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猛海鲜,还有什么让旗津如此惊艳?
说到高雄的旗津,不得不说一下高雄的旧称:打狗。
原住民之一的马卡道族为了抵抗海盗及倭寇的入侵,在家园四周种植了竹林作为防敌的篱笆,而平埔族语中的竹林叫「Takau」,汉人於是将音译为打狗。而“打狗”,最早其实是指今天的旗津地区。
而在游人眼里,管它什么打狗不打狗的,旗津就是一个吃海鲜的好地方。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处于高雄外围海域的旗津岛,为高雄港遮风挡雨的同时,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自古便鱼获丰富,贸易繁荣。
旗津岛是高雄对外海域上的一带状沙洲岛屿,从高雄市区到旗津岛,必须从鼓山乘坐轮渡到达对岸的旗津。靠近晚饭时分,轮渡前排起了机车长龙,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高雄市民,都热衷于前往岛上尝鲜。






在吹吹海风,吃吃海鲜的同时,到海水浴场看一眼黄昏的景致,如此惬意的行程,很适合作为一天旅程的最后一站。

从旗津轮渡出来,远远就看到沿街热闹繁华的摊档,如织的游人不断往街的深处涌去。而在游人中间,却自觉地让出了一条通道,一个个踩着高跷的神像,挥着长长的臂膀,在通道上阔步前进。神像那黝黑的面庞,略带狰狞的表情,着实吓了我一跳。



岛上到底在进行什么活动呢?来来来,我们先去吃个海鲜,等晚上揭晓!
沿街有不少开胃小吃,烧酒螺、旗鱼黑轮(台湾管关东煮叫“黑轮”)、鱿鱼干……不过呢,尝尝鲜就好,晚上的胃,当然要留给后面的海产街啦!



附近的海域盛产虱目鱼、乌鱼、旗鱼、鲨鱼等,如果你在遗憾不能将海鲜带回家,那么倒可以试下这里出名的副产品“乌鱼三宝”——乌鱼子、乌鱼腱、乌鱼膘!
“乌鱼诞生在台湾新竹以南的西南沿海,产卵场最远不超过东港、枋寮附近,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0.5℃~23℃。乌鱼卵孵化成为小鱼苗之后,当天气逐渐变暖时向北方游去,前往大陆沿海的海底沙地或者河口栖息和长大。
每年冬天寒流来了,成熟的乌鱼就会从长江口等地的海底向海面浮游上来,并且沿著台湾的西南海岸约20.℃左右的水温向南游过来。”
据说乌鱼到达高雄海域时最为肥美,就像那句街头名言,“行过路过千企唔好错过!”(粤语: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终于来到海产街,港真,我有点小失望的。原以为是类似渔港一样,渔民捕获海鱼后直接贩卖然后加工。而事实是沿路的就是煮食的店家,在里面挑好海鲜后加工,总感觉不够过瘾。

不过品种倒是十分丰富,有点眼花缭乱,秉着“台湾人民淳朴真诚经商公道”的印象,也没有多作比较,我们就随意挑了一家入座点菜。


爆炒蚝仔、清蒸海鱼、白灼鲜虾、白贝清汤……菜式和品种在家也很常见,吃着倒不觉得有太大惊喜。反而是凉拌海草没见过,算是尝了个鲜。




吃完晚饭出来,夜色已浓,可旗津却是比白天还要更热闹,原因就是妈祖诞。台湾南部果然是宗教重地,这次出行不但有佛祖遶境,还能碰上妈祖诞,算是近距离地体验了一把湾湾人民的宗教活动气氛。而我们之前碰到的高跷神像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的游行仪式。
旗津除了生猛的海鲜,不得不提的,就是岛上那座三百多年历史的旗后天后宫(也称旗津妈祖庙)。
作为高雄最早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已经被高雄政府核定为三级古迹。虽然是始建于康熙12年,但文物工作者认为,根据造型,庙中的神像是属于“天妃级”的妈祖像,属于明代的神像雕刻,可见庙内妈祖像的历史比天后宫要更为悠久(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


而今晚的妈祖诞祭典民众聚集,让人很难靠近天后宫,一见妈祖真容。只见沿街热闹的游行队伍,在一束烟火冲天后,仿佛得到了号令,变得更为躁动。

从旁边的巷子中,参加妈祖诞的队伍抬着精美绝伦的轿子,汇入主街道,与装饰着霓虹灯的小货车相遇。


货车的后方车门打开,上面竟然搭着小型的表演台,音响和架子鼓齐备,只见车尾的大叔一手拿着啤酒,一手执着打鼓棒,身子随着热情的音乐肆意摆动,好不投入,让人有种置身垦丁音乐节的错觉。如此中西合璧的妈祖诞祭典,让旁人看得欢快无比。

此时妈祖庙前天神们玩起了cosplay,面目恐怖的高跷神像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憨态可掬天神们,在忙碌地与民众合影。

如此盛景,真是旗津之行的一个意外之喜。我们随着游行队伍一路来到轮渡,准备乘船离开,却遇上了一群穿着艳丽的小女孩,手持锣鼓,似乎是晚上有表演。她们的团长,还很热情地让我们一起合影。那些神采飞扬的脸庞,成了今晚最后的美好回忆。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Milk爱鱼蛋粉”,有更多湾湾的游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