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食
去广州,记得带上一张嘴。

离开中餐日久,念念不忘。回来遇上,放入口中,真能给一个客观评价?如同下棋,旁观者清,须跳脱出来。吃了一年西餐,身上也带奶酪味,去了中餐的烟火气,锅气,油盐气,干干净净,不偏不倚,五湖四海,各样都试了,有想象力,加持舌头弹性,味蕾中规中矩,才能尝到一个客观。有人会说,你离开日久,回来见到闻到吃到,便是好吃,也未必。那是果腹,是饥饿。美食,即便无食欲,饱着肚子看,还是美味。
这里重复他说:西班牙米其林大厨XXX说:如果不是毛在建国后的各种运动和文革,波及清末民初的中国传统烹饪,世界美食格局将是另一番景象。姑且一说,听过就算。本次广州美食之旅,感谢小红,叫兽招待,韩总建议,小金照片,魔俐和僧僧功课,虽敌不过泉州菜头酸的难忘,盛名其实,不逊香港,现上各式名点和食肆推介,以飨同饕。
粤式早茶
好评:点都德
差评:莲香楼/泮溪
广州饮食讲究“一盅两件”。一盅指盖碗,盖碗泡茶。两件指两一笼,两笼点心。一盅两件,意思:南方人叫你去茶楼饮早茶。说到老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手指头扳的出: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泮溪和温祈福。广州差头老司机说:广州人口味精,你稍微做个手脚,都吃得出。他推荐广州酒家和泮溪,本地人的去处。可真进泮溪一逛,门外停着旅游大巴,里面全是旅行团,墙上挂着德国前总理科尔,香港演艺明星足球队的老照片,而人来人往,皆是游客,很怀疑老司机的推介。小金尝了,评价不灵,备在此处。
至于莲香楼,老式茶楼,如老骑楼的老架子,人气寥落,上楼两三只猫。点了虾饺,艇仔粥,排骨,食材一般,味道毫无惊喜。匆匆买单走人。楼下月饼盒子堆成黄金山,看到老外买了一盒月饼回去,手伴之选而已。如今茶楼翻台率低,利润微薄,关的关,转的转,做饭市。上下九的莲香楼和陶陶居一街之隔,命理相同,卖月饼,开饭局,勉勉强强卖早茶。而这壶茶,凉了太久,不好喝。花开两枝,香港莲香楼同宗,据魔俐老师评价,好吃,人多,小推车推出来,大家一拥而上,重现老广东饮早茶的热闹,听听向往。聊备一格。

点都德,我是之前从来没听说。其实老店新开,在广州5年不到,牌子打响,连锁分店速立(广州有16家分店,扩张之速,让人乍舌),从事餐饮36年的女老板曹玉维有雄愿,不仅要重拾广州人讲究的“啱口味”,还要不断创新,把广州餐饮发扬光大,粤式手工点心,申请历史非物质遗产。我们去了中山四路信德大厦里的点都德(德誉楼,每个分店都有一个楼名,有意思)。进去,厅大人多,坐定。广州老阿姨见我们是年轻人,摆上点都德清一色白瓷茶壶茶具,说二维码一扫,点评上可下单。说完,功夫茶泡好。
闲话交待完,直接手机下单上菜。点了金牌虾饺皇,油条,蒸凤爪,荔湾艇仔粥,叉烧包,姜蓉水东芥,糯米鸡,云吞。虾饺皇完爆莲香楼,皮做的晶莹剔透,口感绵柔粘密。小金说里面点缀着芹菜粒,清香可口又不腻。叉烧包,面粉松软蓬松,里面叉烧陷浓郁淡甜,调得咸淡刚好。本人不喜欢吃凤爪,但偶尔试了,鸡爪肥美,卤的也恰到好处,爱不释口。至于东芥,怡红快绿,当得快绿两字,在一堆蛋白质里,做了很好的调节。艇仔粥鲜,无味精味,吃起来如鸡汤煲出。云吞,汤水肉馅,好喝好吃,滋味鲜美。






其他没点,也一并推荐:红米金沙肠和咸煎饼。豆瓣上搜到一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note/461114484/),14年介绍点都德,贴主也是对唐宫失望,转来尝这后进新店。末了,提了一句:“点都德让人看到广州早茶的希望”。当之无愧。


肠粉
好评:惠福东路的银记肠粉店

广州第一顿。从白云山机场直奔市区,小红领我们去北京路,转入惠福东路,银记肠粉店,招牌不大,食客进进出出,门口水气氤氲。位子坐定,小红替我们叫了招牌的鲜虾牛肉肠,艇仔粥。闲聊片刻,回头一望,蔡澜提的字挂在墙头。“以肠为王”,四字遒劲枯老,1958年广州老字号,快60年老店。无话,肠粉端上来。且慢动筷,我想着,老客如魔俐和深白老师,若在身边,他们仿佛孔乙己上身,敲敲台面,说道:肠粉有几种做法?其实这并不是倒胃口扫兴的话题。


肠粉起于广州西关的汉人小吃,从前流动小贩推着小车在街角叫卖。店家把调好的米浆淋上湿布,放入陷,用布卷起,放入锅中蒸熟。顾名思义,布拉肠粉。其后,流动小贩转为铺位经营。布拉传统手艺持续改良,出现了铁盒子抽屉状的蒸具。道理相通,在抽屉淋上米浆,摊成饼状,放入陷,旺火蒸1分钟,用铲子起屉,上碟。银记便是现在的抽屉式做法。抽屉盖在师傅的手里来回抽动,水汽滋滋,糊在排队付钱吃客脸上。(注:所谓肠粉又与猪肠粉不同。猪肠粉的蒸笼由竹编成。将米浆蒸成薄皮,再将粉皮卷成长条形,状如猪场而得名,也称卷粉。也可在粉皮里铺上猪肉,鸡蛋,葱花配料,卷成长条,切断上碟,淋上花生油,生抽。肠粉较薄,细腻爽滑)
老西关布拉肠粉的精髓不在本身,而在于淋其上的秘制酱油(由上等酱油,加适量水,冰糖和高汤调配而成,达到不咸而夺走肠粉的本味,却烘托出其鲜味)。吃肠粉拌酱油,粤系小吃的清淡鲜美,出来了。一份几口解决,清爽味停在嘴角,着实不过瘾。
牛杂
好评:北京路禺山路的龚记牛骨牛杂屋
广州第二顿紧接着第一顿,叫兽带我们去吃牛杂。这个场子,据传现成为了神秘组织LIKEGERMANS不定期碰头点。叫兽轻车熟路,点了牛魔王一个大锅,两壶梅子酒,牛筋丸。牛魔王有各种牛杂,所谓牛的各种部位:牛肺,牛肠,牛心,牛脾,牛筋,牛百叶(牛第三个胃,瓣胃)/牛肚(牛四个胃的统称),牛欢喜,牛鞭等等。有人问:牛欢喜是什么?一旁女服务员十分专业地回道:母牛的生殖器官。听后众人不响。其实广东有一道名菜:爆炒牛欢喜。魔俐说了一句港片经典台词:我得杀多少头牛才能给你炒一道牛欢喜啊!众人讪笑。
说说聊聊后,牛魔王端上锅,开火,一会儿热气漫溢。揭锅,叫兽作为老饕,向我们普及,螺旋状的是什么,条状的是什么。牛杂煲适合多人围着吃,热闹精彩,各取所需。然后放入牛筋熟丸,用牛杂煲汤煮熟。之前牛丸也吃了几次,潮州生丸熟丸,印象深刻。这次牛筋丸,味道不输前者,融合了牛杂煲汤,嚼劲配着丸味,好吃。爱牛杂的朋友,不要错过。
炖品
心愿:达杨原味炖品

第一顿第二顿填饱,茵茵说要吃甜品,于是小红叫兽带我们去。晚十点,走在文明路上,骑楼一段下全是人,上面鎏金招牌:達楊原味燉品。隔街远远望着,三四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各位老师像见到小明星一般,连呼:达杨,达杨。此时,我不合时宜地来了一句:达杨是啥?遭众人白眼和魔俐老师的大声嘲笑和叱责。他气愤的口气,听得出,仿佛不知道达杨,就如同白来广州一趟。可惜,胃里已无空间,瞻仰了一番,便去吃甜品,这是达杨的第一次错过。
后几日,专程前往。晚九点半,人塞满那段骑楼,队伍颇长。既来之,僧僧魔俐老师与我分头行动,我排起来,他们去不远的玫瑰买甜品。不一会儿,队伍开始快速缩短,无限接近买单处,仿佛看到了希望,却有一丝隐隐的不安。越来越接近胜利,但见收账伙计不停地翻牌(所谓翻牌指:达杨收账右面有处墙,上面一排排小牌子,牌子写着菜名,原只椰子炖竹丝鸡,原只椰子炖鹌鹑,花旗参炖竹丝鸡,诸如此类。牌子翻掉,即此品已卖完)。排到我的时候,只有一个牌子,最后一份,没得选。收账小哥不耐烦地说:要不要?我一看:炖猪展,也不知道何方神圣,先要再说!打包带走。付了钱,捧着热气未散的炖猪展,正手足无措之际。瞧见排在我后面的小胖子在跟收账小哥聊。小胖子问:什么情况?小哥:没了。小胖子问:什么没了?小哥:全没了,下一铺十点半。小胖子抬手看看表,用粤语吟了一句:我等!此时,我偷瞄到他的表,指针指向九点四十。小胖子准备等五十分钟。

回神过来,连忙去玫瑰甜品(下表)与魔俐僧僧会合。但见糖水店外竟也分别排了两支队伍。幸好魔俐老师已得手。立刻叫车回府,在酒店里小心翼翼一字排开三份小食,把炖猪展供在当中,两份甜品左右朝拜。说是猪展,其实猪肉汤丸,但有一种中药高汤混合的气味。吃起来也是奇怪有趣。可仍没尝到达杨的前三名炖鸡炖鹌鹑,心有不甘。这算是达杨的第二次错过。
最后一日,一个人逛完陈家祠,尝了同街斜对面的九爷鸡(下表),回转来,看看达杨,下午两点,骑楼人气鼎沸,我远远观看这番景象。队伍又长又曲折,得手的食客一人手里拎着两三只椰子鸡,心满意足离去,表情好像已经吃过一般。不一会儿,悲剧再次上演,队伍迅速瓦解,收账小哥不停翻牌,又卖完了。再等下一铺,一个小时吧。心情矛盾的人们聚在吃椰子鸡的旁边,抵抗着炖品的香味,踌躇着,考虑是否继续排队。现在排,可以吃到达杨排名第一的原味炖椰子竹丝鸡喔。吃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别过头,赶路,第三次错过达杨,罢了。

甜品糖水店
好评:百花甜品店/玫瑰甜品
我们先百花,再玫瑰,一一介绍。据广州差头老司机讲,历史上是先百花再玫瑰。百花八十年代初建,门庭是现在的一半。不久,对面出现了老对手明记。十字路口,斜对角两家如麦当劳和肯德基,互相竞争了三十年。现如今,人气还是百花比明记旺些,百花店面也扩充了一倍。接上,叫兽小红带我们路过达杨后,来到了文明路德政中路的百花。十点半了,百花仍有情侣三三两两落座。抬头看,差点眼花晕厥,密密麻麻的甜品名单罗列在招牌下,收账阿姨点点面前的手写小餐牌,轻轻用国语说一句:现在只有这些了。几百样,最后落得只剩不到十样,筛好。六个人分别点了:两份双皮奶,红豆双皮奶,芝麻糊,西米露,椰汁西米露。

单说芝麻糊。我已经很久没吃到好吃的芝麻糊了。百花的芝麻糊,是我广州的记忆点。香浓,黏稠,软滑,淡甜,不张扬,不刺激,如黑天鹅优雅地游进你的口中。儿时南方黑芝麻糊的经典广告,舀起来的那碗,就该是这种味道。判断芝麻糊好坏,就如红烧鱼,冷了,尝一口,仍觉好吃,百花便是。
照广州差头老司机的意见,百花不是最地道,不远的玫瑰才是正宗。文明路上一爿小店,九十年代春笋后出,晚于百花,仍有一席。前叙达杨炖品,便提到。店小,位子有限,故有两排长队,一排等位,一排外卖。老司机意见:吃玫瑰的糖水,点凤凰奶糊和杏仁豆腐,一热一冷。排队,点单,付钱,打包,回酒店,摊开,拍照,舀一勺,放入口。热的比冷的好吃。对于口味寡淡的,适宜,重口味的,会觉淡,所谓大味至淡。老广们口味不重,本地人爱玫瑰,记一笔。
粥粉面
好评:逢源路的国强粥粉面

去过大厅大户的点都德,再去体验一下市井路边的本地小吃店。国强粥粉面(魔俐老师网上食客的推介),在逢源路,不起眼,小店白瓷砖铺了几坪,一个圆台面,加一圈靠墙的位子。没有二维码线上点单,更无餐牌,直接抬头看菜名,先买后上。点了牛三星面。牛三星,哪三位星君?牛心,牛肝和牛腰。广州汉人传统的小吃。等前客吃完抹完嘴离身,赶紧找个位子坐定。不一会儿,就看到隔壁几个老阿姨锅碗瓢盆操作开,牛三星在铁锅来翻飞。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胡椒粉洒得多,我喜欢。面上牛三星,刀工好,片的薄,味道清爽,毫无腥味,甜咸适中,配合粤式筋斗面的筋斗劲,三下五除二,喝干汤,暖了胃,下了肚,没话说,呆呆看旁边。汤面好吃,唯一证明:吃完不算,汤也喝完,无需多言。
烧腊
好评:文明路的九爷鸡

农讲所地铁站出来,竖着德政路,横着文明路,边走边逛,看骑楼,大榕树的触须和气根,市井食坊,有些空无人影,有些长蛇队伍,便知道好坏。此间打着九爷鸡的有好几家,就如银记肠粉,真假莫辨。我去的是小红推荐的文明路九爷鸡。下午近两点,两三人店内慢慢吃,更多是打包外卖的生意。叫了一份油鸡,付账,瞬时,窗口递出一客盒饭一双筷子,一声“靓仔”,让我接着。打开,鸡垒得满满,配着白饭,大口吃起来。仍是老广淡甜可口的味道,还比白斩鸡多了一层酱油的丰富。烧腊,还有澳门街的烧肉,没去,存一笔。吃完,德政路上走,前方立着一队人,头排一中年人打着黑伞,在等车。挨近,是出殡的人马。奔丧打黑伞,上海没见过,想来是南方风俗。同条街旁葱油饼摊还排着长队,两条队伍隔街,冬天午后,各行其是。
粤系家常菜
好评:南围大排档/大沙头二马路的湾仔码头
韩总曾专程打车去达杨尝鲜,被广州老司机鄙视,说要吃好的,就去南围大排档。南围在芳村,已近佛山,好吃的朋友,给两个建议:第一,交通不便,有车是最好,不然就打车来回。大排档坐落在不起眼的弄堂里,车难进,需步行。晚七点,弄堂口人声喧嚷,循声而进,一个小庭院,摆满水产,一栋旧楼上上下下,皆是饭厅。老板是一老太,端坐门口右侧收账,生意仍旧好。第二个建议,去之前,打个电话,预订老火汤,鸡鸭鹅等招牌老菜。我们这次去,人生不熟,没吃到老火汤,遗憾。



点了卤水大肠,节瓜炆小螃蟹,清蒸黄花鱼等,点缀白饭。粤式家常菜,食材新鲜,口味淳美,不在话下。虽说是民居旧楼大排档,但付账,老太说可以微信结,还耐心带我们走出去指路,热情贴心。
另一处,是小红带我们去的大沙头的湾仔码头。流沙包,虾饺,烧卖,乳鸽等粤式点心,辅以清蒸鱼等正菜,跟点都德与大排档的味道,不遑多让。价廉物美之选。

海鲜
推荐:沙面附近黄沙水产市场


水巴(水上巴士)到了沙面,路过水产市场,没进。小金提供照片,下次拜访。
最终,韩总推荐一定尝的黄振龙凉茶,成为少数未体验的遗憾。
广州,自古大港,一线大城市。名胜风物,所在多多,却不想来了一趟,成了美食之旅。植被绿化,葳葳蕤蕤,比北京上海好。夜晚,坐在骑楼榕树下,端一碗云吞面,笑看北边雾霾。食神里黯然销魂饭,真有实体,也该发明在广州。不是贬低北方菜系,真论北方,也就面食,而南方,繁繁复复,应有尽有,什么都有。去广州,记得带上一张嘴。
-
lcs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1-07 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