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纪行(一)从小樽运河到雾霾
2014年夏天,我在东京实习。那时候住在沿河的一家老房子里,小院子种满了花花草草,有一股古老的英式气息。有天下班回来,正好附近有夏日祭,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聊着Line,看着天上绽放的烟花,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萌生出了今年冬天想去北海道看看雪的念头。
2014年冬天,我在为毕业论文而忙得焦头烂额,去北海道的事也就不了了之。没想到,这一拖就是两年。
这几年来一直漂泊,四处游荡,坐惯了飞机电车。当我坐在飞往心心念念的北海道的飞机上,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居然平静地沉睡了。飞机提示即将准备降落,我为自己依然波澜不惊的心情而感到有些气馁。飞机越飞越低,看见大地上大片大片的白色,我忍不住开始想那会不会就是雪。快要着陆的时候终于清晰地看见了大地上厚厚的积雪,看见了没有被雪完全埋没的小树杈密密麻麻的,这个时候才渐渐有了来到北海道的真实感。
下了飞机之后,阳光和积雪的反光有些耀眼,我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开心地忍不住想笑,肌肤切实地感受到,“啊——我,真的来了”。
在从新千岁机场去小樽的电车上,一路上一直看着车窗外的雪景。过札幌站以后,电车开始沿着海岸线行驶,看到窗外的景色忍不住拿手擦玻璃窗上的雾气,有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近在眼前的是白色的积雪堆在岸边,衔接着墨绿色的大海,海水无限蔓延,直至地平线。电车行驶着,视野里的白雪和大海摇摇晃晃,美得无以言表。心里越来越期待这场旅行。
出了小樽站,拖着行李箱走在大街上,才渐渐开始感觉到冷。我轻车熟路似的也不用看地图就毫不犹豫地直奔酒店,小伙伴儿惊奇地说“你怎么跟来过似的”。我戏言,大概我的灵魂真的来过。
小樽真的很小,道路系统也简单。因为熟悉日本的车站构造,所以我不过是来之前在谷歌地图上看过两三遍车站与酒店的位置,便记住了。你看,从车站的正门出来这样走七八分钟就到酒店,再走七八分钟就到小樽运河了。
这么小的一个城市为什么在异国他乡那么有名?不少人知道小樽大概是通过岩井俊二的《情书》吧。
在来北海道之前我又看了一遍《情书》,对这个唯美浪漫的电影我不再感到美好,只为博子的深情感到悲伤。明明听说已故丈夫儿时的家早已变成高速公路,却还是忍不住动笔写了一封寄往天国的信,还试图捂住眼睛不想去看现实,宁愿相信那真的是丈夫寄来的回信,单纯得可爱。
博子在白茫茫的雪里对着丈夫出事故的那座山一遍又一遍地大喊,你好吗,我很好。藤井树收到高中生送来的意外发现,当看到图书借记卡后面自己的画像,她变得有些手足无措。忍不住把两个画面拿来对比,只觉得少年的藤井树太残忍,并没有给任何一个人幸福。于是再也不想重看这个电影。
不过我对小樽另有别的情绪。我认识小樽是因为小樽运河,小樽的红仓库,小樽人的勇敢。
以前由于论文需要,大量查阅过关于日本近代建筑物的保护和再利用的资料,熟知历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在这历史当中璀璨着的少不了要说小樽。小樽运河发达了一个小城市,在北海道的开拓史和小樽的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当河边的仓库都关闭,小樽运河丧失了作为运河的意义,再后来河水由于经济的发达而污染严重。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日本经济发展很快而环境很差的那个年代,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道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牺牲这条曾经光辉而现今污不可堪的河流。
可是这时候一群对它富有深厚感情的群众率先站了出来,反对填埋运河。他们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小樽运河保护组织,自掏腰包发传单号召更多群众参与,在报纸上发声。有了他们的努力和辛勤奔跑,才渐渐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讨论和争取,终于得到一个双方认可的结果,才有了小樽现在的模样。真的难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十几年里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年华。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全国各地的保护运动浪潮,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红仓库那么多近代工业遗产被重新利用呢。
当我踏上这片土地,站在运河边上的时候,历经了沧桑的运河和红仓库当然很美,但更多的感受是美景背后的那份沉重和激动。如果没有先人的勇敢争取,怎么会有现在。
其实也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站在桥上拍照的时候,旁边一个年轻的男生对另一个人说这段历史,并补充说他是上次来的时候听见导游说的。我不禁为自己感到自豪,也为大家对那些努力的不关注而感到莫名伤感。
每当想到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河流飘着垃圾,食鱼而中毒,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车辆迷失在雾霾,因石油危机而抢空了超市,为建设而拆迁历史性建筑,因地产和信用卡透支而陷入累累债务(所以才有了个人破产的保护制度),为泡沫经济而疯狂的那段历史,我就忍不住反思现在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