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救子
《越王勾践世家》中,为了表现范蠡的智慧,司马迁浓墨重彩地记述了他救子失败的故事。篇幅之大,置于勾践的传记中,颇是触目。可是,我阅读之后,反倒觉得它凸显了范蠡的不智。
1. 教子有失。
司马迁没有记录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的缘由,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异国杀人总不是明智之举。当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前去救人时,大儿子竟然因为父亲不派自己而以自杀相要挟。这固然显示了他的责任感,但行事未免太过偏激。
2. 择妻眼光一般。
对大儿子以自杀相挟,范蠡的妻子不但不劝解自己的儿子,反而帮着他向丈夫施压,使得范蠡不得不改变决定。妻子缺少见识,范蠡择妻的眼光不见高明。
3. 有预见而无作为。
救子失败后,范蠡宣称自己早知结局,并道出个中缘由——大儿子和小儿子成长经历不同,因而行事风格迥异,最后把失败归于命数使然。这愈发令人困惑。洞察先机,自然难得;洞察先机而无作为,不施加任何影响,任由事件向预料的结局演进,却绝不是智者所为。这完全不像一个帮助勾践复国的谋臣的行事。
范蠡救子一事可疑,未必真有其事。这一段文字也可能是后人植入,并非司马迁原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 教子有失。
司马迁没有记录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的缘由,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异国杀人总不是明智之举。当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前去救人时,大儿子竟然因为父亲不派自己而以自杀相要挟。这固然显示了他的责任感,但行事未免太过偏激。
2. 择妻眼光一般。
对大儿子以自杀相挟,范蠡的妻子不但不劝解自己的儿子,反而帮着他向丈夫施压,使得范蠡不得不改变决定。妻子缺少见识,范蠡择妻的眼光不见高明。
3. 有预见而无作为。
救子失败后,范蠡宣称自己早知结局,并道出个中缘由——大儿子和小儿子成长经历不同,因而行事风格迥异,最后把失败归于命数使然。这愈发令人困惑。洞察先机,自然难得;洞察先机而无作为,不施加任何影响,任由事件向预料的结局演进,却绝不是智者所为。这完全不像一个帮助勾践复国的谋臣的行事。
范蠡救子一事可疑,未必真有其事。这一段文字也可能是后人植入,并非司马迁原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