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读书总结
2015年末的时候,看见豆瓣上的豆友们都在晒自己的年度读书清单,于是在那时便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22016年末我也要做一份读书清单,以纪念这一年来的收获。
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的一个月看3本书。上个星期特意数了数自己这一年看过的书,没有达到目标,还差2本。加上现在手头的两本,估计也算是勉强看了36本书吧。
其中看过的小说有14本,
休闲读物类小说
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一本死神写的书。(菜单荐书里有提及)
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这本书虽然跟《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但是窝在图书馆看这本书的那一个下午,花了三个小时匆匆看完后就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了。只记得一个男生,从小到大,从自信到虚荣,到落寞,到迷茫,到重新开始。人们说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把一个男孩到男人的心路历程写得这么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脑洞小说,你会明白找到一个人活着的动力。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以及对字里行间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幽默抨击。
山本文绪的《涡虫》——平凡女人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路遥的《人生》——感受人生的种种无奈。
艾萨克·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科幻小说,告诉你时间的尽头是什么?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同一类型的书,都是满含讽刺的意味。看起来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作者冷幽默文字的独特魅力。
钱钟书的《围城》——冗长、苦闷。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时间,还是没看完,决定不再看下去。估计等年纪大一点,心静一点会看得下去吧。
《福尔摩斯全集》01、02——消耗时间看着玩。
《张爱玲全集》01-03——张爱玲的文字说不出哪里好,但是你看着就是喜欢,就是想要看下去。大概是因为张爱玲看透了男人与女人间的情与爱,写出来的故事就是这样贴合人心,你不想接受的,但你知道事实就是这样。文字真实,不造作。
个人认为,所有小说都是一种消遣,看小说的过程都是一种感受。看小说没有那么强的学习目的,除非你想成为一名小说家。因此在看小说的时候,完全放松去看就好,就像听一个人讲故事,你或许有可能从他讲的故事中有所启发,也极有可能就只是听听而已,有趣就好,有趣就好。
除了小说,这一年看过的心理类书籍也是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我将这十三本分为三类,
简单易懂
《心理侦探》(作者:叶斌)——从心理学分析生活现象。语言平实,就适合我这种不懂心理学但是又喜欢心理学的外行人看。
《百分百温尼科特》(作者:拉弗尔)——关于儿童心理的一本书,事例较多,理论和生活结合得当,我觉得每一个准妈妈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对小孩的教育很有帮助。
《梦的心理学》(作者:大卫·方特那)——对梦的全面分析。你可以对梦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看完之后总想买一本放在家里,偶尔翻翻,或许有哪一天可以现学现用。
《诱惑心理学》(作者:丹尼尔•阿克斯特)——社会诱惑太多,面对这些诱惑时,我们的心理是一种什么状态。找不到之前的笔记,如今已没什么印象了。因此还是要准备一本专门的读书笔记本,记录下你看过的书,记录下你看完这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对这本书总结。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看觉得作者都在讲一些人尽皆知的小道理,但是回头看一些自己记录下来的句子时,觉得还是有所收获。一些对人心理的分析实在很到位。这样的书或许读多了会对自己认识得越来越透彻。
《FPA性格色彩入门》(作者:乐嘉)——这本书的争议性比较大。个人觉得乐嘉在一些方面还是言之有理,而且从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方式去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有何不可?
相对晦涩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作者:荣格)——整本书都是作者观点,适合专业人士看,着重对宗教和西方思想的一些评价,内容与书名似乎不相关。对于小编来说这本书实在太高深,看不下去。但是豆瓣也有人给这本书五星评价,并表示深受启发。
《人格心理学》(作者:杨荣华)——这种学术性质较强的书只看一遍的话就像过眼云烟,趣味性不够强,并且实用性不大,对自学者来说没太大帮助。
《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庞勒)——这本书其实语言不晦涩,只是观点我有些不太认同。豆瓣评价很高,一些读者还将作者的观点应用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看了他们的书评,很受启发。我还会再好好看一次这本书,去努力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心理学的故事》(作者:莫顿·亨特)——一本很合适的入门书,前面是各个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故事,后面则是一些相对学术性的讲解,作为一个不太忠实的爱好者,有些看不下去。但是也是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是以前哲学的分支?
“扩展思维”
这里不做详解,看了一些类似《一百个感动中学生的小故事》的心理类书籍。
大概是感觉自己天生资质拙劣,思想简单,所以到20多岁还是想看看这些书补补脑。建议可以将以下这些书买给自己读初中或高中的弟弟妹妹们看
《控制力》(作者:金圣荣)
《身边的逻辑学》(作者:李子墨)
《一本十分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谁都不敢骗你:FBI教你一分钟识谎言》(作者:移然)
最后一本实在都不好意思推荐,这书名也是太大胆。。。但这些书还是不错的书,浅显易懂,事例多,对生活会有一定帮助。
除了以上,还看过六六写的英国游记《六个脚印走着瞧》,看的过程中很是享受,并且书里还有许多小tips,看过这本书去英国绝对不会吃亏哦!
看过松浦弥太郎写的《正直》。这本书的每一个字似乎饱含了作者的真诚,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去看。
看过结城优写的《这么说就对了》。这是一本教人说话的书,跟《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有得一比。
看过尼尔·布朗写的《学会提问》,明明是一本评价很高的书,可是在一个思想的侏儒面前,根本无法吸收里面的营养,于是只好作罢,待来年再看。
还尝试看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可是一点也无法欣赏其中的美感。
还看过《我的大学我做主》,《时尚的谎言与魅惑》觉得前者千篇一律,后者胡说八道。
第一年的读书体验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看书看得很盲目,没有按照哪一类书去看,也没有针对哪一个作家去看,只是有兴趣了,就去看了,这是不足。读书笔记也没有做到位,很多书看完后没及时做读书笔记,再过些时间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也有一些读书笔记因为是记在一张纸上,零散又易丢失,实在不是一个好习惯。
不过高兴的是,这一年开始了自己的读书之旅,虽然读的数量并不多,但好在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样就足够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多看书不一定会变得有思想,但是不看书就一定会变得思想匮乏。多看书,看好书,多思考,多去查资料。
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的一个月看3本书。上个星期特意数了数自己这一年看过的书,没有达到目标,还差2本。加上现在手头的两本,估计也算是勉强看了36本书吧。
其中看过的小说有14本,
休闲读物类小说
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一本死神写的书。(菜单荐书里有提及)
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这本书虽然跟《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但是窝在图书馆看这本书的那一个下午,花了三个小时匆匆看完后就没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了。只记得一个男生,从小到大,从自信到虚荣,到落寞,到迷茫,到重新开始。人们说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把一个男孩到男人的心路历程写得这么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脑洞小说,你会明白找到一个人活着的动力。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以及对字里行间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幽默抨击。
山本文绪的《涡虫》——平凡女人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路遥的《人生》——感受人生的种种无奈。
艾萨克·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科幻小说,告诉你时间的尽头是什么?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同一类型的书,都是满含讽刺的意味。看起来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作者冷幽默文字的独特魅力。
钱钟书的《围城》——冗长、苦闷。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时间,还是没看完,决定不再看下去。估计等年纪大一点,心静一点会看得下去吧。
《福尔摩斯全集》01、02——消耗时间看着玩。
《张爱玲全集》01-03——张爱玲的文字说不出哪里好,但是你看着就是喜欢,就是想要看下去。大概是因为张爱玲看透了男人与女人间的情与爱,写出来的故事就是这样贴合人心,你不想接受的,但你知道事实就是这样。文字真实,不造作。
个人认为,所有小说都是一种消遣,看小说的过程都是一种感受。看小说没有那么强的学习目的,除非你想成为一名小说家。因此在看小说的时候,完全放松去看就好,就像听一个人讲故事,你或许有可能从他讲的故事中有所启发,也极有可能就只是听听而已,有趣就好,有趣就好。
除了小说,这一年看过的心理类书籍也是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我将这十三本分为三类,
简单易懂
《心理侦探》(作者:叶斌)——从心理学分析生活现象。语言平实,就适合我这种不懂心理学但是又喜欢心理学的外行人看。
《百分百温尼科特》(作者:拉弗尔)——关于儿童心理的一本书,事例较多,理论和生活结合得当,我觉得每一个准妈妈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对小孩的教育很有帮助。
《梦的心理学》(作者:大卫·方特那)——对梦的全面分析。你可以对梦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看完之后总想买一本放在家里,偶尔翻翻,或许有哪一天可以现学现用。
《诱惑心理学》(作者:丹尼尔•阿克斯特)——社会诱惑太多,面对这些诱惑时,我们的心理是一种什么状态。找不到之前的笔记,如今已没什么印象了。因此还是要准备一本专门的读书笔记本,记录下你看过的书,记录下你看完这本书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对这本书总结。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看觉得作者都在讲一些人尽皆知的小道理,但是回头看一些自己记录下来的句子时,觉得还是有所收获。一些对人心理的分析实在很到位。这样的书或许读多了会对自己认识得越来越透彻。
《FPA性格色彩入门》(作者:乐嘉)——这本书的争议性比较大。个人觉得乐嘉在一些方面还是言之有理,而且从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方式去认识自己、认识别人有何不可?
相对晦涩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作者:荣格)——整本书都是作者观点,适合专业人士看,着重对宗教和西方思想的一些评价,内容与书名似乎不相关。对于小编来说这本书实在太高深,看不下去。但是豆瓣也有人给这本书五星评价,并表示深受启发。
《人格心理学》(作者:杨荣华)——这种学术性质较强的书只看一遍的话就像过眼云烟,趣味性不够强,并且实用性不大,对自学者来说没太大帮助。
《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庞勒)——这本书其实语言不晦涩,只是观点我有些不太认同。豆瓣评价很高,一些读者还将作者的观点应用到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看了他们的书评,很受启发。我还会再好好看一次这本书,去努力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心理学的故事》(作者:莫顿·亨特)——一本很合适的入门书,前面是各个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故事,后面则是一些相对学术性的讲解,作为一个不太忠实的爱好者,有些看不下去。但是也是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是以前哲学的分支?
“扩展思维”
这里不做详解,看了一些类似《一百个感动中学生的小故事》的心理类书籍。
大概是感觉自己天生资质拙劣,思想简单,所以到20多岁还是想看看这些书补补脑。建议可以将以下这些书买给自己读初中或高中的弟弟妹妹们看
《控制力》(作者:金圣荣)
《身边的逻辑学》(作者:李子墨)
《一本十分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
《谁都不敢骗你:FBI教你一分钟识谎言》(作者:移然)
最后一本实在都不好意思推荐,这书名也是太大胆。。。但这些书还是不错的书,浅显易懂,事例多,对生活会有一定帮助。
除了以上,还看过六六写的英国游记《六个脚印走着瞧》,看的过程中很是享受,并且书里还有许多小tips,看过这本书去英国绝对不会吃亏哦!
看过松浦弥太郎写的《正直》。这本书的每一个字似乎饱含了作者的真诚,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去看。
看过结城优写的《这么说就对了》。这是一本教人说话的书,跟《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有得一比。
看过尼尔·布朗写的《学会提问》,明明是一本评价很高的书,可是在一个思想的侏儒面前,根本无法吸收里面的营养,于是只好作罢,待来年再看。
还尝试看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可是一点也无法欣赏其中的美感。
还看过《我的大学我做主》,《时尚的谎言与魅惑》觉得前者千篇一律,后者胡说八道。
第一年的读书体验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看书看得很盲目,没有按照哪一类书去看,也没有针对哪一个作家去看,只是有兴趣了,就去看了,这是不足。读书笔记也没有做到位,很多书看完后没及时做读书笔记,再过些时间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也有一些读书笔记因为是记在一张纸上,零散又易丢失,实在不是一个好习惯。
不过高兴的是,这一年开始了自己的读书之旅,虽然读的数量并不多,但好在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样就足够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多看书不一定会变得有思想,但是不看书就一定会变得思想匮乏。多看书,看好书,多思考,多去查资料。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