,也会尽量控制不影响到其他人。我还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一个人跑来看电影,觉得还蛮神奇的,感觉和影厅外面人民广场上替儿女们着急终身大事的老人们不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

这次的几部影片里,最喜欢的还是西川美和的《永远的托词》,整部电影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气质,充满了是枝裕和的那种对生活和情感哲学式的思考。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却并没有从女性视角去入手,反而讲述了一个妻子“缺席”的故事,把这个看似有些狗血的情节处理的沉稳且深刻,很多细小的情节点处蕴含着极大的情感温度,让人感动,几位演技派的表演也都十分出色。
除此之外,山下敦弘的《咱叔》也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还是导演一贯的丧逼废柴人生,但松田龙平的出演让这个角色非常讨喜,和小演员之间的互动也是十分可爱。虽然真木阳子的人设有点崩,不过也许是整个过程大家笑的都很欢乐,所以观影氛围出奇的好。
另一部《跨越栅栏》,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两颗孤独的心互相吸引的故事,优酱的情绪爆发点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好在还有小田切让的颜值在撑。
老导演东阳一的《谁的木琴》也是一部蛮有看点的作品,聚焦当下社会的家庭和情感关系中,当每个成员的职责逐渐失衡,人际沟通失效后所带来的一种虚无感和焦虑感。镜头冷静,对人的内心欲望的刻画却掀起层层波澜。
还有两部作品都不太喜欢了,大友启史导演也算是漫改作品专业户了,只可惜《秘密》拍的实在是不太尽如人意,悬疑血腥犯罪科幻各种元素都用上了,还是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嘛,大概只记得迷妹们在看到偶像时的尖叫声。还有一部三岛有纪子的《少女》,看的也是让人内心OS什么鬼,可能中二病的世界还是离我太远了。最后那部《殿下,给点利息》因为出了资源就看掉了,省了一张票钱,中村义洋拍这种时代剧还是太小心了,有一堆亮眼的卡司却拍出了一部流水账,有些可惜。
虽然影片的质量参差不齐,但还是非常珍惜这样的体验,希望来年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日影吧。

四、2016.12.29-2017.1.1 厦门集美双栖青年映画季
(因为和策展人是很好的朋友,再加上审片等工作关系,以下部分可能就写得比较私人了……)
本来以为上海的日本电影周是我今年参加的最后一个影展活动了,没想到年末的时候还是来到了厦门。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叫它为“双栖青年影展”,虽然它改掉了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刚举办第一届的小影展,我的感情其实还蛮复杂的。从一开始的不确定要不要来,到后来出于经济角度的考量犹豫不决,到最后影展前的两三天才定好行程,我一直都觉得这次的影展对我来说可能并不是去看电影的,而是去见朋友的,或者说是支持朋友的。
跟抠门在杭州认识,还记得刚开始认识他没多久后和在他的聊天中,他提出了想要办个展的想法。对我而言,这一切都是陌生的,同时又充满了新鲜感。我以前对于策展这一块几乎是完全不懂,也是在他的介绍下,开始慢慢了解了一些,并认识了一众小伙伴,这一路走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和交流的时光还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好几个晚上,大家在西宁吃着火锅,撸着羊肉串,一边听抠门的计划,顺带着时不时听他蹦出几个超难笑的烂梗。


一个想法从开始萌芽到落地实施需要经过很多步骤,这其中的困难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和抠门一起去了西宁,再在南京相会,和几位前辈一起在酒吧畅聊,这一路上看着他不断吸收来自各位电影圈老师前辈们的经验和指导,而我作为一个见证他这一小部分经历的人,一方面替他开心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到了很多,而这些是光看电影所无法获知的。当你跳出观众或者影迷的身份来重新审视一些问题时,你会发现很多以前所无法注视到的角落。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当他第一次跟我说想邀请蔡明亮来作为影展的大师展映单元嘉宾时,我整个人是震惊的。当时我的第一想法是:“啊?!蔡明亮?能请得来吗?就凭你这样的年纪和能力?”并没有任何鄙夷的态度,只是觉得大导演似乎离我们太遥远,更多的是疑惑和惊讶。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他不仅成功请到了阿亮和小康,还完美地请到了几位非常优秀的电影人组成了第一届双栖的评委会成员。我很惭愧,为我曾经的浅薄和误解,原来也许我只是不相信我自己而已。

转眼几个月又过去了,时间越来越逼近了,解决了一个麻烦之后往往又会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他和策展团队的小伙伴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我没有多问,也无法完全知晓。在做完双栖影展的初审过后,我看着从那200多部长片短片中所选出来的入围名单,一方面觉得如释重负,另一方面又觉得惴惴不安。抠门因为信任我而交给了我这样一个任务,我真的有把它做好吗?即将面对大众的这一批片单,万一大家不喜欢怎么办?交上来的所有影片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极大心血,我会不会有因为失误而漏掉什么?太多的问题涌现上来,而太多的问题又都没有答案。
在影展开始的前几天,我甚至还在犹豫要不要去,也迟迟没有定下行程。去的话那些片子也都看过了,而我又不是一个蔡明亮的死忠粉,这一趟过去真的值得吗?不去的话又觉得很对不住他的信任,自己倒也挺想在年末的时候出门散散心。抠门越来越忙,很多事情他都想要亲力亲为,想要跟他敲定行程他也无法及时回我,而他太过于神经紧绷,经常会从一个问题飞速跳跃到另一个问题中,我也不知道可以帮他些什么。去之前接到他的最后一个电话是,他问我愿不愿意去做蔡明亮的地陪。我心想:“什么鬼!我?蔡明亮的地陪?!”心想着能跟大导演交流固然是很宝贵的经验,但我对于厦门本地又不熟,又怕找不到话的时候会尴尬,蔡明亮的电影我看过的也不多,万一再聊到什么版权方面的话题就不太好收场了。我觉得自己很奇怪,平时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但真要有什么事的时候又会瞎担心。抠门在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焦虑,也很疲惫,可以听出来很多细枝末节的琐事已经把他头都要弄大了。我关切地问:“你还好吧?有什么我能帮到你的?”他说:“不用不用,你来就好,来了我再跟你聊。”即便如此,他还是带有些不确定的语气再三跟我确认:“你会来对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

事实证明,做出这个选择是多么正确啊。我还记得跨年的那晚,小小的三影堂里,挤满了上百人,大家围坐在蔡导身旁,伴着他的歌声,微黄的灯光映在一张张虔诚的脸上,响起的钢琴声伴着大家的倒计时,身边虽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此刻却聚集在一起共同迎接着新年的到来,那是一种别样的温馨和归属感。零点过去,大家欢呼起来,我看到前面的小情侣深情地吻在一起,我看到拐角处的几个女生又哭又笑抱在一起,我还看到站在中间的蔡导脸上露出的微笑,小康站在他的旁边,他拉开窗帘,外面是一束腾空而起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
那晚,蔡导把策展团队的成员和志愿者们请到台上,向在场的观众介绍他们,我站在一旁,静静地旁观着此刻属于他们的喜悦和兴奋。那一刻,我有点感动,我觉得就为了这一个瞬间,我来的值了。我看到抠门低下了头,像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般,我走上前给了他和谋铣一个拥抱,说再多的话可能都是多余的吧,这其中的辛苦和遇到的挫折旁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而我作为一个没有帮到什么忙但又算见证了部分经过的人,觉得此刻只要在场就比其他什么都重要了吧。

蔡明亮导演在美术馆的展持续了三天,每天晚上前来观看的游客都很多,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为了专门来看蔡导听他唱歌,也有的可能是误入的美术馆游客,进来以后看着电影画面还挺有趣就站在那里静静看完。这回展映的三部短片,确实很适合在美术馆这样的空间里进行放映,不管投射在墙上,还是水面上,还是天台的墙壁上,影像画面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和观照。一楼走廊里和二楼楼梯间放着的是《西游》,小康身着一袭红色袈裟走在马赛的街头,地面上摇晃的零星烛光,墙上是蔡导亲笔誊抄的金刚经在阴影中若隐若现,从投影机前走过的行人影子被投射在墙上,与画面中的行人形成了完美的对应,这种“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又让我想起蔡导的短片《是梦》。如果在电脑上看这样的短片,也许确实很难沉下心来看一个人走路走50多分钟,就算快进5倍速也许都不会影响;然而当你在美术馆里被迫静下来去观看时,你没有选择,手上并没有快进的按钮,而此时你却又会发现很多此前所容易忽视的内容。
楼上的玻璃房里放着的是《秋日》,大段的小康和野上照代女士的对话,还有固定镜头的大特写。在一片漆黑的环境里,看着黑屏上只有对白的字幕,老太太可爱的学着小康翘起二郎腿,两人坐在铺满落叶的秋日庭院里,电影中的时间静止了,我们所在的现实生活里的时间似乎也静止了。而站在玻璃窗外的观众,和坐在房内的观众,又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观看关系。
另一部短片《无无眠》的放映处选择了一片水面和露天天台。在天台上,四周是高耸的摩天大厦,夜晚的霓虹灯下,在这小小的露天阳台,小康缓慢地行走着,与周围的现代化环境又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而当投射在水中时,影片中小康和安藤政信洗澡的情节又与周围水的环境融为一体,缓缓流动的水流声,在静谧的暗房里,一滴滴叩打着观众的脑袋。水中渲染开的两团红布(用蔡导自己的话说叫遮羞布),就像两朵盛开的花一样。
三部影片各有特色,但可能最大的共性就是“慢”了吧,蔡导解释说现在是他在慢慢适应李康生的节奏,而我认为我们也许也该去尊重和适应蔡导的节奏,就从不再误解他的艺术开始好了。

几天的双栖之行并不像参加过的别的影展,有那么集中式的密集看片,或是有很多Q&A互动环节,确实也和我想的一样,来了并没做什么事。无非是换个地方睡懒觉、起来以后去影院看看片子、和朋友们聊聊天,晚上去三影堂听蔡导唱歌、喝他煮的咖啡,在结束后和大家去撸串等等。再加上没有其他硬性要求的写稿或采访任务,所以几天下来过得特别闲适,因为对双栖和这帮人的特殊感情,让我在陌生的城市感到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与其说仍有遗憾,倒不如说是这群牛逼的年轻人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用现有的条件,在年末给大家带来了最好的结果。到这里,我觉得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去期待和迎接明年的双栖了。

写着写着好像又从一篇总结,慢慢变成了很矫情也很私人的观影日记了。可能我也无法完全跳出来去评价什么,但我还是很感激自己曾经的参与,不管是双栖还是其他别的影展。我很高兴自己在2016年里,慢慢地从“坐在电脑前”变成了“在路上”的状态。很多朋友都开玩笑说我可以借看电影的名义到处“浪”,他们对于我学的专业总是充满了太多的疑惑,觉得每天只要看看电影就够了。我总是笑笑,也不再过分解释什么,只好说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坚持。只要我自己明白,做一件事的理由其实没有那么难,这就够了。
当然过去的一年也有很多遗憾,又一次错过了海上影展,看到欧盟影展的票价也被吓得望而却步,BIFF的时候苦于囊中羞涩,等到了SIFF的时候又参加了阅卷工作……生活可能总是充满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遗憾吧,就像看电影的过程,即使积累了再多的经验,也可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意外思考。电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早已完全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在路上吧,继续开拓视野不断学习,即使停下行走的脚步,也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不必刻意追求意义,久而久之,意义自然会来追寻你。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吧!2017多挣大钱,多看好电影。
【最最后再说一句,这句是临时加的,新版的豆瓣日记编辑页面还蛮好用的。(请阿北看到后把广告费打给我,靴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