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通史》墙书系列
当孩子(年轻人)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他们明白自己将不会在余生从事同一份工作;二、他们拥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对学习的终生热爱。
明白、拥有了这些,年轻人不但能够很好地应对职业生涯里的急转突变,而且能够得享个人幸福。因为,对未来的预测,只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会错的——未来将会充满着意想不到的变化。
不幸的是,全世界的传统教育体系都不够完善,并不能令年轻人准备好去应对变化的世界。其问题在于:一、过于相信“能否在考试中成功”是唯一重要的评判标准;二、相信专业知识比通识更有价值。
——节选自克里斯托弗的《好奇心宣言》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够规避传统教育体系的弊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人才?让孩子在未来能够很好的应对职业生涯的急转突变,获得个人幸福呢?
有这么一个人,由于深感学校教育中因为学科壁垒而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宏观视野缺失,且长篇累牍的大量文字叙述不适合孩子接受,自2010年开始,就致力于创作文图结合、添加时间轴、以时间图谱形式呈现的“墙书”系列。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
他于1990年以两个一级荣誉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彼得学院历史专业,之后担任《泰晤士报》科学版记者,目前是英国What on Earth books出版公司及基金会CEO。
他创作并出版的“墙书”系列风靡欧美,其中 “墙书”《地球通史》畅销15个国家,销售50万余册。
我想,你可能特别想知道,这套号称打破科学之间壁垒,让孩子能够享有个人幸福的书,它的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它所倡导的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下面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专门给中国读者的视频,讲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经验:http://v.qq.com/x/page/w0336bchoeh.html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认为,未来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准备好面对未来变化的世界——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终生、强烈的热爱。这样的孩子拥有求知的内驱力,并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根植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显然有天生缺陷:重专业轻通识,被动灌输大于主动探索,生产出的是缺少学习热情的人。于是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从人的本能出发,审视和思考学习的本质。
首先,人生来就有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学会说话、使用工具,都是由好奇心驱动,主动探索得出经验的学习经历,这是一种贴近自然的学习方式。家长和学校的首要责任是“滋养”孩子自然的求知本能,而不是用划定的课程框住孩子,泯灭这种本能。
学习的愉悦感来源之一是主动性。当我们能主动选择,大脑会收到多巴胺,幸福感就会升高。传统学校很少让孩子自主选择要学什么,相反,学生们被直接要求在某个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学习一个指定的学科,大脑感受不到愉悦感带来的激励,学生自然缺少动力。
第二,真正的学习不是填充毫无联系的碎片化知识,而是通过整合信息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果或内在联系。在现代工业化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割裂的——知识被切割成语文、历史、生物、地理等的一块一块,再填进教学大纲和课程表里,不同科目的知识看起来毫无关系。
避免大脑信息碎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跨学科学习,把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历史事件的时候,地理、政治、艺术、生物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同时能得到印证,在这样的视野下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不狭隘局限,而好奇心能促使孩子探索问题,驱动关联的力量。
第三,记忆和想象力是图像化的。大脑最喜欢的存储形式是图片和声音,而非文字和数字。例如读书时,大脑会把文字转换成图像——想象书中的情境;人能十分敏锐地识别出声音和图像中有意义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口述(即图像和声音),我们能高效、系统化地获取知识的原料素材。
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图像化、网络化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实现跨学科学习,构成了“墙书”系列版式、体系和设计的支柱。那到底神马是墙书呢?
它有四大:
一大是尺寸大。 “墙书”系列的每一本,都可以展开为2.4米的巨型时间线图谱,可以挂在墙上、摊在地上。
二大是时间跨度大。“墙书”《地球通史》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一直讲到了2015年的当今世界。
三大是读者年龄跨度大。这是一本老少通吃的书,没错,你也可以看!!!6-120岁都可以看!!!那6岁以下的孩子们怎么办呢?学龄前是奠定孩子学习方式的关键时期,难道他们就与这套好书失之交臂了吗?不不不,墙书还特地考虑了3-5岁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的特点,为他们准备了适合他们的贴纸版(贴纸版2017年出版)。
四大是信息量大。5册墙书:《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包括了大历史、自然、人文、科技、运动竞技等方面的主线知识,又蕴含巨量细节,从每个关键事件又能探索延伸出无限可能。
用时间线搭建历史框架
如果我问你,中国明朝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什么啊?我想,嘿嘿,你应该答不上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是割裂和碎片化的,并没有把知识整合并联系起来。看看我们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了,我们学的历史就是分割和碎片化的,说中国历史就是说中国历史,说世界历史就是只说世界历史,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导下,我们脑海里并不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
那既然我们脑袋里有这么多“珍珠”那么我们就寻找“一根线”把它穿起来呗。我们用时间线的方式连接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让事件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产生关联。通过这样一种美好的方式讲知识整合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发生的事。这种挂毯式的大幅图书不同于传统带书脊的教科书,书中所有的章节都在两米多长的维度中被一次性展现了出来,让我们从空间、时间上看到整个世界历史的画面,满满的“一览众山小”。
《地球通史》(“墙书”系列),就是这样一本时间线图谱百科全书,它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线图谱来讲故事”,它用类似于思维导图的方式,讲述着从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直至2015年的现今,整个宏大历史全部画在时间线的框架内。使用大历史视角,将历史视觉化,任孩子由好奇心带领去探索世界。“墙书”长2.4米,全书有千余幅图画,想象一下,我们把它挂在房间的墙壁上,像是在电影院观看一部巨幕历史大片,里面有一千多个演员在不同的场景里横跨137亿年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啊!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观看历史大戏,“墙书”配备了一面限量版放大镜,让孩子能够看到宏观的大历史的同时,更加清晰地深入观察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小历史”。
而“墙书”独特的“讲历史”的方式,也体现在这个时间图谱的编排当中。换句话说,这1000多幅图并不是单一零散地不相关排列,而是相互呼应,并与文字紧密结合,共同组成了一个“历史大片”,映现出137亿年间地球上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件。
比如,在《地球通史》这本书中,不同颜色的色条表示不同的地理范围,如宇宙、地球、海洋、陆地、亚洲、欧洲、美洲等等,图画最下面是公元时间线,随时定位你的位置,从大爆炸直到2015年。
你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某个区域的历史,也可以选择一个时间点,看看此时的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如果现在我问你,中国明朝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什么事?我想你一定能够对答如流。不信?你看!!!
我们竖着来看,你会欣然发现,当中国明朝正在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民族的时候,亨利八世使英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廷,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印加皇帝住进马丘比丘夏宫,大津巴布韦在南非蓬勃发展,波兰学者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日心说。
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了然于心,有没有觉得自己顿时很牛X?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天才?别谦虚了,我想,你心里一定在暗自高兴!!!
这么大的一本书,你可以从中间,或者兴趣所在的任意之处开始,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读——不用担心走迷了路,可以随时看时间线来定位。对,就是这么任性!想从哪开始就从哪开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你甚至可以将两本墙书(例如《地球通史》和《科技通史》)对比着读,思考在同一区域的同一时代,历史和科技有何关联和相互作用?让知识产生奇妙地“化学反应”。 你还可以从选取一个人物、一个物品、一个事件,从一个点开始,扩展开来,发现联系,然后一直讲下去,如拼图一样渐渐拼起世界和历史的模样,编织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你会发现,现实世界比任何虚构故事都要有趣得多。
你还可以把它挂在墙上、在桌上或地上展开,几个人一起探索,定位各个事件,给出评价、彼此讨论、交谈、辩论……
这样的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和观察能力。让孩子能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由地“畅游”在137亿年间。
在看墙书的时候,或许你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有报纸,那么古人们会怎么说呢?媒体工作者会公正客观地播报新闻吗?嘿嘿,这些答案尽在“墙书时报”当中:
我们能够亲历现场,感受历史里程碑事件! 尽管新闻工作者秉持着中立的态度对相应的历史事件做出了详实的报道,但是民众对这个事件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是持反对意见还是支持意见呢?有没有掐架呢?有没有跟我们现在一样有类似于微博这样的发声渠道呢?微博肯定是没有的,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种四通八达的网络,不过他们都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来进行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在公元前1323年埃及学研究者霍德华·卡特终于开启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秘密墓室。那么对霍德华的这一突破性的进展呢,有的人认为,这是考古学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没有什么比这个事件更值得让人高兴的了。
还有的人认为,这种考古发掘,其本质就是盗墓嘛。霍德华的行为与那些从陵墓中偷走大量宝藏的盗墓者是没有太多区别的,就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
“墙书”通过这种方式,在新闻背后向孩子们展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让孩子能够更加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看待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为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有审辨式思维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加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墙书时报”末尾设置了50道趣味小测验,让孩子在游戏化的测验当中,再次提取印刻在脑海中的“墙书时报”和“时间图谱”中的历史片段,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大戏。
为了能够让你更好地把握时间图谱和墙书时报的内容,这本“十佳”教师和家长指导手册绝对是个好帮手。
这本指导手册包含着10个活动,每一个活动都对应这不同的主题。最关键的是,里面的活动没有年龄上限,老少皆宜。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选用书中有趣和多样的内容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一旦你参与进来了,你会发现在你身上那股由好奇心驱动地非凡的力量。
墙书的到来,即将在中国也掀起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革的是传统教育的命,希望能够培养具有开放性思维、全局整体观、充满好奇心、有自己思辨思维的能够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
那么墙书究竟在哪几个方面体现了这场学习的革命呢?
1.超大尺寸的时间图谱,可以挂在墙上,也可以铺在地上,能够支持至少8位读者从多角度进行切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每一个人的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事件内容不一样,看完后得到的结论不一样,那么,当孩子们一起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会碰撞出绚烂的思维火花,培养孩子的开放性思维。
2.时间图谱将137亿年的历史都在2.4米长的维度中一次性展现出来。《地球通史》中用不同色带为137亿年的历史大戏拉开了12条背景帷幕。配合底部的时间轴,保证了所有“演员”都按时间顺序准备就绪,培养孩子的全局观。
3.孩子可以通过好奇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墙书”允许孩子进行选择性阅读,不像往常一样,一本书,我们要从第一页开始读才能够清楚把握故事的内容和脉络。孩子不必循规蹈矩地从头到尾进行探索,而是完全可以很随意很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起点。
4.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能力和推测力:思维导图式的排版方式,让孩子横看竖看都能看到历史趋势,让孩子也可以成为预言家,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
5.使学习成为孩子的终身习惯。《地球通史》的起点是137亿年前,终点是今日今日。作者会不断更新墙书系列,中国“墙书社区”也会同期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genglinbook)。中文版特有的文件夹式装帧,使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报道和历史大事不断填充进自己的“墙书”学习文件夹,或许,未来你记录的历史事件和相关报道就会出现在“墙书”里。
终于,继“墙书”系列陆续登陆欧美国家以后,2016年11月,它也正式由耕林童书馆引进登陆中国了!!!“墙书”系列一共包括5册:
-- --------------------------------------本文档文献来源于大V店,豆豆妈稍作整合与改动,转发分享请注明来源于大V 店--<每周读好书>栏目
http://hanhuihui.davdian.com/224293.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