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2017年1月8日 游九龙潭
顺着秦岭丰裕口环山路盘旋而上约十三公里,竖着一蓝色地标牌——“九龙潭风景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跟着指示右转来到景区停车场。
这地方竖着“景区”俩字,起初倒是着实替他捏把汗的,停车场周边以及票务中心的简陋程度,加上大门口的布置和陈设,让人不得不心虚。好在多年前曾来过一次,对山中深处的景致略有记忆,今次涉足,且以登山锻炼为目的,也就不再那么耿耿于怀了。
一行三人(笔者、豆豆、辅助)下了车,阔别车内暖风的滋养,瞬间被这山间的冷风吹的发抖,从而也显得临行前豆豆叮嘱带件羽绒服是多么的合时宜。五块钱停车费,三人共计七十五元登山门票自是很划算的。相比平时呼吸着夹带附着物的空气,此刻便算得上是对心肺的一次净化之旅,想到这儿,三人不自觉把正常呼吸模式调整到深呼吸,仿佛要活生生把这八十块钱给吸回来一般……
名曰“九龙潭”,顾名思义便是山中置着九座潭水,可这样说来,似乎有些敷衍了事之感,于是连忙在网上搜了一些资料“九龙潭是千百年来流水冲击山石自然形成的不同山峰的九个不同风格的水潭(摘自百度百科)”,这一搜到有些复杂,反不及我那直白的形容更明了了许多。
售票的长者说这山间灵气十足,在他认真的表情之余,我三人将信将疑的信步入山。说来也怪,明知其言语之中有些夸张成分,却耐不住身体里的一股神往与虔诚,就连进山的姿势也规整了,此刻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有约束的,憨实挺拔的从入口正中央,正式踏进这山。
起初的闲庭信步在十五分钟后,根据山行的逐渐陡峭,和克服地心引力持续向上做工而偃旗息鼓。山间空气自是比想象中更为纯澈,每一口气息仿佛是那空气自己钻进鼻孔窜进肺腔,而你只需稍开唇齿,便又自然排出,不免有一种气贯长虹,荡气回肠之感。持续的运动,致使身子越发燥热,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热,冷热空气在衣服表面相遇从而升腾出一股雾气,有一种痴人说梦般升仙遁道的滑稽。清爽之气的附体,致使皮肤不会出汗,不至于让人觉得浑身汗渍淋漓,结痂难忍。上山定性了身姿前倾之势,腰部的冲击力很大,为了平衡身体还要保证攀登速度,加快了体力流失。双腿困顿,脚掌酸疼这些感觉应运而生,我们三人正是在这种身体的变化中一边回味感怀少年时期身体的健硕;一边则用谈笑声,将这而立前夕最后的青春,紧抓不放。
(图一)
这(图一)是在一列陡峭的石阶九十度转弯时的一次回望远眺,万里无云的清澈是城市里奢侈的好天气,我三人在此驻足良久,一为休憩片刻,更是内心的一种畅怀。无奈拍摄工具不佳,无力展示实景,而在肉眼的观测,远处的山峦,是佛光金顶般的壮阔。我言“这山不高,却令人想到古人对登高望远的酷热”。辅助憋了一股劲,感觉应该在此刻引出一句古人的诗赋赋之才应景展情,然而却在片刻之后尴尬放弃,这是我和豆豆始料未及的……
(图二)
雪线(图二)出现在攀爬四十分钟后,她不打招呼的华丽登场,使起初的枯木土径平生一些诗情画意,白纱银装粉饰了眼前目所能及的范围,就连阴沟夹缝也有其行踪出没。虽有阵阵寒意侵体,视觉上却能达到温婉而含蓄,包容且和谐的感受,画风突变引起三人对前路的阵阵好奇,步履则又一次加快了。
(图三)
自五潭向上,气温已达零下,但凡你愿意驻足细品,便能发现好些触及心灵的小景(图五)。冰上晶莹魔幻,冰下暗流涌动,这是前些年在酷暑夏日不能品查的,那时林木秀丽,山花芬芳自是另一种景致,可美景招人,引来了四方游人前来聚集,自然有些烦闷沸腾。而今山林虽有枯荣之意,但一路走来,途遇游人两三,这份安静却来的难得,这样的取舍,是仁者见仁的。
(图四)
(图五)
八潭(图四)的瀑身纵向结了冰晶,岩石夹缝儿里形成冰锥(图五),潭底结成一张冰盖,周围累着斗大的冰块儿。一股细流由天而降,时而被风吹散形成天女散花般的盛景,时而又聚成一股冲刷着附着在岩石上的冰块,那些不牢固的冰块被披挂下来落在潭底的冰盖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叮咚作响。
绕过八潭继续向上迈进,此刻时间已近黄昏,西下的夕阳给这山林洒下最后一篇柔光,被这林间雪地反射出迷幻的暖色,使人未饮酒而生醉意。体力已然消耗殆尽,我们拖着疲倦的身体仅凭创造出的意志与不甘后悔的决心继续向前开进,终在下午五时三十分左右,登至法华寺。
听闻寺内有二三尼姑尚在修行,我们却不曾看见,只见这座小寺有些残破,寺周荒草丛生,寺内漆黑压抑,环境的诡秘静谧让人不免生出一些惶恐与不安,我不知这番形容是否贴切,却是当时真情实感。内心的抗拒让人不愿久待,退身辗转另一侧的千手千眼观音寺。
较之前而言,这里显然时常有人前来祭拜求佛,佛堂弥漫着佛香,香炉里盛满残灰,来前没有准备,于是豆豆仅是上前叩头作揖作拜,我和辅助则在庙门等候。
(图六)
登顶之前,内心劲头十足,登顶之后却体会平平,反有一种漫无目的不知所措的无聊,倒是一只家猫引去了人的视线(图六)。我三人就这猫儿打趣玩笑着,而它仿佛在这孤山上生活良久,与我们无聊的内心如出一辙,因此一路陪伴前行百米有余,显然对我们冬日的探访饶有兴致,不亦乐乎。
终,于下午六时整原路下山,那猫儿倒是傲娇,与我们稍作陪伴想是还未建立出感情,没有不忍挥手的目送,反是东盯西瞅般无情的漠不关心,像极了一个内心柔情似水,外表耿直坚强的女子,在取与舍间,艰难的做着考量……
(图七)
一片安然静谧的夜色中,我们畏畏缩缩跌跌撞撞下山,随手拍了一张(图七),也终于引出了辅助憋闷良久的一句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稍加了情感色彩读罢,他终于有些如释重负的释怀,与挽回颜面的窃喜,于七时四十分达至山底,览毕。
后缀(图八、图九),供未来欣赏。
(图八)
(图九)
这地方竖着“景区”俩字,起初倒是着实替他捏把汗的,停车场周边以及票务中心的简陋程度,加上大门口的布置和陈设,让人不得不心虚。好在多年前曾来过一次,对山中深处的景致略有记忆,今次涉足,且以登山锻炼为目的,也就不再那么耿耿于怀了。
一行三人(笔者、豆豆、辅助)下了车,阔别车内暖风的滋养,瞬间被这山间的冷风吹的发抖,从而也显得临行前豆豆叮嘱带件羽绒服是多么的合时宜。五块钱停车费,三人共计七十五元登山门票自是很划算的。相比平时呼吸着夹带附着物的空气,此刻便算得上是对心肺的一次净化之旅,想到这儿,三人不自觉把正常呼吸模式调整到深呼吸,仿佛要活生生把这八十块钱给吸回来一般……
名曰“九龙潭”,顾名思义便是山中置着九座潭水,可这样说来,似乎有些敷衍了事之感,于是连忙在网上搜了一些资料“九龙潭是千百年来流水冲击山石自然形成的不同山峰的九个不同风格的水潭(摘自百度百科)”,这一搜到有些复杂,反不及我那直白的形容更明了了许多。
售票的长者说这山间灵气十足,在他认真的表情之余,我三人将信将疑的信步入山。说来也怪,明知其言语之中有些夸张成分,却耐不住身体里的一股神往与虔诚,就连进山的姿势也规整了,此刻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有约束的,憨实挺拔的从入口正中央,正式踏进这山。
起初的闲庭信步在十五分钟后,根据山行的逐渐陡峭,和克服地心引力持续向上做工而偃旗息鼓。山间空气自是比想象中更为纯澈,每一口气息仿佛是那空气自己钻进鼻孔窜进肺腔,而你只需稍开唇齿,便又自然排出,不免有一种气贯长虹,荡气回肠之感。持续的运动,致使身子越发燥热,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热,冷热空气在衣服表面相遇从而升腾出一股雾气,有一种痴人说梦般升仙遁道的滑稽。清爽之气的附体,致使皮肤不会出汗,不至于让人觉得浑身汗渍淋漓,结痂难忍。上山定性了身姿前倾之势,腰部的冲击力很大,为了平衡身体还要保证攀登速度,加快了体力流失。双腿困顿,脚掌酸疼这些感觉应运而生,我们三人正是在这种身体的变化中一边回味感怀少年时期身体的健硕;一边则用谈笑声,将这而立前夕最后的青春,紧抓不放。
(图一)
![]() |
这(图一)是在一列陡峭的石阶九十度转弯时的一次回望远眺,万里无云的清澈是城市里奢侈的好天气,我三人在此驻足良久,一为休憩片刻,更是内心的一种畅怀。无奈拍摄工具不佳,无力展示实景,而在肉眼的观测,远处的山峦,是佛光金顶般的壮阔。我言“这山不高,却令人想到古人对登高望远的酷热”。辅助憋了一股劲,感觉应该在此刻引出一句古人的诗赋赋之才应景展情,然而却在片刻之后尴尬放弃,这是我和豆豆始料未及的……
(图二)
![]() |
雪线(图二)出现在攀爬四十分钟后,她不打招呼的华丽登场,使起初的枯木土径平生一些诗情画意,白纱银装粉饰了眼前目所能及的范围,就连阴沟夹缝也有其行踪出没。虽有阵阵寒意侵体,视觉上却能达到温婉而含蓄,包容且和谐的感受,画风突变引起三人对前路的阵阵好奇,步履则又一次加快了。
(图三)
![]() |
自五潭向上,气温已达零下,但凡你愿意驻足细品,便能发现好些触及心灵的小景(图五)。冰上晶莹魔幻,冰下暗流涌动,这是前些年在酷暑夏日不能品查的,那时林木秀丽,山花芬芳自是另一种景致,可美景招人,引来了四方游人前来聚集,自然有些烦闷沸腾。而今山林虽有枯荣之意,但一路走来,途遇游人两三,这份安静却来的难得,这样的取舍,是仁者见仁的。
(图四)
![]() |
(图五)
![]() |
八潭(图四)的瀑身纵向结了冰晶,岩石夹缝儿里形成冰锥(图五),潭底结成一张冰盖,周围累着斗大的冰块儿。一股细流由天而降,时而被风吹散形成天女散花般的盛景,时而又聚成一股冲刷着附着在岩石上的冰块,那些不牢固的冰块被披挂下来落在潭底的冰盖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叮咚作响。
绕过八潭继续向上迈进,此刻时间已近黄昏,西下的夕阳给这山林洒下最后一篇柔光,被这林间雪地反射出迷幻的暖色,使人未饮酒而生醉意。体力已然消耗殆尽,我们拖着疲倦的身体仅凭创造出的意志与不甘后悔的决心继续向前开进,终在下午五时三十分左右,登至法华寺。
听闻寺内有二三尼姑尚在修行,我们却不曾看见,只见这座小寺有些残破,寺周荒草丛生,寺内漆黑压抑,环境的诡秘静谧让人不免生出一些惶恐与不安,我不知这番形容是否贴切,却是当时真情实感。内心的抗拒让人不愿久待,退身辗转另一侧的千手千眼观音寺。
较之前而言,这里显然时常有人前来祭拜求佛,佛堂弥漫着佛香,香炉里盛满残灰,来前没有准备,于是豆豆仅是上前叩头作揖作拜,我和辅助则在庙门等候。
(图六)
![]() |
登顶之前,内心劲头十足,登顶之后却体会平平,反有一种漫无目的不知所措的无聊,倒是一只家猫引去了人的视线(图六)。我三人就这猫儿打趣玩笑着,而它仿佛在这孤山上生活良久,与我们无聊的内心如出一辙,因此一路陪伴前行百米有余,显然对我们冬日的探访饶有兴致,不亦乐乎。
终,于下午六时整原路下山,那猫儿倒是傲娇,与我们稍作陪伴想是还未建立出感情,没有不忍挥手的目送,反是东盯西瞅般无情的漠不关心,像极了一个内心柔情似水,外表耿直坚强的女子,在取与舍间,艰难的做着考量……
(图七)
![]() |
一片安然静谧的夜色中,我们畏畏缩缩跌跌撞撞下山,随手拍了一张(图七),也终于引出了辅助憋闷良久的一句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稍加了情感色彩读罢,他终于有些如释重负的释怀,与挽回颜面的窃喜,于七时四十分达至山底,览毕。
后缀(图八、图九),供未来欣赏。
(图八)
![]() |
(图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