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page1-93)
《瓦尔登湖》 (美)亨利・戴维・梭罗 徐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摘录如下(page1~page93):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我们对自己的关怀能放弃多少,便可以忠实地给别人多少的关怀。
野兽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荫蔽之处。但人类,在天时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除非获有这些,我们是无法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的,更无法展望成就了。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让那些有工作做的人记着穿衣服的目标,第一是保持养身的体温,第二是为了在目前的社会中要把赤身露体来遮盖。
衣服不过是我们的最表面的角质,或者说,尘世之烦恼而已。要不然我们将发现我们在伪装底下行进,到头来必不可兔地将披人类及我们自己的意见所唾弃。
因为据我听到或观察到的,原来那主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使人类可以穿得更好更老实,而无疑的,只是为了公司要赚钱。
住所,我并不否认这现在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了
所谓物价,乃是用于交换物品的那一部分生命,或者立即付出,或者以后付出。
如何使我老实地生活并得到自由来从事我的正当追求,从前这一个问题比现在更使我烦恼,因为我幸亏变得相当麻木了。
这里面就指出了文明人和野蛮人中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无疑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套制度为了保存种族的生活,能使种族的生活更臻完美,却大大牺牲了个人的生活。
我们全都是穷困的,虽然有奢侈品包围着我们,倒不及野蛮人有着一千种安逸。
难道我们老要研究怎样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而不能有时满足于少弄一点东西呢?
我们的房屋正堆满了家具,都给家具弄脏了呢
在用美丽的饰物装饰房屋之前,必须把墙壁剥去一层,还得剥除一层我们的生命,还要有美好的家务管理,美好的生活作为底子:要知道,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育,在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管家。
我怎么配有一个有家具的房屋呢?我宁可坐在露天,因为草叶之上,没有灰尘,除非是人类已经玷辱过了的地方。 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勤谨地追随。
在我们这国土上,画家们都知道,最有趣味的住宅一般是穷困的平民们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
除非青年人立刻进行生活的实践,他们怎能有更好方法来学习生活呢?我想这样做才可以像数学一样训练他们的心智。
我发现一个人如果要简单地生活,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并不耕种得超过他的需要,也不无餍足地交换更奢侈、更昂贵的物品,那末他只要耕几平方杆的地就够了
要得到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粮也极少麻烦,少到不可信的地步
我顺便说一下,我也不花什么钱去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我也愿意它们来看看我。
我仅仅依靠双手劳动,养活了我自己,已不止五年了,我发现,每年之内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了。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自由而爽快地读点儿书。
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些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毡,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
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
如果一个人是有信心的,他可以到处用同样的信心与人合作;如果他没有信心,他会像世界上其余的人一样,继续过他自己的生活,不管他跟什么人做伴。合作的最高意义与最低意义,乃是让我们一起生活。
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一只笼子里。
八月里,在轻柔的斜凤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已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相闻。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的了;湖上的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得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末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
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编辑和读者就只不过是在喝茶的长舌妇。
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不要因硬壳果或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即起,不用或用早餐,平静而又无不安之感;任人去人来,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为什么我们要投降,甚至于随波逐流呢?让我们不要卷入在于午线浅滩上的所谓午宴之类的可怕急流与旋涡,而惊惶失措。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
我的木屋,比起一个大学来,不仅更宜于思想,还更宜于严肃地阅读。
>>阅读感想
梭罗自个跑到林中独居的年龄大概比我大几岁,这是发生在170多年前的事了。一个人,跑到湖边搭个木房,自个耕种,自给自足,把更多的时间给了思考和观察自然。想想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
很认同梭罗的生活观和物质观。衣服、住所、食物虽为生存之必需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需要那么多的量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拥有过多的物品都是累赘,因为需要时间打理,需要花时间的事情,都是在消费生命的每时每刻。这些时间也可以留下来,更专注的用在其他地方,或者写作,或者阅读,或者做各种实践。
存活于世,大部分都是靠出售自己的时间和劳作,获得生存的物料。我可以选择轻物资的生活环境,降低为了获取生存资料的压力,把更多精力花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上。
读这几章节,内心是平静的。虽然因为翻译的问题,有些句段理解不能,扫几眼就过去了。但能感受到百来年前,梭罗笔下大自然的气息,自动脑补成巴比松画派下的风景。
过去的生活,现在看来都是纯粹而简单的,没那么多眼花缭乱的选择。但人各有异,书中描述到的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奴隶时,总能让自己反观和珍惜现有的自由。
不太理解梭罗对商业和商人的各种吐槽,商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摘录如下(page1~page93):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正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
我们对自己的关怀能放弃多少,便可以忠实地给别人多少的关怀。
野兽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荫蔽之处。但人类,在天时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除非获有这些,我们是无法自由地面对真正的人生问题的,更无法展望成就了。
在目前时代,在我们国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只要有少数工具就足够生活了,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如此而已,对于勤学的人,还要灯火和文具,再加上儿本书,这些已是次要的必需品,只要少数费用就能购得。
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让那些有工作做的人记着穿衣服的目标,第一是保持养身的体温,第二是为了在目前的社会中要把赤身露体来遮盖。
衣服不过是我们的最表面的角质,或者说,尘世之烦恼而已。要不然我们将发现我们在伪装底下行进,到头来必不可兔地将披人类及我们自己的意见所唾弃。
因为据我听到或观察到的,原来那主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使人类可以穿得更好更老实,而无疑的,只是为了公司要赚钱。
住所,我并不否认这现在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了
所谓物价,乃是用于交换物品的那一部分生命,或者立即付出,或者以后付出。
如何使我老实地生活并得到自由来从事我的正当追求,从前这一个问题比现在更使我烦恼,因为我幸亏变得相当麻木了。
这里面就指出了文明人和野蛮人中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无疑是为了我们的好处,这套制度为了保存种族的生活,能使种族的生活更臻完美,却大大牺牲了个人的生活。
我们全都是穷困的,虽然有奢侈品包围着我们,倒不及野蛮人有着一千种安逸。
难道我们老要研究怎样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而不能有时满足于少弄一点东西呢?
我们的房屋正堆满了家具,都给家具弄脏了呢
在用美丽的饰物装饰房屋之前,必须把墙壁剥去一层,还得剥除一层我们的生命,还要有美好的家务管理,美好的生活作为底子:要知道,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育,在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管家。
我怎么配有一个有家具的房屋呢?我宁可坐在露天,因为草叶之上,没有灰尘,除非是人类已经玷辱过了的地方。 骄奢淫逸的人创设了时髦翻新,让成群的人勤谨地追随。
在我们这国土上,画家们都知道,最有趣味的住宅一般是穷困的平民们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
除非青年人立刻进行生活的实践,他们怎能有更好方法来学习生活呢?我想这样做才可以像数学一样训练他们的心智。
我发现一个人如果要简单地生活,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并不耕种得超过他的需要,也不无餍足地交换更奢侈、更昂贵的物品,那末他只要耕几平方杆的地就够了
要得到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粮也极少麻烦,少到不可信的地步
我顺便说一下,我也不花什么钱去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我也愿意它们来看看我。
我仅仅依靠双手劳动,养活了我自己,已不止五年了,我发现,每年之内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了。整个冬天和大部分夏天,我自由而爽快地读点儿书。
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些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毡,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
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
如果一个人是有信心的,他可以到处用同样的信心与人合作;如果他没有信心,他会像世界上其余的人一样,继续过他自己的生活,不管他跟什么人做伴。合作的最高意义与最低意义,乃是让我们一起生活。
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
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一只笼子里。
八月里,在轻柔的斜凤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已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相闻。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的了;湖上的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得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末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
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编辑和读者就只不过是在喝茶的长舌妇。
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不要因硬壳果或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即起,不用或用早餐,平静而又无不安之感;任人去人来,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为什么我们要投降,甚至于随波逐流呢?让我们不要卷入在于午线浅滩上的所谓午宴之类的可怕急流与旋涡,而惊惶失措。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
我的木屋,比起一个大学来,不仅更宜于思想,还更宜于严肃地阅读。
>>阅读感想
梭罗自个跑到林中独居的年龄大概比我大几岁,这是发生在170多年前的事了。一个人,跑到湖边搭个木房,自个耕种,自给自足,把更多的时间给了思考和观察自然。想想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
很认同梭罗的生活观和物质观。衣服、住所、食物虽为生存之必需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需要那么多的量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拥有过多的物品都是累赘,因为需要时间打理,需要花时间的事情,都是在消费生命的每时每刻。这些时间也可以留下来,更专注的用在其他地方,或者写作,或者阅读,或者做各种实践。
存活于世,大部分都是靠出售自己的时间和劳作,获得生存的物料。我可以选择轻物资的生活环境,降低为了获取生存资料的压力,把更多精力花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上。
读这几章节,内心是平静的。虽然因为翻译的问题,有些句段理解不能,扫几眼就过去了。但能感受到百来年前,梭罗笔下大自然的气息,自动脑补成巴比松画派下的风景。
过去的生活,现在看来都是纯粹而简单的,没那么多眼花缭乱的选择。但人各有异,书中描述到的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奴隶时,总能让自己反观和珍惜现有的自由。
不太理解梭罗对商业和商人的各种吐槽,商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