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和个性
作为一名资深理工科,如果由我来设计带娃程序,界面一定像谷歌搜索引擎,敲入描述文字,潇洒点击“搜索”,便会得到对症策略,且按相关性罗列;但现实版本却更像百度,把迷之真相雪藏在形形色色广告页之间;哦,恐怕连搜索引擎都做不出。生物多样性乃基本特征,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
11月1日,罗姐离开的那天,也是新妈妈独当一面纪元的开始。是日,尚不足月的小家伙频繁的哭、频繁腹泻。爸爸和奶奶垂手而立,忧心忡忡。后来发现,孩子只要一哭,东北奶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冻着了,而爸爸则从各种疑难杂症逐一拍脑袋瓜,留下我孤独埋首于育儿书和网站中,柯南般观察取证。但我不自信啊。于是,每周一次的出题,也以几乎每周一次的频率到医院报到。深秋初冬,像打了鸡血的战士的我,率领着抱着包被裹着小小人的忠诚奶奶,杀过半个京城,排小半天队才从医生金口获得与早已查到的同款治疗方案,再如获至宝捧回家,奉命执行。此时,也正逢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坏空气”无所不在。坐立不是,不由把梁心搂得更紧些。
(可雾霾肆虐,我又该如何保护?)
“身经百战”后就涨级了。而当你不再低头料理无尽的“怪现象”时就会渐渐发觉:生物的差异性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不仅孩子的病痛是相似的,可爱之处可能也如是。
现在,每到满整月,我都会翻翻本月剧情介绍。这些育儿书,不仅把婴儿本月的发育状况,从吃行玩一一做以介绍,连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一网打尽。神奇!本来想当然的认为,要习得一项技能首先需要不厌其烦的练习,然后量变引发质变。但小孩子的变化却是爆发性的,令人拍手称绝。而这种“天授”却又遵循着普遍规律,早已被前人白底黑字的记录总结,太阳之下,不分国度种族,同月龄孩子大抵如此,神秘的好像在人类基因组里编码了程序,潜伏于大脑的沟壑中,适时激活,一触即发。新爸妈只是没见过世面,少见多怪而已。比如,不到两个月的某一天,忽然就开始砸吧手指了;又有一天晚上忽然就会翻身了。我们欣喜地享受着这些“第一次”,当她颤颤巍巍、在我的扶持下站立起来时,也不由赞赏直立行走的“人族”的每个个体的努力。恐怕孩子的每一个新技能get,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一次阿波罗登月吧。但想到已经被剧透,多少让自恋的父母有些小小的落寞。
除了这些“普货”,自以为独一无二的个案也非独此一家。朋友鸵鸟说她家小家伙拉粑粑前兆就是把小嘴巴嘟起来“吹哨”,因此得名“嘟嘟”。我听了就乐了,月子期间的梁心也是如此,像自己给自己嘘嘘。又比如梁心打不出喷嚏会发出小猫咪般的叫声,非常可爱。原来嘟嘟也这样!还有梁心吃奶时会小刺激一下乳头,然后机智地静候泉涌时再轻松用餐。这小聪明居然也是大家都有。写到这里,我这做母亲的实在不能淡定。
可这又如何呢?我只有梁心啊,没有平行、重复和对照,大可把“大惊小怪”玩到底。她也许是敏感早慧的女孩子,有着绵绸的情绪和感情。当你及时领会了她的意图并做出回应时,她的眼睛会欣喜闪烁;而当危险迫近(比如润湿鼻孔的棉签),她的眼睛也会发出警觉的光芒,随即“警报”拉响。梁心最近很爱喊,除了清亮的“嗳嗳嗳”——要知道她“小时候”还只是像民国女子那样浅谈清唱——还有种模仿咳嗽的咔咔之声。天知道小家伙何时发现了咳嗽和被关注之间的微妙关系,并活学活用着来遣派大人。但如果你学着她去“抢话”,已蓄势待发、肌肉绷紧的她也会停下来,听一听,想一想,自己可能反倒忘了喊叫。为此,我还编了一首“嗳嗳咔咔”版《铃儿响叮当》,与闹觉的她深情对唱。只是不知道我家邻居作何感想。
© 本文版权归 Blueberryfiel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