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未尝不是种效率更高的生活方式啊
收到个邀约让我谈谈空巢青年。所谓空巢青年,一般会认为和单身青年高度重叠,但其实准确说应是:不和父母家人住一起的单身独居年轻人,还有人会加上“在一线城市”之类不甚必要的特征,但最核心还是两点:独居,无伴侣/家人。这两点放几十年前我爸妈刚上班那会儿,大概是最糟糕的状态,因为当时一个空巢青年根本无法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按点吃食堂;自己手动做一切家务;娱乐少的可怜;一切能让你舒服点的装备,都得有家庭的人倾两人薪水合力买。不过,那年月空巢青年倒很少真正的空巢:他几乎必是和多人一起挤宿舍(当然这其实更不舒服),因为地产还没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出租屋。此类等等还有一百项,这还没算情感上的彻底孤单:因为性观念和婚姻观念都还很保守,空巢青年几乎彻底陷于亲密关系的彻底空白中。总之你单身一天,就要延续多一天的高中宿舍式生活。放谁也必须要承认,这不是一种多愉快舒适的生活方式,喜欢的人应该很少。在这种白色恐怖下,父母那辈的年轻人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急于逃离单身,尽快走进婚姻。此外,在这个过程中,“空巢一定比有伴糟糕”的观念,作为充满饥饿感的集体记忆,像楔子一样深深打进了他们的脑海中。
时过境迁,当年导致“空巢一定比有伴糟糕”的社会条件已逐一瓦解,空巢青年要保证生活质量和情感满足变得越来越容易:大量租房保障了生活空间和私密性;繁荣的餐饮业和外卖服务可以让你每顿不重样还不用下楼;网购和生活类服务让采购和家务都轻松了很多;娱乐,那简直多的要爆炸了好吗。当年的麻烦有多少,现在应对的便利就有多少。情感上也更易满足:性观念和婚姻观已发生了很大改变,独居的人未必就是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网络还在给你提供无穷无尽的朋友和交流,今天一个人很难再是彻底孤立的状态了。也许个案之间有差别,但整体上,我不认为今天空巢青年在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上,和同等收入的有伴或已婚青年有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在一些细分项上,空巢青年的某些幸福感还高些:有伴和已婚青年要为家庭做更多储蓄,消费通常趋于保守,空巢青年却在取悦自己的消费上花费相对更多(参见下图,挖财和百度在空巢青年生活报告中美食,衣服,数码产品等项的花费对比):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世界越进步,效率是越高的,而效率会极大地改变生活方式。在极低效率的古代,收个麦子都得全村一起上阵,那紧密的宗族姻亲关系就顺理成章。后来收麦子容易了,但要想每天都能吃上热饭,或是买辆好点的自行车出行,还是得靠两个人,那期待婚姻也不奇怪了。要想抵御晚年的各种风险,还非得生个孩子。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人就能很轻松地把生活处理得很好的时代,那单身多,独居多,少子化,也是很正常的事了。效率还会继续高下去,空巢总有天会变成司空见惯之事。至少在更发达的北欧和11区,他们早就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可以说空巢算是高效率下的一种必然,就像大规模地用网络也是必然一样,并不是什么不对和奇怪的事情。
但观念还没有变过来的整个中老龄人群,还是会觉得他们的生活惨不忍睹,并催促他们像自己当年一样赶紧结束这种状态——而生活过得还不错的年轻一辈却并没有急痛之感,很多冲突和对立由此产生。道理说穿了也简单:有人没看到世界的变化,而有人就是出生在变化里的。只到这一步还好办,只需上一辈的观念稍做修正即可。但诡异的是,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的多股力量,一起合力制造了一个大舆论导向:空巢青年是失败的,可悲的,甚至可耻的。这种论调很狡猾,他不谈你实际上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是把空巢一棍子打成了社会地位和能力的一个象征:一个这么做了,不是因为他在这种状态下过的还行,而是因为他没有资本去脱离。“要不要一个人过”本来只是个非常私人的选择,居然就被到了竞争模式的沟里,只要能脱离单身独居状态就赢了,脱离越早越是人生赢家。所以这些年里,明明过得更好的空巢青年所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父母那个时代相比,竟然是有增无减的!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整天焦虑且羞耻,老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二等公民。
这种焦虑可能已是空巢青年最大的精神负担。前面提到的报告里有另一组数据:不同城市空巢青年的孤独感排名。和大家想象的“城市越大孤独感越大”恰恰相反,人际关系单薄的北上广深,空巢青年孤独感并不大,深圳和广州甚至是垫底的,而人际关系相对紧密的二线城市却都排名不低,第三名东莞甚至很难称之为二线城市。我觉得所在城市的观念保守程度,才最有可能是让所谓的孤独感剧增的——因为这所谓的孤独感,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外界灌输的焦虑感。
其实我觉得真的大可不必。你自己的幸福感给你自己交代就是了,一万人扯着你的耳朵吼:你其实过得非常不幸!就真的不幸了吗?不用自己的生活为别人脱离时代的焦虑买单,是对自己尊重的一种方式。在急着摆脱空巢状态前,也许摆脱无谓的自我怀疑是更重要。往近了说,用自尊和聪明摆脱了焦虑,你会更立刻快乐一些,往远了说,一个自尊,聪明,又快乐的人,才有更大的可能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对不对?
附:文中提到的空巢青年报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黛喜,daisydarkhappy
时过境迁,当年导致“空巢一定比有伴糟糕”的社会条件已逐一瓦解,空巢青年要保证生活质量和情感满足变得越来越容易:大量租房保障了生活空间和私密性;繁荣的餐饮业和外卖服务可以让你每顿不重样还不用下楼;网购和生活类服务让采购和家务都轻松了很多;娱乐,那简直多的要爆炸了好吗。当年的麻烦有多少,现在应对的便利就有多少。情感上也更易满足:性观念和婚姻观已发生了很大改变,独居的人未必就是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网络还在给你提供无穷无尽的朋友和交流,今天一个人很难再是彻底孤立的状态了。也许个案之间有差别,但整体上,我不认为今天空巢青年在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上,和同等收入的有伴或已婚青年有非常大的差别。甚至在一些细分项上,空巢青年的某些幸福感还高些:有伴和已婚青年要为家庭做更多储蓄,消费通常趋于保守,空巢青年却在取悦自己的消费上花费相对更多(参见下图,挖财和百度在空巢青年生活报告中美食,衣服,数码产品等项的花费对比):
![]() |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世界越进步,效率是越高的,而效率会极大地改变生活方式。在极低效率的古代,收个麦子都得全村一起上阵,那紧密的宗族姻亲关系就顺理成章。后来收麦子容易了,但要想每天都能吃上热饭,或是买辆好点的自行车出行,还是得靠两个人,那期待婚姻也不奇怪了。要想抵御晚年的各种风险,还非得生个孩子。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人就能很轻松地把生活处理得很好的时代,那单身多,独居多,少子化,也是很正常的事了。效率还会继续高下去,空巢总有天会变成司空见惯之事。至少在更发达的北欧和11区,他们早就经历或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可以说空巢算是高效率下的一种必然,就像大规模地用网络也是必然一样,并不是什么不对和奇怪的事情。
但观念还没有变过来的整个中老龄人群,还是会觉得他们的生活惨不忍睹,并催促他们像自己当年一样赶紧结束这种状态——而生活过得还不错的年轻一辈却并没有急痛之感,很多冲突和对立由此产生。道理说穿了也简单:有人没看到世界的变化,而有人就是出生在变化里的。只到这一步还好办,只需上一辈的观念稍做修正即可。但诡异的是,这些年来,整个社会的多股力量,一起合力制造了一个大舆论导向:空巢青年是失败的,可悲的,甚至可耻的。这种论调很狡猾,他不谈你实际上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是把空巢一棍子打成了社会地位和能力的一个象征:一个这么做了,不是因为他在这种状态下过的还行,而是因为他没有资本去脱离。“要不要一个人过”本来只是个非常私人的选择,居然就被到了竞争模式的沟里,只要能脱离单身独居状态就赢了,脱离越早越是人生赢家。所以这些年里,明明过得更好的空巢青年所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和父母那个时代相比,竟然是有增无减的!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整天焦虑且羞耻,老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二等公民。
这种焦虑可能已是空巢青年最大的精神负担。前面提到的报告里有另一组数据:不同城市空巢青年的孤独感排名。和大家想象的“城市越大孤独感越大”恰恰相反,人际关系单薄的北上广深,空巢青年孤独感并不大,深圳和广州甚至是垫底的,而人际关系相对紧密的二线城市却都排名不低,第三名东莞甚至很难称之为二线城市。我觉得所在城市的观念保守程度,才最有可能是让所谓的孤独感剧增的——因为这所谓的孤独感,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外界灌输的焦虑感。
![]() |
其实我觉得真的大可不必。你自己的幸福感给你自己交代就是了,一万人扯着你的耳朵吼:你其实过得非常不幸!就真的不幸了吗?不用自己的生活为别人脱离时代的焦虑买单,是对自己尊重的一种方式。在急着摆脱空巢状态前,也许摆脱无谓的自我怀疑是更重要。往近了说,用自尊和聪明摆脱了焦虑,你会更立刻快乐一些,往远了说,一个自尊,聪明,又快乐的人,才有更大的可能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对不对?
附:文中提到的空巢青年报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黛喜,daisydarkhapp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