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时代,男女,青年,生死和我们
2017年1月11日下午,于从涠洲岛至北海北游15号渡轮上读完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林少华译,村上春树著《挪威的森林》
第一次一气呵成的读日本作家写作后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一方面由于是翻译的缘故,另一方面是作者开头一下子给了读者太丰富的内容,所以文章开头读起来有一些艰难,后来慢慢适应了村上的叙事方式和译者的口气才慢慢体味出这个故事的妙处。
我读这本小说的体会如本文题目所显示的那样分为四层: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日本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人生世界观;二是文中对于男女关系的描写和思考;三是处于青年时代的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感受和思考;四是作者多次对生与死借由主人公和人物之口发问和思索。除此之外作者还多次提到了多位文学家和作曲家及其作品来塑造人物性格和烘托气氛,但是由于文学和音乐素养的欠缺很难明白其中精妙之处,等回去补课之后再来回读。再有,就是文章对于革命党和激进派略带讽刺的描写,也是由于对于日本历史和政治既无了解也没兴趣的缘故,不能明白相关情节本身的寓意和它们对整体剧情的贡献。对此如果对整体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断章取义,进而伤害了作品的文学价值,那只能对村上老爷子说声抱歉。但是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读者对其的理解也应该成为作品本身意义的一部分。换言之,读者不论如何感受和体会,都不应该算是错的。之所以最后写了“和我们”也是如此,不论是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还是书中主要人物的年纪及经历和我本人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都是很相似,因此难免在阅读中会联系到自身,将自身带入人物来体验不同的各色生活,以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想这也是读小说的乐趣吧。
下面细说一下上面四点。首先从序言可以知道《挪威的森林》写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造就的不适应使人冷漠迷茫痛苦发疯,而小说中的人们就是这个青春期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从他们的生活和结果反应不同人面对这种不适应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有一点病态的,有的明显的以自杀或者精神病院的形式出现,有的则是以其语言神态或者渡边的想法侧面反映出来的,而渡边本人对革命党和直子的态度也是非正常的。其中我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永泽和绿子的父亲,分别代表着被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盲目的大多数。永泽有手段,善于交际,聪明,坚定不移,又有目标。然而他的情感生活却又很苍白,万花丛中戏耍但生活中从没“爱”这个字。但我想从外人看来有理想有手段又有受人尊敬的职业和看起来完美的女友绝对是个人生赢家。但是一方面曲高和寡,像他这样的人很难找到知音,另一方面哪怕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是没有爱的能力的人生总归是不完整的。而绿子的父亲就是很典型的庸庸碌碌匆匆忙忙度过一生也没什么成就的小市民,然而他却深深地爱过他的妻子。无法评论好坏,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罢了。另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目光短浅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看起来无比成功内心却极度苦闷的直子姐姐等等类似的人物都能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找到类似的投影。青春期的社会就用年轻人的生活来反映,他们喝酒,买醉,拥抱,做爱,写信,倾诉来应对和排解心中的不快,抑或是打发无聊的生命。他们惶恐,不安,内疚,迷茫,困惑,痛苦,孤独,渴望,嫌弃,好奇,失望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位置的社会和生命。九万字的小说中仿佛看到了当今社会。小说中最完美的角色我以为是永泽的女友初美,但也如村上在文中借渡边之口说出的那样,那只是青年最美好的幻想,并不属于现实。同理还有精神病院阿美寮,这种人与人之间完全信任互相帮助与世隔绝的环境,就是相识完全与社会黑暗所相反的桃花源。
既然作为青春小说,文章描写的重点无非于青年的成长体验和男女关系。而日本作为一个性文化十分普及合法的国家,文章中的男女关系的部分就更值得一提。男女关系分为两种,简单来说就是做爱和其他。文中主人公渡边跟很多女人做过爱,动机从高中时的好奇探索,大学时涉谷的玩乐和发泄,对于直子是欲望和孤独以及共同分担木月的死的悲哀无助,对于绿子更是对鲜活生命力的喜爱和朋友般的信任,对玲子则是对年纪较大的女性的豁达和生命智慧的折服。其他则是由写信,对白和渡边的心理活动来体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渡边在绿子和直子中纠结到直子去世的那一段。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悲哀伴着静态的美好,像一朵花开在彼岸的纯白的花,伸手不可及,纤细而脆弱,在风中颤抖随时都可能折断。他们生病由木月的死和直子的病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到后面是爱是责任还是因为捆绑本身已难拆解。而绿子就很接地气,很鲜活,很接地气,有一点离经叛道,像是路边摊变态辣的鸡翅,一旦接受就再难放手,因为它对味蕾的刺激是那么深刻难忘。而绿子又是独立坚强的姑娘,偶尔流露出的脆弱和孩子气的一面是那么的惹人怜爱。当渡边在美好的责任和人间烟火气中纠结时直子的死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似乎渡边和直子的关系又变得跟深入了,因为直子彻底的永久的成为了渡边无法分开的一部分,因为死人是没办法说话和改变的。这种戏剧化的关系和渡边内心的纠结痛苦非常的激烈,让读者内心震荡不已,心绪为之左右。我另外很喜欢的还有文中女孩们对爱情和性爱的看法和反应,直子对木月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初美对永泽的全身心付出和对未来的期待和等待,绿子对前男友的爱并着不满,玲子对前夫的过分依赖,和他们每个人对渡边的心思,在此来不及细讲,但也让我看到了很多身边的女孩儿。
再来说成长的烦恼,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章主要写的渡边从高中到大学毕业,也就是说从十六到二十一岁这几年,从旁讲了永,泽初入职场和玲子初为人妻的故事,也就往后延伸了五年左右。这段时间是公认的发现自我,适应社会,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们总是对做事的意义发问,或者毕业后的未来发展烦恼,文章继续了从十六七岁少年时代到初入大学初生牛犊的执拗到少年最可爱的不成熟和棱角渐渐消失一个成年人出现的过程,以及中间的迷茫烦闷。让我从中多次看到了自己和我们一带人的缩影。迷茫空虚就去寻欢作乐,之后又更佳空虚甚至嫌弃自己。面对痛苦失败,只会退缩躲避和可怜自己。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起来却毫无滋味,但是对人讲起自己的生活却看起来不那么糟,当时却怎么也感觉不到类似的趣味和美好。也许这是每个人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事情吧。
在最后就是生死,小说叙述了木月,直子,初美,绿子父母和直子姐姐的死,其中对渡边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木月和直子的死。木月的死使渡边想逃离之前生活的地方和过去的一切切断联系,部分改变了他的性格并教会他死是生的一部分。而直子的死更是使渡边深受打击逃离现实长达一个月之久。“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 个人没有经历过生死就无法细谈生命的伟大和死亡的悲哀,但是小说中对每一个死亡的描写都带着难以名状的压抑和死亡带走压抑之后的空白。
全文最喜欢的人物是玲子,她带来了生命的豁达和平和,很多钻牛角尖的纠结都能在她的对白中找到答案。希望有时间可以重读。以玲子的话作为结尾:
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就连我这样孱弱而不健全的女人,有时都觉得人生是多么美好。真的!所以,你也务必加倍追求幸福,为追求幸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