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八十年代(上)
我喜欢八十年代的大陆作者。与传统大儒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深国学造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时代的作者,哪怕女作者线条都很粗,用词直白,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民或知青出身,要么干脆是城市混混,但他们有远超任何年代作者的创作热情与创作冲动。那个时代,成为一名作家,在铅字印刷的书页封面上印上自己的名字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墨水不多的各类待业青年下乡知青新兵蛋子学生娃子都急吼吼的拿起笔,迎着改革春风继往开来,期望终有一日一炮而红万人空巷,这意思就跟现在的选秀差不多,老一辈文学家老的老死的死残的残疯的疯,文化断层明显,青黄不接,江山代有才人出。当时涌现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作者,至今还占有中国文坛严肃作品的半壁江山。八十年代文化浩劫刚过,人心方定,他们写的最多的除了伤痕文学就是劳动经历,要么就是社会压抑下骚动的人性。就算是上山下乡害苦了这批人,但他们要是没下过乡还真没法唧唧歪歪的吃这碗饭。我记得有很多作者,跟只写长征题材的陆定一和只写土改题材的周立波一样,吃定知青题材几十年不撒手,照样混得下去。但我一点都不讨厌80年代那批作家层次单一的作品,正像我由衷的热爱记忆不全的80年代一样。陈忠实,铁凝,王朔,王小波,贾平凹,莫言,苏童我都翻得底掉,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作品,起码是那个年代的作品,都洋溢着一种纯洁欢快的乐观气氛,哪怕是描写苦兮兮的农场生活,或是学校对另类个性的排挤,都充满了热情的希望和简单的正义。在现下这个标准和价值观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看八十年代的作品,心里总是暖融融的说不出的高兴。我从来不避讳自己对铁凝的喜爱,尽管她在这几个人里面写的最不怎么样,要故事没故事,要文笔没文笔,但是她的书传递给我一种异常蓬勃的生命力,那连当时十九岁的我也不具备的,只能窝在阴暗图书馆中偷欢的美妙青春,我小时候看过她小说改编的《红衣少女》,有点过于追求另类而失了原味。铁凝是一个智商一般,但是情商很高的人,她能够很细腻的捕捉那些生命中稍纵即逝的感慨,并且原汁原味的描绘下来,她现在能够坐到作协主席的位置,虽算不上当之无愧,但是合情合理。
在80年代的男性作者里,我最喜欢的是顾城。他是一个很明显的异类,笔下的文字,做人的方式几乎不带任何时代色彩。舒婷北岛现在拿出来还有几个人爱看?“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这个“我爱你”满天飞的时代里也再成为不了令人脸红心跳的表白,但是顾城不同。我永远都忘不了,17岁时的那个午后,在学校对面小书店里立着看到顾城时的那种震撼,人像是踩在棉花糖上站立不稳,整颗心都飘起来飞出去。没有任何情情爱爱的言语,没有明显的情节和意象,但顾城的诗真的能带着你去飞。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个大眼睛的帅小伙,衣着朴素,目光炯炯,戴着奇怪的帽子,但却满足了一个少女对于白马王子的一切想象。我总以为诗人长的不像海子就是艾未未,即便是女人也多数乏貌可陈。看到他,我几乎流下眼泪,原来这个世界上,是真有童话存在的!我当下掏出一个礼拜的零花钱买下了这本诗集,藏在枕边,每每婆娑,爱不释手。但当我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发现,童话果然还是不存在的,顾城相比海子,死的更加“诗人”,他隐居到新西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过了一段田园生活,最后某天用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上吊自杀。在妻子之外,他还有一个过了明路的情人英儿,在描写情人的小说作者栏上,居然也有他妻子的名字。直到现在我都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无法用俗世感官衡量的故事,顾城只是沉溺于那种飞翔的感觉,就像他带给我的那些巨大的快乐,令人无法自拔。
八十年代的作者,我最不喜欢的是苏童,他和他作品改编的那部著名乡土题材电影一贯被捧的很高,但即使芳龄5岁的小美女如我都看得出那部电影是一个臭男人的终极幻想——花不尽的金银财宝,住不完的深宅大院,貌美如花与时俱进的姨太太们,让她们互为牵制,为了争我斗得你死我活!我管你们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都要匍匐在我脚下。若干年以后系统的看了苏童的作品,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得不发,又翻出《大红灯笼高高挂》看了一遍,了不得,作为土鳖专业人士,我立马发现其中隐隐约约或大鸣大放的意向和心理暗示若干,多数关于性,男权和神秘主义,这的确是张艺谋拍过的最见功夫的一部电影,哪怕我不喜欢。对于苏童,也是这个评价,他是一位鬼才的作家,但骨子里绝对是现在所谓的极品凤凰男,他那根深蒂固的土地本位思想和男尊女卑观念深深印刻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令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读来汗毛倒竖。这种观念,可以很好的体现在《米》和《妻妾成群》里,当然还包括仿古体的《武则天》和《我的帝王生涯》,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男性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衣锦还乡,其间挥之不去的共同意象是他家乡那条浑浊的,保藏一切丑陋欲望的小河以及岸边的参差民居,他倾向于把女性描的娇媚丰满,却又无辜淫荡,如同所有色情片中物化严重的女主角,谁的性能力强谁就能笼络她们的芳心,女性为了争夺男性的宠爱或者性权力,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身败名裂,总之结局往往如此,而男性永远是最终的胜利者。其实跟大多数八十年的大陆作者相比,苏童作品里的性描写真不算多,但全部是触目惊心的欲望,本来美好的性在他笔下可以无比狰狞撕裂,完全就是一场征服和搏斗,这种无时无刻泰山压顶的男权是我个人无法容忍的。那种作者发自内心无从掩饰的蔑视目光,在我合上最后一页以后还常常笼罩着我,只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苏童写过一系列关于城乡对比的短篇小说,发泄对城市的不满和对城市人的鄙视,其中有一篇描写城市的小说,男主人公是一个九十年代初常见的那种外面哥们一票,在家甩手睡觉的顶天立地大男人,没有正式工作,在老婆刚刚生产,孩子还小的情况下不但不照顾妻子还整天东游西逛,不是在别人家喝的昏天黑地就是招揽狐朋狗友来家闹个鸡犬不宁,终于在老婆因为无米下锅忍无可忍发火把朋友们赶走的时候,这个男人定定的站在门口,回望抱着孩子,蓬头垢面的老婆,想起当年老婆还是梦中情人,在话剧舞台上长发飘飘眉目如画的样子,忽然觉得老婆怎么变得这么庸俗不堪面目可憎,摔门而去,把孤儿寡母撩在家里。我能够从字里行间肯定作者不是在对这位他口中有才潇洒而仗义的男人进行道德审判,那我只能阴暗的认为这是作者价值观的投射。苏童还写过一个“市北”系列,应该也是对于少年时期见闻的回忆,多描写在成长中误入歧途拉帮结派甚至酿成血案的青少年。那笔触的冷漠残忍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看到午夜街灯下手执滴血利斧的瘦弱少年,影子被拉得极淡极长,缓缓回首,单眼上插着殴斗中留下的自行车条,披血满面,仍凶狠的龇着白牙。我对苏童的感官可能过于偏激,能让我写一写,作为一名作者他还是成功的,至于其他,不可说,不可说。
(未完待续)
在80年代的男性作者里,我最喜欢的是顾城。他是一个很明显的异类,笔下的文字,做人的方式几乎不带任何时代色彩。舒婷北岛现在拿出来还有几个人爱看?“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这个“我爱你”满天飞的时代里也再成为不了令人脸红心跳的表白,但是顾城不同。我永远都忘不了,17岁时的那个午后,在学校对面小书店里立着看到顾城时的那种震撼,人像是踩在棉花糖上站立不稳,整颗心都飘起来飞出去。没有任何情情爱爱的言语,没有明显的情节和意象,但顾城的诗真的能带着你去飞。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个大眼睛的帅小伙,衣着朴素,目光炯炯,戴着奇怪的帽子,但却满足了一个少女对于白马王子的一切想象。我总以为诗人长的不像海子就是艾未未,即便是女人也多数乏貌可陈。看到他,我几乎流下眼泪,原来这个世界上,是真有童话存在的!我当下掏出一个礼拜的零花钱买下了这本诗集,藏在枕边,每每婆娑,爱不释手。但当我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发现,童话果然还是不存在的,顾城相比海子,死的更加“诗人”,他隐居到新西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过了一段田园生活,最后某天用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上吊自杀。在妻子之外,他还有一个过了明路的情人英儿,在描写情人的小说作者栏上,居然也有他妻子的名字。直到现在我都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无法用俗世感官衡量的故事,顾城只是沉溺于那种飞翔的感觉,就像他带给我的那些巨大的快乐,令人无法自拔。
八十年代的作者,我最不喜欢的是苏童,他和他作品改编的那部著名乡土题材电影一贯被捧的很高,但即使芳龄5岁的小美女如我都看得出那部电影是一个臭男人的终极幻想——花不尽的金银财宝,住不完的深宅大院,貌美如花与时俱进的姨太太们,让她们互为牵制,为了争我斗得你死我活!我管你们开不开心快不快乐,都要匍匐在我脚下。若干年以后系统的看了苏童的作品,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得不发,又翻出《大红灯笼高高挂》看了一遍,了不得,作为土鳖专业人士,我立马发现其中隐隐约约或大鸣大放的意向和心理暗示若干,多数关于性,男权和神秘主义,这的确是张艺谋拍过的最见功夫的一部电影,哪怕我不喜欢。对于苏童,也是这个评价,他是一位鬼才的作家,但骨子里绝对是现在所谓的极品凤凰男,他那根深蒂固的土地本位思想和男尊女卑观念深深印刻在他的每一篇作品里,令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读来汗毛倒竖。这种观念,可以很好的体现在《米》和《妻妾成群》里,当然还包括仿古体的《武则天》和《我的帝王生涯》,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男性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衣锦还乡,其间挥之不去的共同意象是他家乡那条浑浊的,保藏一切丑陋欲望的小河以及岸边的参差民居,他倾向于把女性描的娇媚丰满,却又无辜淫荡,如同所有色情片中物化严重的女主角,谁的性能力强谁就能笼络她们的芳心,女性为了争夺男性的宠爱或者性权力,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身败名裂,总之结局往往如此,而男性永远是最终的胜利者。其实跟大多数八十年的大陆作者相比,苏童作品里的性描写真不算多,但全部是触目惊心的欲望,本来美好的性在他笔下可以无比狰狞撕裂,完全就是一场征服和搏斗,这种无时无刻泰山压顶的男权是我个人无法容忍的。那种作者发自内心无从掩饰的蔑视目光,在我合上最后一页以后还常常笼罩着我,只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苏童写过一系列关于城乡对比的短篇小说,发泄对城市的不满和对城市人的鄙视,其中有一篇描写城市的小说,男主人公是一个九十年代初常见的那种外面哥们一票,在家甩手睡觉的顶天立地大男人,没有正式工作,在老婆刚刚生产,孩子还小的情况下不但不照顾妻子还整天东游西逛,不是在别人家喝的昏天黑地就是招揽狐朋狗友来家闹个鸡犬不宁,终于在老婆因为无米下锅忍无可忍发火把朋友们赶走的时候,这个男人定定的站在门口,回望抱着孩子,蓬头垢面的老婆,想起当年老婆还是梦中情人,在话剧舞台上长发飘飘眉目如画的样子,忽然觉得老婆怎么变得这么庸俗不堪面目可憎,摔门而去,把孤儿寡母撩在家里。我能够从字里行间肯定作者不是在对这位他口中有才潇洒而仗义的男人进行道德审判,那我只能阴暗的认为这是作者价值观的投射。苏童还写过一个“市北”系列,应该也是对于少年时期见闻的回忆,多描写在成长中误入歧途拉帮结派甚至酿成血案的青少年。那笔触的冷漠残忍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看到午夜街灯下手执滴血利斧的瘦弱少年,影子被拉得极淡极长,缓缓回首,单眼上插着殴斗中留下的自行车条,披血满面,仍凶狠的龇着白牙。我对苏童的感官可能过于偏激,能让我写一写,作为一名作者他还是成功的,至于其他,不可说,不可说。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