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记
全书重点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结合功能、结构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做科学论证。全书结构先分析结构美的基本规律,后分别说明上述规律在内部空间、外部体形以及群体组合处理中的运用。虽有重复,但系统性、逻辑性更强,这种手法我之前在一份项目的文本排版中有使用过。在论述顺序上由小及大,即由局部到单体、再由单体到群体,由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再由外部体形到外部空间,由内容到手段、再由手段到形式处理等逐步展开。 建筑,最基本功能是它的空间,也是最基本单位,功能特征影响内部空间,继而影响外部体形,功能对于空间形式具有规定性,针对同一功能又可以采用不同的空间形式,所以功能对于空间还具有灵活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供人居住的建筑也需要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对称的建筑形式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气氛、非对称形式较有助于获得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建筑都需要考虑人们对它提出的最起码的精神方面的感受,就是说:它们还是应当按照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空间和体形、整体和细部的关系而使之符合于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等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而形式美与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建筑中,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必须符合于形式美的规律,反之,凡是符合于形式美规律的建筑却不一定具有艺术性,后者要求灌注生气于外在形式以意蕴。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把建筑看成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结果观念地存在着”。建筑物需要反映一定的精神内涵,需要反映时代的、民族的、地区的特点,还要反映作者的个人风格,所以单就风格来讲建筑可以分解为三个侧面,即时代的、民族或地区的和作者个人的。 对于建筑功能与形式的要求又与工程技术、结构、材料等构成矛盾和互相推动作用。古代因需要获得大面积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而由无法达成这一功能的梁柱式结构发展出大跨度的拱形结构、穹窿结构,随着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又出现壳体、悬索和网架等新型空间薄壁结构体系,它们更轻,更具强度和韧性,可形成更为有效的大跨度或超大跨度结构形式。为了冲破砖石结构对于空间分隔的局限和约束,以钢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来适应自由灵活分隔空间的新要求。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历史上每出现一种新结构,都为空间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正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样,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将产生,主要表现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在相互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不断进步。新结构更符合于力学的规律性,它自身必然有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性,反映在外部形式上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具有合理的形状和比例关系,各构件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从历史的回顾中人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建筑形式,由封闭而发展到开敞,又由开敞回复到封闭;空间组合,由简单而发展到复杂,再由复杂回复到简单;格局,由整齐一律、严谨对称而发展到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再由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回复 到整齐一律、严禁对称;装饰的运用,由简洁而发展到繁琐,再由繁琐回复到简洁;风格,从粗犷而发展到纤细,再由纤细回复到粗犷…。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具有明显周期性特点的现象呢?是偶然的巧合抑或必然的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量和质的转化——两种对立的互相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互相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黑格尔在谈到各门艺术发展过程时指出:“每一门艺术都有它在艺术上达到完满发展的繁荣期,前此有一个准备期,后此有一个衰落期。因为艺术作品全部是精神产品,像自然界产品那样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而是要经过开始、进展、完成和终结,要经过抽苗、开花和枯谢”。辩证法认为否定是发展的环节,经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又回复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形式的上升。如由封闭到开敞,再由开敞到封闭,这后一种封闭却不同于前一种封闭,而是处于更高一级形式的封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冲破传统建筑的形式的禁锢而大量地吸取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经验,继而出现一种以中西合璧为特点的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如复古主义的大屋顶,这阶段的风格可以算作是一个过渡期。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建筑发展所走的道路,大体上就是属于这种新旧过渡的时期,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渐形成一种带有日本特点的新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日本人走过的道路是很可以作为我们借鉴的。我国既有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又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出带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的建筑新风格。 彭老的书读起来结构非常完整,逻辑非常清晰,在其由总到分到总的内容结构中,很多知识点得以强化,很多内容可以清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初步对建筑的历史、发展、结构、形式等有了了解,其中所讲从哲学、美学等角度来阐释建筑的基本知识,不只适用于建筑,同样是空间设计的风景园林也大可吸取的知识,有人说风景园林的空间不比建筑少,我同意这个观点,甚至觉得更多一些。我会好好珍惜这些观点,在今后的项目实践中加以运用!与彭老的这次思想上的交流很愉快!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