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放假,一个人去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陈末在广播里说:“如果你能听到我的声音,麻烦开一下双闪,哪怕只有一个人,一辆车,我想让幺鸡知道,我在找她。”这个请求透过电波,传到重庆每一个角落。
当汽车陆续打开双闪,当拥堵的车灯开始有节奏的跳动,当陈末放下耳机走上天台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哭了,哭得相当满足。广播DJ能有这么一晚,换做是我,一座城市记得我的声音,一辈子够我嘚瑟了。
以前和朋友聊,为什么这么喜欢广播。我也不是一下子喜欢上的,以前觉得广播神奇,单一的形式演变成千上万的故事,多有意思啊。大学在社团,小单元录到彻夜不睡,又接触后期制作,又是彻夜不睡,不觉得累。后来进入这个行业,每天和不认识的你聊天听歌,直播间是我一个人,教室是你一个人,夜晚是我一个人,红绿灯是你一个人,陌生的陪伴反倒让彼此更平静单纯,渐渐也就习惯了这种感觉,然后是喜欢,不停地喜欢。
常常会有:他怎么知道我想听这首歌,他怎么听出来我剪了头发,这条留言说的就是我最近的状态诶。惊喜就在不经意间。
我喜欢做广播,也喜欢听广播。听DJ说着自己昨晚下了夜班怎么去吃的夜宵,怎么买了一个汉堡给门口的流浪汉,怎么走着走着回头看见脏兮兮的脸在冲他笑,听得心里热腾腾的。实习的时候做导播跟老师,听他在节目里讲曾经有个男孩为了给女孩抄歌词,没日没夜的练字。说完他摘掉耳机笑眯眯告诉我,那个男孩就是他。我们做校园活动,第一次进高中。老师在台上唱歌的时候,学生拿着手机开着闪光灯,一下一下的挥着。活动结束我们赶着回直播间,老师问我要不要一起上,领导那边我来搞定。两个小时的节目,20岁的男孩和40岁的男人聊了很多心里话,留言多到刷不过来,仓促结尾没几秒就响了整点报时,我俩长舒口气在直播间哈哈大笑。
下了节目我特想跟老师说,谢谢您,让我知道做广播原来这么痛快。
后来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自己承担一档节目,“旧时光”最后一期,我选了李宗盛94年的那张《不舍》,走的时候还收到听众送来的信,很暖。
“谢谢你,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们的相遇也许充满戏剧,赶飞机的出租上,回家的大巴上,宿舍的半导体和一座城的记忆,你不认识我,但你认识我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但会想象你的样子。”
辗转几座城市,我特别愿意听前辈们聊广播的故事,然后就在想啊,自己有一天会不会也经历这些呢。去年在南京比赛,听李强总监聊胡德夫聊三毛,然后随手拿出来Maroon 5的新砖给我听。钟爱广播,钟爱音乐这件事,原来这么简单。
休假前读了丽姐的一篇文章,我之前的领导。带我的时候她让我收到了第一封广播节目听评,满满两张A4纸,看得我五味杂陈。回家我贴在墙上,还在下面加了句自己鼓励自己的话。搬家的时候听评跟着行李一块带回老家。
她给自己的广播生涯写了一封情书,里面大部分是我没法想象但又很向往的回忆:一念成瘾,一地青春。
“从1994至2016,今天的我盯着通讯表,越发陌生起来。看着年轻的孩子从身边笑着闹着跑过,繁花过境,一地青春,我又何尝不知,时光不会放过任何人。山高路远,我们只伴一程,愿得岁月再回首,仍以深情共朝夕。
与一个电台一起奋斗 的过程很珍贵,广播从来都是暖心的东西,久而久之,心存一份温而不沸的情怀。
如果你看过那部经典的《海带电台》,一定欣赏过电波传递出来振聋发聩的梦想的声音,感受过大银幕里最美好的一次沉船,也会哼唱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为之疯狂的旋律。而我所想坚持的,一如沉船前加文说的话,我希望我能一直在这,陪伴着你们。”
相信每位DJ心里都有一段关于广播的电影情节,导演就是自己。我还只是个小白,这条路我也还没放弃。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挑两张唱片,讲几件心事,哪怕只打一个照面,在广播里找找自己,也找找你。
当汽车陆续打开双闪,当拥堵的车灯开始有节奏的跳动,当陈末放下耳机走上天台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哭了,哭得相当满足。广播DJ能有这么一晚,换做是我,一座城市记得我的声音,一辈子够我嘚瑟了。
以前和朋友聊,为什么这么喜欢广播。我也不是一下子喜欢上的,以前觉得广播神奇,单一的形式演变成千上万的故事,多有意思啊。大学在社团,小单元录到彻夜不睡,又接触后期制作,又是彻夜不睡,不觉得累。后来进入这个行业,每天和不认识的你聊天听歌,直播间是我一个人,教室是你一个人,夜晚是我一个人,红绿灯是你一个人,陌生的陪伴反倒让彼此更平静单纯,渐渐也就习惯了这种感觉,然后是喜欢,不停地喜欢。
常常会有:他怎么知道我想听这首歌,他怎么听出来我剪了头发,这条留言说的就是我最近的状态诶。惊喜就在不经意间。
我喜欢做广播,也喜欢听广播。听DJ说着自己昨晚下了夜班怎么去吃的夜宵,怎么买了一个汉堡给门口的流浪汉,怎么走着走着回头看见脏兮兮的脸在冲他笑,听得心里热腾腾的。实习的时候做导播跟老师,听他在节目里讲曾经有个男孩为了给女孩抄歌词,没日没夜的练字。说完他摘掉耳机笑眯眯告诉我,那个男孩就是他。我们做校园活动,第一次进高中。老师在台上唱歌的时候,学生拿着手机开着闪光灯,一下一下的挥着。活动结束我们赶着回直播间,老师问我要不要一起上,领导那边我来搞定。两个小时的节目,20岁的男孩和40岁的男人聊了很多心里话,留言多到刷不过来,仓促结尾没几秒就响了整点报时,我俩长舒口气在直播间哈哈大笑。
下了节目我特想跟老师说,谢谢您,让我知道做广播原来这么痛快。
后来离开那里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自己承担一档节目,“旧时光”最后一期,我选了李宗盛94年的那张《不舍》,走的时候还收到听众送来的信,很暖。
“谢谢你,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们的相遇也许充满戏剧,赶飞机的出租上,回家的大巴上,宿舍的半导体和一座城的记忆,你不认识我,但你认识我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但会想象你的样子。”
辗转几座城市,我特别愿意听前辈们聊广播的故事,然后就在想啊,自己有一天会不会也经历这些呢。去年在南京比赛,听李强总监聊胡德夫聊三毛,然后随手拿出来Maroon 5的新砖给我听。钟爱广播,钟爱音乐这件事,原来这么简单。
休假前读了丽姐的一篇文章,我之前的领导。带我的时候她让我收到了第一封广播节目听评,满满两张A4纸,看得我五味杂陈。回家我贴在墙上,还在下面加了句自己鼓励自己的话。搬家的时候听评跟着行李一块带回老家。
她给自己的广播生涯写了一封情书,里面大部分是我没法想象但又很向往的回忆:一念成瘾,一地青春。
“从1994至2016,今天的我盯着通讯表,越发陌生起来。看着年轻的孩子从身边笑着闹着跑过,繁花过境,一地青春,我又何尝不知,时光不会放过任何人。山高路远,我们只伴一程,愿得岁月再回首,仍以深情共朝夕。
与一个电台一起奋斗 的过程很珍贵,广播从来都是暖心的东西,久而久之,心存一份温而不沸的情怀。
如果你看过那部经典的《海带电台》,一定欣赏过电波传递出来振聋发聩的梦想的声音,感受过大银幕里最美好的一次沉船,也会哼唱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为之疯狂的旋律。而我所想坚持的,一如沉船前加文说的话,我希望我能一直在这,陪伴着你们。”
相信每位DJ心里都有一段关于广播的电影情节,导演就是自己。我还只是个小白,这条路我也还没放弃。让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挑两张唱片,讲几件心事,哪怕只打一个照面,在广播里找找自己,也找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