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漫游记Day2
@巴塞罗那 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毕加索博物馆-->加泰罗尼亚音乐宫
第一天晚上睡的不是太好,因为住的房间窗外毗邻大街,半夜也有些吵,但是好在第二天起来咳嗽没有加重的迹象。在路上买了一个三明治,边吃边走在Gracia大街上。
上午的计划是去米拉之家(Casa Milla)。这是Gaudi所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的建筑,委托人自然就是米拉夫妇。虽然最后闹到和委托人对簿公堂,米拉之家也在随后的时间里几次易主,但是经过在80年代的精心修缮和维护,建筑早已重塑当年的风采。
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墙就是现在看来也非常标新立异,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Gaudi仔细地监督了建筑外墙的建造。外墙的砖头来自于附近的El Carraf和Viafranca del Penedes,因此米拉之家有了一个'La Pedrera'采石场的昵称。

在网上已经订好票了,所以没有排很长的队伍就进入了建筑内部。不知是建筑固有的风格,还是Gaudi个人的喜好,Gaudi的住宅建筑很多都采用了中庭设计,整个建筑围绕中间的两个露天庭院,这样的设计能使得各个房间能得到更好的采光。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就个人感觉住在低层的用户应该还是会悲剧的。

在中庭锻炼完颈椎后,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坐上电梯直达米拉之家的屋顶天台,这里是米拉之家最热门的地方。各种的奇思妙想的图形结构在这里汇聚,当然游客也是异常多。

最负盛名的还是在各种资料上无数次出现的神奇烟囱。 最初在雕塑家Bertran的协助下,Gaudi以1:10的比例制作了这些勇者面具般烟囱的石膏模型。天台上现存的烟囱有4座,其余的均在1995年的修缮中移除了。

游览完脑洞大开的天台后,顺着楼梯向下参观,会有一个米拉之家的模型,并对建筑的构造技法做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在建造米拉之家的时候,Gaudi本想在屋顶上做一个石雕群,包含两个大天使和巨大的圣母雕像,他想让这三座雕像成为城市的标志。但是碍于西班牙"悲剧周"的影响下,这更像是十足的挑衅行为。米拉的妻子强烈的反对这一提案,Gaudi为此不惜和他们对簿公堂,最终没有建成。
再往下可以通过走廊可以参观米拉之家的各个房间,从这些房间的设施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西班牙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已经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了。

依次看完各个房间,回到底层已是中午时分了。意犹未尽的走出米拉之家,决定再接再厉把附近的巴特罗之家(Casa Battlo)一起参观完再吃午餐。
1904年,Gaudi和他的好友Josep Bayo接受了一项旧楼翻新的委托,这幢要翻新的大楼位于Gracia大街上。Gaudi对这幢大楼的地基进行了扩建,并为这幢大楼增加了一层作为佣人的住处。
巴特罗之家也有着起伏的外墙表面,Gaudi起先在自己的模型中对这个外墙的设计进行了多次的尝试,经历多次失败和修正后,才有了如今看到的外墙表面。

换好票跟着人群一起进入后,扶着流线型的楼梯扶手就可以走到二楼,那个有着精致落地窗的楼层,这层应该是作为平时的起居室用的。在后面还有一个可以晒太阳的大天台。从楼梯附近的窗子可以看到从低到高铺着渐变蓝色瓷砖的天井,这样的渐变色可以增加空间感。

靠着巨大的落地窗可以欣赏外面Gracia大街上的车流不息,虽然过了中午光线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这里仍是游客最多驻足的地方。


沿着环绕天井的楼梯一路向上来到屋顶,经过如同白色肋骨般的阁楼就能到达天台。高迪在这里依然展现了他的才华,天台的最高处的屋顶就像一条巨龙的背脊,而旁边高耸的十字结的高塔像是一把插入龙身的剑,这里的灵感来源于圣乔治屠龙的故事,龙也是整个巴特罗之家的灵感来源,联想起刚才经过的白色肋骨般的阁楼,原来就是龙的胸腔,果然是龙之屋。

巴特罗之家的烟囱和米拉之家的形状非常相似,比起米拉之家的勇士之盔的造型,这里则在颜色上花了很多心思,运用了马赛克瓷砖的拼贴,在阳光的照射下非常的好看。

从巴特罗之家出来是西班牙的标准的午餐时间了,在旁边的快餐店解决完午餐之后,休息一下准备下午去Guell Park看一看著名的大蜥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国内网络的关系,我从网上订Guell Park的票一直没能支付成功,所以只能当天去碰碰运气了。做地铁来到了Guell Park门口的售票亭,得知当天的能买到的最早进入公园内部的票的时间为下午6:00,于是直接买了后天早上的入园门票,今天下午改为去Picasso博物馆看展。
一路再坐地铁到了Picasso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巴塞罗那的旧城区里,这里也曾经是Picasso的寓所。因为提前了买了巴塞罗那Museum Air Pass,所以没有排队就进入了。"God propose, Pablo disposes",对于大名鼎鼎的Picasso实在不需多言了,他在一生中横跨了多个绘画风格并在每个风格上有自己的建树。第一次看Picasso的展是在箱根的雕刻之森博物馆里,是关于Picasso的雕刻,而这里则保存了Picasso的很多早期和晚期作品。

说实话在去西班牙之前翻看了西班牙的几位伟大回家的画册,自己最中意的是Goya的作品,Picasso是最无感的。因为太不像是“真的”了,他的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可能对我这种绘画全完的门外汉来说看起来真是太吃力了。
博物馆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副<Science and Charity>,垂危的病人在接受医生的检查的同时也在接受修女的照顾,感觉他是想表达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当科学能为我们解释大多数未知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宗教的慰藉吗?宗教作为连接欧洲的传统媒介,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主义和科学的蓬勃发展而日渐衰落,人类似乎到了最好的发展时代,但是接下来的一战却无情地打击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于是很多人又转而回头走向宗教的怀抱,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搞起了达达主义。

另外这个博物馆的最大看点就是Picasso后期对Velazquez的传世名作<Las meninas>的多次解构。这个我就欣赏无能了,还是留着后面去马德里Prado看原作吧。

从博物馆出来已是日落时分了。因为晚上要去加泰罗尼亚音乐宫看音乐会,于是穿过老城区的巷子走回住所换衬衫和长裤。
在住所附近的餐厅吃过晚餐之后,就出发去了音乐宫。音乐宫单独参观也需要购票,于是索性在出发前就订了今晚David Russell的独奏演出。音乐宫有百年多的历史,比起上海音乐厅来要更旧一些,但是里面要精致的多,不过话说回来大欧洲不就是要这样破破旧旧的感觉才能彰显底蕴吗?

今晚的演奏者David Russell是古典吉他界的大咖,直接在现场转粉了,回来后又听了他弹Bach的唱片,真是非常的棒。不过那天的遗憾还是在于咳嗽,边听要边忍住不能咳,真是挺惨的,只能趁着换曲的间隙咳两下。
演出结束后和David Russell一起合了个影,今天算是圆满了。

-
Aomame&Teng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6 22: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